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水雾化法制备含Ni、Cu、Bi、Te等多元素掺杂的Ag Sn In合金粉末,将合金粉末在一定条件下内氧化,经过破碎、过筛得到多氧化物掺杂Ag Sn O2In2O3粉末。粉末经冷等静压、烧结、挤压、拉拔、打制等工艺后制成铆钉型触头,与合金内氧化法(AOM)制备的同等Ag、Sn、In含量的材料进行力学物理性能和电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多元素掺杂粉末内氧化法(POM)制备的Ag Sn O2In2O3电接触材料的硬度、抗拉强度、抗电弧侵蚀和抗材料转移性能明显优于AOM制备的Ag Sn O2In2O3电接触材料。  相似文献   

2.
某些金属元素对Ag-Sn合金内氧化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0.4~ 0.6MPa氧压力、500℃和700℃下研究了某些金属元素对Ag-Sn合金内氧化速度的影响,还用SEM研究了Ag-6.5Sn-1.1Bi-0.6Cu合金内氧化层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氧化层厚度与时间成抛物线关系,添加金属元素对Ag-Sn合金的内氧化速度有明显的影响,易氧化的金属元素能加速Ag-Sn合金内氧化。氧化物以微细颗粒分布的银基体中,发现在晶界处有部分氧化物聚集,并且有2~5μm以某种氧化物为主的细小颗粒。  相似文献   

3.
采用含氧氮气(N2/O2)雾化喷射沉积技术制备Y-La-Al-Cu系多元系合金,通过化学反应原位生成(内氧化法)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物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显微组织、力学物理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喷射沉积技术并结合内氧化工艺,可制得具有较好微观组织、形成的增强相弥散分布于基体、组织致密的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随着冷加工变形量的增加,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提高,而材料的延伸率与导电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采用含氧氮气(N2/O2)雾化喷射沉积技术制备Y-La-Al-Cu系多元系合金,通过化学反应原位生成(内氧化法)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物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显微组织、力学物理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喷射沉积技术并结合内氧化工艺,可制得具有较好微观组织、形成的增强相弥散分布于基体、组织致密的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随着冷加工变形量的增加,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提高,而材料的延伸率与导电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内氧化-粉末热挤压工艺和内氧化-热锻工艺制备了AgSnO2(6.32)Sb2O3(3.69)触头材料,研究了制备工艺对AgSnO2(6.32)Sb2O3(3.69)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氧化-粉末热挤压工艺制备的AgSnO2(6.32)Sb2O3(3.69)材料组织分布的均匀性及其相对密度、硬度和导电率均优于内氧化-热锻工艺相同组分材料。  相似文献   

6.
温金海  林炳 《电工材料》2002,(4):14-18,24
本文采用氧化增重法(TGA),研究了添加少量仲钨酸铵(APT)对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作用,用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和金相分析了粉末氧化前后相的转变、氧化物的分布、形貌。结果表明,Ag-Sn APT混合粉末的氧化规律服从Wagner理论;APT的分解产物及形成的新相Ag2WO4作为活性氧原子源,促进Sn的氧化,添加剂APT在0-2.26wt%成分范围内和相同温度、相同氧化时间条件下,氧化速率随添加量增加而加快,随氧化温度的提高,氧化速率加大,如在800摄氏度下的氧化速率大于700摄氏度下的氧化速率。  相似文献   

7.
AgSnO2是最有可能替代AgCdO的新型材料,在其制备方法中,合金内氧化法是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制备过程中合金粉末氧化速度较慢且不能完全内氧化,添加金属元素促进合金内氧化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将Bi与Ag、Sn粉经机械合金化得到AgSnBi合金粉末,将合金粉末压制成型、烧结、致密化加工后置于电阻炉中在大气气氛中进行粉末内氧化。采用内氧化物增重法分析Bi对AgSn合金内氧化性能的影响。利用PhilipsXL30W/TMP型扫描电镜观察试样AgSnO2-Bi2O3的显微组织及形貌,并用其能谱仪进行微区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i元素大大地提高了AgSn合金的内氧化速度,并且氧化得到的AgSnO2-Bi2O3材料组织致密。  相似文献   

8.
专利申请号 :0 0 80 0 663公开号 :1 3 0 2 3 3 9专利名称 :汽车继电器用电触点材料及使用该材料的汽车继电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汽车用空调电磁离合器电感性负载的具备极好耐久性的汽车继电器用电触点材料 ,并提供以往所没有的高耐久性汽车继电器。本发明的汽车继电器用电触点材料是以成分为 5.0~ 1 0 .0 wt% Sn、2 .0~ 5.0 wt% In、余 Ag组成的 Ag-Sn-In合金经内氧化而获得的 Ag-Sn O2 -In2 O3 合金 ,或由成分为 5.0~ 1 0 .0 wt% Sn、2 .0~ 5.0 wt% In、0 .0 1~ 0 .50 wt% Ni、余 Ag组成的 Ag-Sn-In-Ni合金经内氧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合金内氧化法 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银氧化锡(AgSnO2_La2O3)触头材料。其密度为9.70~10.05 g/cm3,硬度为79.6~99.0,电阻率为3.20~3.50μΩ.cm。用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对AgSnO2_La2O3触头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发现,氧化物(La2O3,SnO2)晶粒明显细化且呈细小球状(<0.5μm)及不规则形状(<3μm)两种形态均匀分布。对AgSnO2_La2O3进行电性能试验和物理、机械性能的测定,并与合金内氧化法的AgSnO2(8)_In2O3_T和AgCdO(8)_T触头材料比较,结果表明,AgSnO2_La2O3材料的电性能、物理及机械性能与后两者相近,但侵蚀量略低于后二者,有望成为一种新型触头材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压水雾化法制备Sn含量小于10%(质量分数,下同)的AgSn合金粉末。因极度过冷,所得AgSn合金粉末组织结构不是由单相α相面心立方固溶体的细小等轴晶构成,而是由在α相晶界上有少量包晶产物ζ相存在的α+ζ相构成。为探索AgSn合金粉末氧化规律,制定了一系列工艺实验,结果表明,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遵循Sn在合金粉末自扩散系数的规律。在氧化过程中,Sn从合金内向表面的自扩散系数大于O原子向合金内的自扩散系数,因此SnO2质点主要堆积在粉末颗粒表面。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SnO2质点层不断增厚,从而阻止了O原子向合金内的持续扩散,使合金粉末的氧化率最高只能达到约87%,达不到完全氧化的目的。为提高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率,本研究采用氧化-粉末处理-氧化的工艺,最终可使其氧化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内氧化法制备银氧化锡电接触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gSnO2电接触材料具有优良的抗电弧侵蚀性和抗熔焊性,在交直流接触器、功率继电器和低压断路器等领域已经部分或全部取代了AgCdO材料。内氧化法是制造AgSnO2电接触材料工艺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本文计算了Ag-Sn合金的内氧化热力学条件参数,论述了内氧化过程中SnO2颗粒的形核、长大和粗化过程,并采用合金粉末成形-内氧化-热挤压新工艺制备了SnO2颗粒细小弥散、性能优越的AgSnO2电接触材料。  相似文献   

12.
纳米掺杂SnO2粉末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纳米掺杂氧化物SnO2对AgSnO2触头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nO2与各种掺杂氧化物(包括TiO2、ZnO、Sb2O3、CuO)的混合粉末。粉末的X射线分析(XRD)、透射电镜分析(TEM)表明:所得粉末为纳米级,且掺杂物离子能很好地进入到SnO2的品格中;对粉末进行的各项物理性能测试表明:SnO2粉末的性能,尤其是电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对后续制造新型的AgSnO2触头材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采用合金内氧化工艺难以氧化透较厚产品的问题,采用粉末冶金、内氧化和热压相结合的工艺制备AgSnO2电触头材料,研究了初压密度对材料制备过程的影响以及热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金粉末压制烧结、内氧化和热压相结合的工艺可以生产出性能良好的AgSnO2电触头材料;经过热压后,氧化物颗粒细小并均匀分布在银基体上;最终产品的密度达到9.89g/cm3,电阻率小于2.8μΩ.cm。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适合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甲烷氧化转化的阳极材料Ni/La(Sr)MnO_3.利用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研究了该阳极材料的合成条件.应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别对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对Ni/La(Sr)MnO_3的电导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Ni/YSZ的电导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了影响阳板材料电导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用硝酸盐热分解方法制备的以CuO为主体含13种金属氧化物的系列复合陶瓷,室温下的电阻率与组成及烧结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当组成(CU:Ca:Sr:Ba:Bi:Pb:Ce:La:Sb:Fe:Zn:Ti:Cr)为3:2:2:2:1:1:0.20:0.60:0.25:0.50:0.50:0.25:0.75(mol:mol)时,陶瓷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  相似文献   

16.
尹立辉  高俊奎  杜萍 《电源技术》2006,30(2):104-107
在Co3O4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粉末并进行球磨,制备了锂离子蓄电池用Co3O4负极材料,对分别不加和加入Fe粉、Ni粉以及Mn粉的Co3O4负极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o3O4粉末单独作为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时,初次充放电效率低,只有66%,循环性能差;加入铁粉后效果不明显;加入镍粉后电极的初次充放电效率和循环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1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衰减较快。加入锰粉后电极的初次充放电效率提高到77%,循环性能好,20次循环后的可逆容量还保持在713 mAh/g,库仑效率在97%以上。同时对加入镍和锰后Co3O4与锂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电厂12X18H12T过热器和再热器割管样品内壁氧化皮及其剥落物进行金相检验、扫描电镜观察、微区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试验分析,研究和总结了18-8系列粗晶奥氏体不锈钢过热器和再热器蒸汽侧氧化皮的宏观和微观结构与形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不锈钢原生氧化皮通常可分为内、中、外3层氧化物,其内层为结构致密的富铬尖晶石结构氧化物,中间层主要是结构疏松、多孔的Fe3O4,最外层为结构致密但厚度较薄的Fe2O3;剥落物主要是原生氧化皮的外两层铁氧化物,内层氧化物一般并不剥落。原生氧化皮外层剥落部位在后继运行过程中不会再生长出新的Fe3O4类氧化物,但会逐渐生长出新的Fe2O3层,该次生Fe2O3层生长速度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粒度分别为15、116、264μm的AgSn合金粉体对预氧化组织的影响,并比较了15μm和264μm粉体经预氧化挤压后的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粉体粒度为15μm时,氧化主要发生在颗粒边缘,随着粒度增加,颗粒周围形成了氧化层,甚至出现了氧化物聚集;15μm粉体挤压后氧化物颗粒分布均匀,而264μm雾化粉挤压后存在明显的氧化物富集区和贫氧化物区,导致后者的硬度、延伸率略低于前者;较大粒度的AgSn粉体(116μm和264μm)出现氧化层的原因是氧化物膜层松动或开裂,氧化层中出现了合金成分,反应又进入快速反应阶段,形成了一层氧化物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