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汽车主动悬挂控制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对现代汽车主动悬挂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通过建立半车模型 ,利用系统状态空间法对四种汽车主动悬挂控制策略 (自适应控制 ,预见控制 ,最优预见控制 ,模糊控制 )进行了分析研究 ,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提出了一种较好的控制策略 .  相似文献   

2.
主动悬挂履带车辆半车模型最优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履带车辆半车模型,并根据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主动悬架控制器.通过仿真和模拟的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线性最优控制方法在履带车辆上应用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主动悬挂系统能使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机动性同时得到改善,其中执行机构和控制算法的优劣决定了主动悬挂系统的性能.履带车辆悬挂系统具有参数时变性,要使其在各种状态下都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有必要使相应的控制系统具有变参数自适应功能.为此,该文运用衰减记忆递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算法和广义加权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算法对系统进行控制,并利用压力伺服阀控制的液压缸作为执行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控制系统是可行的,这种自适应自校正算法对系统中一些时变参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履带车辆电磁悬挂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国外电磁悬挂系统和电子控制的电磁悬挂系统的研发现状和趋势,对我国履带车辆的悬挂系统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履带车辆电磁悬挂系统方案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类新的主动悬挂系统——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挂系统,其特点是在对车辆进行减振的同时,将车辆的振动能量吸收,转化为电能贮存起来,并可将存贮的能量用于执行器产生主动控制作用力,克服了主动悬挂耗能大的缺点.以四分之一车模型为例,首先阐述了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挂的基本结构和原理,然后用自校正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在实现主动减振的同时还能反馈能量.  相似文献   

6.
对已在军车主动/半主动悬挂上进行过道路试验的控制算法的控制机理、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控制效果、能耗以及对执行器性能要求比较了各算法的优劣。认为预瞄感知算法可通过提升车轮来规避路面突起,减小强冲击;提出了基于预瞄感知、防悬挂击穿的多算法综合控制是未来高机动军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主动减振器随着车辆在道路行驶状态的改变而实时调整阻尼特性,配备主动减振器的车辆进行道路模拟试验时,需实时控制主动减振器的阻尼特性,以使其符合车辆在试验台架上振动状态所要求的阻尼特性.本试验研究中,通过发送车辆CAN报文信号给悬架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由ECU计算并输出控制指令,实现对主动减振器阻尼状态的控制,求解系统频响函数,对主动减振器的车辆进行迭代,并对迭代后的台架响应信号与期望响应信号的时域、频域和伪损伤进行一致性分析.通过对比主动减振器控制与非控制状态下迭代后的台架响应信号,分析时域信号重合度与迭代误差,证明CAN报文仿真控制主动减振器的方法能够有效对配备主动减振器的车辆进行道路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8.
对某主动悬挂液压伺服系统的开环频率响应、稳定性和瞬态响应等性能进行分析,为液压伺服系统执行机构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确保设计的液压伺服系统性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9.
根据高速履带车辆行驶工况,确定了馈能减振器的基本结构,建立了馈能减振器制动力矩模型,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馈能减振器输出的制动力矩受多因素影响,不仅是悬挂系统运动速度的函数,同时也是振动加速度、整流回路负载的函数.该馈能减振器从理论上能够通过控制回路负载来实现半主动振动控制.低传动比低转动惯量是馈能减振器应具备的基本特点,也是该电磁悬挂必须研究的一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主动悬挂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性能优越的悬挂系统,是车辆在不同条件下具有快速机动性和良好舒适性的重要保证.对于主动悬挂技术,目前主要集中在控制策略研究和致动器研究2个方面.通过对主动悬挂工作原理、结构及其控制策略和执行机构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的分析,探讨了主动悬挂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1.
装甲车辆电液伺服主动悬挂系统随机控制及台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春  王良曦  丛华 《兵工学报》2004,25(3):261-266
本文建立了电液主动悬挂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随机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最优控制器.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范数法,详细研究了主动悬挂的次优控制规律.提出了一种取舍反馈变量的新方法--灵敏度分析法,解决了次优控制在工程应用中的反馈变量选择问题.利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立足实际的车辆悬挂参数,设计了次优控制器,并进行了数值仿真和台架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次优控制策略和灵敏度分析方法是可行的;设计的次优控制器和最优控制器具有相当的控制效果,在低频区能大幅度衰减车体加速度和轮胎变形,对于改善装甲车辆的平顺性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履带式车辆半主动悬挂的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继富  顾亮  侯朝桢 《兵工学报》2004,25(4):389-393
根据军用履带式车辆对悬挂系统的要求,对半主动悬挂1/4车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行础上对控制模型在有限带宽内进行了降阶简化.以振动加速度和悬架变形的加权二次型最小为控制性能指标,进行了线性高斯二次控制器(LQG)的设计,并以此作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参考模型.运用李雅谱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了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MRAC).仿真研究表明,MRAC能够适应悬架系统参数的变化,跟踪LQG控制的最优性能,该系统对路面变化和悬架系统参数变化均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陈龙  崔晓利  李德超 《兵工学报》2003,24(4):544-547
本文采用自适应模糊方法设计车辆悬架半主动控制器。以模糊控制原理为基础,融合自适应方法,将模糊系统辨识和模糊控制结合起来,在模糊控制器内采用“软反馈”,并对自适应模糊的控制规则进行修正。该法简化了运算,提高了半主动悬架控制的实时性,使系统的控制性能不断改善,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较好地解决了乘坐舒适性与驾驶安全性间的设计矛盾。  相似文献   

14.
车辆主动悬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国丽  顾亮  孙逢春 《兵工学报》2000,21(Z1):80-83
主动悬架能大幅度改善悬架的性能.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车辆主动悬架技术的现状,阐述了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给出了流量控制和压力控制两种控制方式,并指出了主动悬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车辆悬架中液压减振器的通用数学模型,通过等效线性化方法,给出了车辆在随机路面行驶时等效阻尼系数的数值解法。文中还讨论了车辆悬架性能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南英 《弹道学报》1994,(3):49-56
针对测量角度和寻的过程的几何关系造成的观测力下降,以及精确制导与滤波器发散的矛盾,采用一种“间歇机动”制导与“修正增益伪测量滤波器“方案,并优选出了实现间歇机动的开关函数,使拦截高速再入体的命中精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复合材料身管振动主动控制中离散分布的压电传感 /传动器位置优化问题 ,首先构造一种新型退化层合壳单元对全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 ,然后提出了优化配置的最优控制性能指标 ,以此作为适应度函数 ,运用遗传算法进行了全局寻优 ,最后求解了一个模拟身管算例 ,得到了最优、次优解 ,验证了本文的方法是实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刘溧  耿聪  陈慧岩  杨东来 《兵工学报》2004,25(3):318-321
本文介绍了遥控驾驶靶车牵引车速度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阐述了车辆自动换档和发动机转速调节的控制方法.遥控牵引车是经自动操纵技术改造的车辆,为满足遥控驾驶的速度控制要求,进行了离合器、换档装置和油门执行机构的研制,装备了用于反映车辆运行状态和各执行机构工作状态的传感器,并采用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数字化控制技术实现了灵活的速度控制策略.应用表明,该遥控驾驶牵引车的速度控制性能良好,满足了遥控靶车系统的控制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水以航行器一类控制系统为应用背景,着重研究了当故障系统状态维数n,输入维数mf,输出维数rf不满足mf rf-1≥n条件时的控制系统重构设计方法。通过在反馈回路中引入一动态补偿系统。将被控系统和补偿系统视为一增广系统。适当选择补偿系统的维数l,使增广系统的n l个闭环极点可任意配置。从而使重构后的系统性能尽量恢复到故障前系统的性能,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论系统发生什么故障,只要故障后的系统可控,可观测,总可以通过引入具有适当维数的动态补偿系统,使增广系统的n l个闭环极点可任意配置。从而达到重构后的系统性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到故障前系统的性能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重构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本文方法设计的某型水下航行器航向和横滚耦合的重构控制系统及仿真结果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悬挂及轮胎变形协调条件求多轴、非平衡悬挂轮式装甲车轴荷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应用这一方法计算某轮式装甲车轴荷的实例,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