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INNOVA花式捻线机纺结子纱的工艺。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捻度、超喂比及停顿长度对结子纱结子大小、形态及手感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参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捻度增大,结子大小呈二次多项式规律变小,手感变硬,形态稳定。结子长度随捻度增大逐渐变小,超过550捻/m以后基本无变化;超喂比增大,结子大小呈线性增大趋势,手感变软,形态变乱。结子长度在超喂比小于1时,随超喂比增大而减小,当超喂比大于1后基本变化不大;停顿长度增加,结子大小呈线性增大趋势,而手感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子长度先随停顿长度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后趋向定值。对结子大小,捻度影响最大,超喂比影响次之,停顿长度影响最小;对结子手感,捻度影响最显著,其次是超喂比,而停顿长度无影响。认为: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利用上述纺纱参数的影响规律根据需要合理配置纺纱工艺。  相似文献   

2.
在HN32-04型花式捻线机上以涤纶长丝为芯纱、粘胶粗纱为饰纱、丙纶为固结纱纺制圈圈纱,研究了芯纱与饰纱之间的超喂、饰纱及固纱之间的包缠捻度、饰纱与芯纱细度比对圈圈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捻度不变的情况下,超喂直接影响圈圈直径,在试验范围内,随着超喂值的增大,圈圈直径增大。在超喂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捻度的增大,圈圈会变得小、密、匀、牢。芯纱、饰纱细度比差异越大,越易形成圈,且圈圈大而软,但圈圈出现的频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3.
探讨三色渐变圈圈纱的设计和纺制要点。概述了渐变圈圈纱的结构和生产原理,对影响外观效应的颜色、超喂比、捻度、芯纱张力和牵伸倍数进行了分析设计。合理选择了芯纱、饰纱和固纱原料,测试了纤维性能。纺制三色渐变圈圈纱时,双芯纱须从前胶辊的凹槽中通过,芯纱、饰纱、固纱要在空心锭下方的加捻钩上绕1圈~2圈,同时要保证渐变自然,从而顺利纺制出三色渐变圈圈纱,成纱外观良好,条干均匀,疵点少,圈圈大小分布均匀。认为:正确掌握成纱特点和纺纱工艺技术有助于花式纱线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研究长丝超喂率、长丝组分比与转杯纺复合纱性能之间的关系.在两种长丝超喂率下,设计了5种成纱线密度,选用3.33 tex/15 f的涤纶长丝在经过改装的转杯纺纱机上纺制棉涤复合纱,测试分析了复合纱中长丝组分比与成纱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长丝组分比对复合纱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复合纱线密度的增加,复合纱中的长丝组分比减小,复合纱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条干CV值逐渐减小;复合纱的主要性能与长丝超喂率关系密切;与纯棉转杯纱相比,复合纱的外观和性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绢丝/锦纶长丝sirofil复合纱成纱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锦纶低弹丝和绢粗纱为原料,纺制不同捻度、不同喂入间距的绢丝/锦纶长丝sirofil复合纱,测试了复合纱的强伸性能、条干不匀和毛羽。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实验范围内,复合纱成纱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纺纱捻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纺纱两组分喂入间距对其影响不大;成纱捻度和两组分喂入间距对成纱的条干不匀CV值影响不显著;复合纱的毛羽指数随成纱捻度及两组分在前罗拉处喂入间距的增加均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得到实验范围内绢丝/锦纶长丝sirofil复合纱的优化纺纱工艺参数:捻度850捻/m,前罗拉喂入间距18 mm。  相似文献   

6.
文章概述了花式捻线机的加捻成纱原理,对影响花式效应的超喂比、牵伸倍数、捻度、张力等工艺参数进行分析探讨。选择了芯纱、饰纱和固纱原料,设计了纺纱工艺,开发纺制了波纹线、圈圈线、结子线和竹节线,为企业生产花式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输出间距对嵌入式复合纺纱线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嵌入式复合纺纺纱过程中"V"形加捻三角区的动态变化及长丝与长丝间距、粗纱须条与长丝间距对"V"形加捻三角区形状和单纱受力的影响,认为各种间距变化会使"V"形加捻三角区夹角、单纱段长度产生变化,并以此为依据,使其他工艺参数不变,分别改变长丝与长丝间距、粗纱与长丝间距及纱纺中心点偏移进行纺纱,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比较,讨论了各种间距对成纱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种间距变化,成纱毛羽、强伸性与条干均呈非单调性变化.综合考虑成纱结构和性能,在其他参数相同时,最佳成纱工艺为:长丝与长丝间距12 mm,粗纱与长丝间距4 mm,Z捻时纺纱中心点偏移距离-2 mm.  相似文献   

8.
在2种长丝超喂率下,通过调整复合纱的捻系数使棉纤维和涤纶长丝复合以纺制不同类型的转杯纺复合纱。测量了纱线张力并研究了加捻对转杯纺复合纱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纱捻系数在2种长丝超喂率下对复合纱的结构和性能都有显著的影响;涤纶长丝在复合纱中是以螺旋线形式与棉纤维纱条加捻复合,当长丝张力随着复合纱捻系数的增加和长丝超喂率的减小而增加时,长丝趋向于复合纱内层,复合纱的主要性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常规转杯纺纱线相比,复合纱表面较光洁,结构较紧密,主要性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9.
改造国产FA502型细纱机,利用聚酯粗纱和黏胶长丝进行纺纱,分析长丝与粗纱间距、长丝预加张力以及成纱捻度的不同对所纺纱线性能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法选取最佳纺纱方案。试验证明:长丝与粗纱之间的最优间距为10姗,最优张力片重量为9 g,最优捻度为560个/m。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传统的FA506型环锭细纱机采取三罗拉异形管网格圈型紧密纺技术改造,探讨了集聚负压对紧密纱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纺纱条件相一致的情况下,对同一线密度的管纱而言,用集聚装置纺制紧密纱其捻度比同锭上纺制的普通环锭纺纱要大,紧密纱的附加捻度与吸风负压的大小成正比关系,与纱支的高低成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由原液染色粘胶纤维纺制不同捻度的成纱颜色变化规律。纺制了7种不同捻度的有色粘胶纱,采用Datacolor SF600 Plus型测色仪对不同捻度的有色粘胶纱进行测色。结果表明:随着成纱捻系数的增加,有色粘胶纱颜色越来越深,成纱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呈线性规律降低,色相呈线性规律增加,红绿值呈线性规律减小,黄蓝值呈线性规律增加。认为捻度对色纺纱颜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丝超喂率对转杯纺复合纱外观与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转杯纺复合纱的纺纱原理,并在经过改装的转杯纺纱机上,通过调整涤纶长丝的超喂率生产不同外观和结构的转杯纺复合纱。经纱线外观和结构的测试分析,表明长丝超喂率对转杯纺复合纱中长丝的几何位置和空间形态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探讨赛络菲尔纺三色花式纱的纺纱工艺与成纱质量。通过在QFA1528型细纱机上进行改装,将赛络菲尔纺与嵌入式纺纱原理相结合,采用两根有色长丝与一根棉粗纱进行纺制,纺制出赛络菲尔纺三色花式纱。选定两根有色长丝间距、捻系数以及长丝预加张力三项重要的纺纱工艺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单一因素和综合因素对赛络菲尔纺纺纱工艺及纱线质量的影响。分析认为纺制JC 15tex/83.3dtex/83.3dtex赛络菲尔纺三色花式纱的最优工艺配置为双丝间距为14mm,捻系数340,长丝预加张力为15cN。认为:双丝间距、捻度、长丝预加张力等工艺参数对花式纱线性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赛络纺纱成纱机理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静态模拟及动态实验,研究了赛络纺纱股线捻度,粗纱间距及纱支变化对纱条捻度、“V”形区几何形态的影响,并研究了赛络纺纱线的单纱捻度的结构。所得结论对赛络纺纱工艺制定、成纱结构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纺制包大肚纱带子线的实验,简要介绍了大肚纱的纺纱工艺与成纱机理,指出了生产包大肚纱带子线的注意事项;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建立方差分析模型,分析了环锭回转频率和卷绕罗拉回转频率对其捻度和皮纱圈高等主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对成品线的捻度、皮纱圈高有显著影响,而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述摩擦纺纱中原料的选用,防止色差、保证短纤维含量,工艺参数与成纱捻度强力的关系,包芯纱中芯纱的比例,花式纱的工艺等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间歇喂入式复合结构纺纱技术可赋予纱线独特的花式效果和外观风格。该技术对粗纱条(S式)由传统欠喂方式转换为周期性或随机性间断喂入;对长丝或细纱(F式)由传统超喂转换为周期性或随机性超喂,实现复合纱表面的竹节和花式效应。S式采用2轴系包芯纺,可克服纱线结构不稳定的弊病,竹节效果更逼真;引入第3轴系的绑定丝,既提高竹节效应,又增加纱线的结构稳定性。F式长丝间歇超喂采用3轴系结构复合纺,既能增加成纱的花式效果,又可使成纱结构稳定。该纺纱技术可获得花式效果、改善纱线结构和增加成纱多样性,可为织物的多样性及新品研发提供更多新型纱线选择。  相似文献   

18.
研究气流集聚紧密纺纱中附加捻度对亚麻棉混纺紧密纱性能的影响.对纤维须条在集聚区中的运动、纱线捻度的形成进行了分析,通过改变吸风负压和异形吸风管上斜槽长度,对附加捻度与亚麻/棉55/4527.8tex混纺紧密纱强伸性能、毛羽和条干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附加捻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时,成纱强力随着附加捻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附加捻度的增加,成纱毛羽减少;附加捻度对亚麻棉混纺紧密纱的条干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杨建平  傅婷  汪军 《纺织学报》2011,32(10):37-0
网格圈负压式集聚纺纱实践表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纺制相同线密度的纱线,集聚纱捻度比环锭纱捻度高5%左右.为揭示此现象的形成机制,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直线形集聚斜槽集聚区须条的集聚情况进行拍摄,发现存在类似卷捻的现象.通过纺纱实验,对采用相同工艺纺制的相同线密度的集聚纱和环锭纱捻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集聚区须条的附加捻度是...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七十年代末,美国利宋纳公司开发了一种新颖纺纱工艺,取名为包复纺(Coversp-un),其成纱结构系由长丝包绕在短纤束外而成。近年来这项工艺技术又有了发展,联邦德国沙逊公司相继致力于研制一种新的纺纱工艺装备,其商标名称为沙逊平行纱纺纱系统(Parafil Spinning System),生产的纱支定名为平行纱(Parallel yarn),简称PL纱。平行纱不同于环锭纱和气流纺纱。作为纱芯的短纤,呈平行排列,不施加捻度,长丝以螺旋状包绕于短纤束外,使之捆束在一起而形成纱。包绕长丝对短纤施加径向压力,以使短纤之间产生必要的摩擦力,从而使平行纱具有相应的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