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MIDAS/Building程序对某双塔连体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结合该结构特点从不同角度分别研究结构在实际地震作用下将出现的破坏模式、塑性发展特点等。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50,满足有关规范规定的限值要求,结构框架柱及连接体未出现破坏,筒体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出现剪切型损伤。整个结构构件塑性铰出现顺序和分布较为合理,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2.
结合连体结构的应用,介绍了连体结构的分类和特点,探讨了连体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提出了双塔连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从而推广高层连体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某多塔连体高层建筑由3栋高度不同的高层建筑和高位钢结构连接体组成,连接体与主体结构之间设置摩擦摆隔震支座,支座位移较大的位置设置黏滞阻尼器。对整体结构进行了考虑支座非线性的整体建模分析,并与单塔独立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设计所选用的弱连接有效减小了连接体对主体结构的影响,设置摩擦摆隔震支座和黏滞阻尼器减小了各塔楼的地震响应。最后,对整体结构进行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结构的位移和层剪力、摩擦摆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的响应以及构件的损伤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整体结构、摩擦摆隔震支座和黏滞阻尼器、结构构件均满足预定的抗震性能设计目标,该多塔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反应及破坏机制,符合结构工程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5.
成都某大厦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抗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连体结构的工程实例进行在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探讨连体结构的动力反应特性;用EPDA弹塑性时程分析软件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该工程的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找出连体结构的薄弱部位和受力特性,并针对这些薄弱部位和受力特性提出抗震设计时的加强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地震作用下双塔连体结构体系的变形和内力分布较为复杂,针对某一大底盘对称双塔连体结构,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结构的整体非线性分析模型,对该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同时对结构进行只输入水平向地震动、只输入竖向地震动和输入水平竖向耦合地震动三种不同工况的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三种工况下的动力响应,研究相同烈度、相同水准的不同地震动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对连体结构竖向位移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因素不同。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为连体结构进一步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8.
本工程为复杂连体超限高层建筑,通过合理利用楼梯间、电梯间等位置设置剪力墙,调整了结构刚度平面分布,改善了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扭转效应。采用PKPM和Midas Building两个程序进行了整体结构计算分析和比较,确保了结构模型计算的准确性。本工程的关键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按C级执行,加强对楼板开洞,尺寸突变等部分的竖向受力构件的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采用PKPM-SAUSAGE软件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工程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大多数楼层连梁塑性铰的出现,连梁作为耗能构件,在地震中首先进入塑性状态,消耗地震能量,达到了预期目的,框架柱破坏程度不大,且框架梁的损伤大于框架柱的损伤,满足二道防线的抗震设防思想。结构在大震下的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100,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9.
双塔楼弱连接连体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串并联质点体系”振动模型,对双塔楼弱连接体高层建筑结构这种新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这种弱连接连体结构的特点,考虑了塔楼特征的变化和连接体特征的变化,从结构周期,振型,动力响应三个方面,分析了对双塔楼弱连接连体高层建筑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震作用下双塔连体结构体系的变形和内力分布较为复杂,结构中设置的连体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针对某一顶部连体双塔结构,采用NosaCAD有限元软件建立结构的整体非线性分析模型。对计算模型进行输入水平向、竖直向地震波和只输入水平向地震波两种不同工况的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对比两种工况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竖向地震对该连体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水平位移基本没有影响,对结构竖向位移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竖向地震作用对连体部分跨中杆件的内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PBSD)用于变电站的结构设计中。由于变电站破坏引起的损失难以估计,投资-效益准则的应用较困难。根据汶川大地震中变电站震害情况分析,指出钢构架一般能满足抗震要求,而对变电站混凝土结构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有针对性。"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我国规范对结构的目标性能要求,而某些重要的变电站结构可在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一个层次而达到"大震可修"的要求。采用基于迭代变形计算的方法设计了两种不同目标性能要求的变电站结构,设计结果表明:合理提高变电站的目标性能后,其初始造价增加不多。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一超高层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给出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及薄弱环节的加强措施。抗震设计除采用常见的小震分析方法和指标外,还研究中震下构件抗力与地震作用的关系,并与大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损伤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抗震设计发现,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变化率反映弯曲型变形结构的竖向刚度变化,刚度急剧变化处的剪力墙在大震下易出现损伤;构件抗震富余承载力与地震效应之比揭示了结构的薄弱环节,钢管混凝土柱具有较高的富余抗力,而核心筒底部在拉弯内力下该比值偏低,大震下核心筒出现明显受拉损伤。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能力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出了底部两层框架 -抗震墙砖房框剪层和砖混层的极限受剪承载力、侧移刚度、极限剪力系数计算公式 ,并基于设置不同数量抗震墙的底部两层框架 -抗震墙砖房的实例计算和弹塑性时程分析 ,给出了结构砖混过渡层与相邻框剪层的极限剪力系数比和侧移刚度比的合理取值及薄弱楼层位置判别和破坏状态评定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对一个框架结构实例进行静力非线性推覆(Pushover)分析。分析结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之间的弹-塑性变化关系、结构塑性铰的形成历程和破坏机制,得到结构的性能点;检验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是否满足GB 50011—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层间位移角的限值,以检验和考察它们的抗震能力,探讨结构的破坏机理,寻求改善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