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2.
3.
以SiO2包覆TiO2纳米粒子为改性剂,与聚丙烯共混改性,用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测试分析了共混熔体的剪切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剂的添加增强了聚丙烯的非牛顿性,当其质量为6%,剪切速率为500 s-1时的非牛顿指数较纯聚丙烯降低27.1%,在4500 s-1时该值较纯聚丙烯降低14.3%;改性剂增大了聚丙烯的流动阻力,在240 ℃、1184.29 s-1的剪切速率下,其黏流活化能和剪切黏度较纯聚丙烯分别增大68.4%和22.1%;升高温度能明显改善熔体的流动性能,改性剂质量分数为6%的共混物在250 ℃、剪切速率为584.80 s-1条件下,剪切黏度较230 ℃时下降37.1%。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合理控制添加比例、熔融温度和挤出工艺,可改善共混改性聚丙烯的可纺性。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向纺丝聚合物中加入色母粒的PP纤维的着色已经变得很普遍。因为“纤维”已不是“纤维”,所以详细弄清楚色母粒的成分是极其重要的,蜡对于纤维往往是一种有害物质的看法,只不过是一种偏见。特别是对于PP短纤,谨慎选择合适的蜡作为各个加工的分散助剂在权衡改进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的关系的有效方法,不应轻视。在这一方面,本文特别推荐PP蜡。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聚乳酸用量对聚乳酸(PLA)/ 聚丙烯(PP)共混纺粘纤维性能的影响,以PLA和PP为原料,采用实验室纺粘小样机制备了多种混比的PLA/PP共混纺粘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单纤维强力仪、恒温烘箱、接触角测试仪、X射线衍射仪对所得各种纤维的形态特征、力学性能、吸湿性、接触角、结晶度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LA含量的增加,共混纤维的强力下降,断裂伸长增加,但断裂功基本保持不变;随着PLA含量的增加,纤维的回潮率增加,接触角减小,结晶度下降;PLA质量分数为7%的共混纺粘纤维较纯PP纺粘纤维的结晶度下降21%,吸湿性则达到纯PLA, 可在不降低其耐用性的同时,提高其吸湿性能。 相似文献
8.
着色聚丙烯纤维用的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向纺丝聚合物中加入色母粒的PP纤维的着色已经变得很普通,因为“纤维”已不是“纤维”,所以详细弄清楚色线粒的成分是极其重要的,蜡对于纤维往往是一种有害物的看法,只不过是一种偏见,特别是对于PP纤,谨慎选择合适的蜡作为各个加工的分散助剂是在权衡改进产品质量和低产品成本的关系的有效方法,不应轻视,在这一方面,本文特别推荐PP蜡。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讨黏土矿物材料(QE粉)改性聚丙烯(PP)共混物的可纺性,以QE粉为改性剂,与聚丙烯填充共混改性制备不同QE微粒质量分数的改性PP切片。采用双柱型毛细管流变仪对改性PP切片的剪切流变性能进行测试表征。通过熔融纺丝法制备改性PP共混纤维,利用扫描电镜、纱线强伸度仪对纤维的形貌及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剂QE粉的加入不改变改性PP共混物流体类型,仍为剪切变稀流体,但增强了其非牛顿性。随着QE粉添加量的增多,QE粉与PP共混后增大了其流动阻力,改性PP共混物熔体的剪切黏度、剪切应力、黏流活化能增大;在260℃,469.58 s-1的剪切速率下,当QE粉质量分数增至8%时,与纯PP相比,非牛顿指数n值降低了19.62%,剪切黏度增大52.60%,剪切应力也随之增大了67.78%;QE微粒均匀负载在改性PP共混纤维表面,改性后的PP纤维断裂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传统相变微胶囊后整理法制备蓄热调温纺织品时存在制备工序繁杂、效率低等难点,开发了一种简便快捷的后整理法。选用相变蜡、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乳化剂和水性聚氨酯为主要组分,经高剪切乳化制备蓄热调温功能整理剂,利用浸轧—焙烘方式对棉织物进行整理。优化乳化剂用量、相变蜡与聚氨酯配比及焙烘温度,并测定整理后棉织物及背心的蓄热调温性能。结果表明:当OP-10质量分数为5%,相变蜡与聚氨酯的质量比为1.5∶1,焙烘温度150 ℃时,整理剂在纤维表面原位成膜形成包裹纤维的蓄热调温薄膜,从而赋予棉织物蓄热调温功能;整理后棉织物具备蓄热调温功能,由其所制作的背心具有显著的蓄热调温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新型多功能黏土类材料(QE 粉)改性聚酯(PET)的可纺性及加工性能,采用共混法制备PET/QE共混物,并借助毛细管流变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热性能及其纤维形貌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QE 粉的添加使PET 发生降解,大幅减小了共混熔体的流动阻力和非牛顿性,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QE 粉的共混物在剪切速率为900 s-1 时,剪切黏度和剪切应力较纯PET 分别下降了253% 和295%,非牛顿指数升高了19.4%;QE 粉对PET 的热降解性能基本无影响,其质量分数为2% 时,共混物的起始热分解温度下降3 ℃;采用皮芯纺丝法制备的改性纤维表面含大量QE粉颗粒,且纤维表面部分区域存有凹痕。 相似文献
14.
15.
为提高聚乳酸(PLA)纤维的力学性能,采用聚丙烯(PP)与聚乳酸(PLA)通过熔融纺丝制备PLA/PP纤维,并借助差示扫描热量仪、热重分析仪、万能材料测试仪、纤维双折射仪对其热学性能、热稳定性、拉伸性能和纤维取向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P的引入对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融温度没有显著影响,但促进了PLA的结晶,结晶度提高了585.9%;随着PP质量分数的增加,PLA的热稳定性降低(特别是在初始分解阶段),但其残炭率提高,同时PLA/PP共混纤维的取向度提高,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当PP质量分数为20%时,PLA/PP共混纤维的取向度、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55.6%,98.2%和44.4%。 相似文献
16.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玄武岩纤维和硅烷偶联剂KH-550对聚丙烯( PP)结晶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研究改性处理及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玄武岩/PP复合体系中,玄武岩纤维的加入充当了PP结晶时成核剂的作用,有利于PP在纤维表面处异相成核,使复合体系的结晶度增大;KH-550改善了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界面相容性,加速了PP在复合材料界面处异相成核,使其结晶度增加;纤维含量及KH-550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与其对结晶度的影响相一致,且当纤维质量分数为40%、KH-550质量分数为0.75%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聚酰胺6/聚乙二醇相变调温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相变材料PEG掺杂到高聚物PA6中去,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相变调温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热分析仪以及织物强力仪等测试方法对相变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EG的共混改善了纺丝液黏度,随着PEG共混比例的提高,纳米纤维的直径提高;PA6与PEG有氢键结合,随着PEG共混比例的提高,相变纳米纤维的熔融温度和熔融焓值逐渐增大,相变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蓄热调温性能;随着相变材料PEG共混比例的提高,相变纳米纤维的强力有一定下降。结论:该纳米纤维是一种良好的调温储能材料。 相似文献
18.
B. Hagstrom 《国际纺织导报》2011,(11):8-8,10,11
将相变物质(PCM)结合到纺织纤维内是获得调温性能的一种方法。在体温升高时,PCM熔化,以潜热的形式从人体吸收热量(冷却效应);温度降低时,PCM结晶,再释放储存的热量(加热效应)。通过熔纺皮芯结构的双组分纤维,将PCM结合进纺织纤维并将其封闭在纤维内,便可成功生产出以PA6和PET为皮层的双组分纤维。PCM最高含40... 相似文献
19.
为对静电纺聚丙烯纤维进行亲水改性,采用表面活性剂吐温20,通过熔融微螺杆挤出机对等规聚丙烯进行熔融共混亲水改性,并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纤维。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静态接触角测试对表面活性剂改性聚丙烯纤维的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静电纺聚丙烯纤维进行了热力学性能测试。红外图谱显示表面活性剂吐温20已与聚丙烯共混成功,且改性后的聚丙烯纤维在表面活性剂吐温20添加量达到3%之后,静态水接触角明显降低,添加量达到5%时,接触角瞬间为零,展现出极好的吸湿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吐温20富集在聚丙烯纤维的表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