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江源区河网密布,多数河流仍处于自然演变过程中,河谷地貌保存完整。基于实地踏勘资料,结合 SRTM3 DEM 对长江源区部分河流河谷地貌及水沙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河流涵盖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干流通天河及支流布曲、尕尔曲。根据河谷形态及河流地貌,可将这些河段归纳为3类:高原冲积型、丘陵坦谷型和高山峡谷型。其中:高原冲积型河道平面多呈游荡或多股分汊;丘陵坦谷型河道平面呈单一或分汊态势;高山峡谷型河道则为单一河道。研究时段内,长江源3个源头中,当曲流量最大,沱沱河流量大于楚玛尔河;输沙量则表现为沱沱河最大、楚玛尔河其次,当曲最小。泥沙分析发现:平面呈游荡状态的河流,其泥沙特征与其他河型有明显不同,具有悬移质含沙量大、粒径粗且均匀,床沙粒径较细的特点。相关分析显示河道宽度与水流含沙量呈正相关关系,初步说明了游荡河型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当曲,藏语,汉译音,意为大河之意。 对我的伙伴及我而言,漂流长江南源当曲,是多年的梦想。因此,当这一梦想一旦有了实现的可能,心中的那份狂喜简直就是无法言说。  相似文献   

3.
高原牧人     
正这些高原牧人,远离家园的感受又是什么?在如此广袤的草原上,那些牛羊和牧人,实在屈指可数,他们的存在,究竟是守护了这片高原的环境,还是破坏了生态?应该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在长江三源中,长江南源当曲是长度最长的一条,隔几年就出现一下与格拉丹东何为长江正源的争论。对此,中科院刘少创博士认为,这一问题其实很简单,最长的比如当曲叫做地理源头,格拉丹东那样的叫做文化源头就好了。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源地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比邻长江南源当曲,人迹罕至。为了进一步认识澜沧江地貌特征、尤其是河流地貌,得出河流地貌演化、河床冲淤演变的一些基础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采集数据与图像,结合现有河型判别方法,对澜沧江西源扎那曲莫云河段的河型进行判别。结果表明:莫云河段河道边界约束较弱、河床稳定性较差,在顺直-弯曲-分汊-游荡的河型分类体系中,各家判别式一致判定莫云河段为游荡河型;在顺直-弯曲-辫状的河型分类体系中,则一致判定为辫状河型;最后结合国内的河流特点和主流分类体系,可以确定莫云河段属于游荡河型。实地考察资料和河型的判别,可为进一步研究澜沧江源的河流地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水体环境特殊,关于源区间浮游植物特征差异及环境作用因子尚不清晰。对比了2012—2016年长江三源浮游植物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典范对应分析(CCA)揭示了浮游植物特征与13种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隐藻门仅在南源当曲被发现,长江南源样点的浮游植物平均种类数最多,为18种,长江北源最少,为9种;北源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最大,为37.70×104 ind/L,南源平均密度最小,为28.90×104 ind/L;长江南源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达到3.04,北源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84;长江源区总体上浮游植物密度较低,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各源环境因子PCA结果显示:第一轴主要成分(71.23%)可解释为总氮、电导率,主要代表了河流营养物特征;第二轴主要成分(28.77%)可解释为海拔、床沙中值粒径、水温、含沙量和化学需氧量,主要代表河流生境状况。物种和主要环境因子CCA结果表明蓝藻门种类数与总氮、隐藻门种类数与海拔和床沙中值粒径,绿藻门种类数与海拔、化学需氧量和床沙中值粒径均呈明显的正响应关系,隐藻门和绿藻门种类数和含沙量、水温呈明显的负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2006年7月一个阴冷的清晨,我们在长江南源当曲源头开漂。一切仿佛又回到了1998年的雅漂,杨勇,我们的队长,还是一头略显蓬乱的头发,一身毫无特色的打扮,脸上却依然是那副让比他小一个年代的我等嫉妒不已的孩子般迷人的笑容。快五十岁的人了,还能有这般笑脸,大概只有一直生活在自我梦幻中的理想主义者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7.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对长江源各个河段进行生态健康评价分析,可为长江源河流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根据2022年8月(丰水期)和10月(枯水期)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和长江南源当曲7个典型断面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监测的结果,经判别能力分析和冗余度分析,选取了总分类单元数、摇蚊个体数百分比、优势类群个体数百分比和粘附者个体数百分比4个参数计算了B-IBI。基于该指数,构建了长江源生态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并对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长江源总体处于健康状态,局部评分较低,尤其是波陇曲汇入口至唐古拉山镇河段受损较为严重。初步推断该段经过人口较为密集区域,污染物负荷较大导致。建议对受损河段重点关注,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修复整治。  相似文献   

8.
长江源地区除沱沱河外,另一条大河名叫当曲,藏语中是沼泽河的意思.马鹤天在《西北考察记》中曾提到“南源出於中埂得玛族东卡峡嘴山、那尺色山之西北麓、阿克达木河,番名当木曲…·再西北流为当木云河,汇于正源”.我们在沱沱河和当曲的汇合口襄极巴陇比测了两河流量,发现沱沱河流量为49.91立方米每秒,当曲流量却有220.58立方米每秒。当曲河面比沱沱河也宽得多,水流浩浩荡荡是一条大河的气派,确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因此考察队决定要考察一下当曲源头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河道特征。但是当曲河口看是大片沼泽,连绵不断的水洼、草滩…  相似文献   

9.
《海河水利》2009,(5):81-81
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日前通过专家组评审,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理坐标被正式确定。据考察,根据以河源为远的原则,当曲的且曲源头应为长江源头;卡日曲的那扎陇查河源头为黄河源头;扎阿曲源头应为澜沧江源头。这些科考成果在通过评审后,还要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长江源头区域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7年5,8,9月份和2018年5,7,9月份在长江源区进行调查分析,并对浮游植物及水环境因子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典范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6门79种,以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各采样点浮游植物平均密度71.66×104 ind./L。典范分析表明,温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溶解氧是影响长江源区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长江源头地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长江源之一当曲地处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由于海拔高、沼泽成片和水系复杂,很难深入其中进行科学观测和研究,至今仍然是科研的空白区,对其在江源的定位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对过去几十年当曲科学考察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根据2014年长江科学院当曲综合科学考察成果,对其在长江源区中的定位、水系、地貌和沼泽湿地等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研究,澄清了当曲水系定位中的一些问题,并对当曲流域上下游划分和当曲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面介绍了长江科学院2012年对长江和澜沧江源区的河道形态、水文、泥沙、水资源变化及开发利用情况、水土流失现状及成因、水环境水生态状况及地质地貌等开展科学考察的全过程;着重论述了此次科学考察的目的、意义、任务和内容、组织形式;总结了高原上开展大型科学考察在专业及人员遴选、考察方案及技术准备、考察路线选择、身体条件准备、后勤保障等方面以及考察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提出的诸多建议可为今后开展类似科学考察借鉴。  相似文献   

13.
金沙江流域的河流泥沙输移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通过对金沙江流域主要控制水文站径流泥沙资料的统计分析。该文论述了金沙江河流泥沙的来源和沿程分配、输水得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径流量和输水利一的关系以及泥沙形成的原因。为研究金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输移规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其水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潘庆燊 《人民长江》2010,41(9):64-68
对1950年以来长江河流研究工作的进展作了简要综述。内容包括:长江流域来沙特性、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特点、河道整治的主要经验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指出:长江上游干流悬移质泥沙主要来源于金沙江和嘉陵江,以宜昌站为代表,分别占50.9%和24.0%;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且人为因素日益增强;加强河道演变观测分析,掌握河道演变规律,是实施河道整治工程的基础工作和必要条件;河道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与河道演变观测、河工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长江泥沙的来源,输移和沉积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大量原型观测资料和分析研究成果,论述了长江泥沙的来源、输移及沉积特性。文中对影响流域产沙的气候条件、下垫面条件及人类活动等项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近期资料统计,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22.39亿t。流域产沙具有泥沙输移比小和产沙地区集中两个基本特征。河流泥沙的沉积主要为水库淤积、湖泊沉积和河床的冲淤。  相似文献   

16.
三峡蓄水后清水下泄对长江口河床演变产生何种效应是泥沙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阐述长江口近期来水来沙和边界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口基本河槽河床冲淤特点、形态演变及其趋势。分析表明,长江口基本河槽发生了全面的强冲刷,河床形态朝宽深比减小的方向发展。各分段基本河槽上、中、下3层河床的冲刷分布,体现了长江口愈向上游段受径流作用相对较大,而愈向下游口门受潮汐动力作用相对较大对河床冲刷影响的特性。在保滩护岸和近期圈围工程与岸线整治工程作用下长江口总体河势仍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在三峡蓄水后来沙大幅减小的大环境下,基本河槽将连续受到冲刷,河床形态仍将朝窄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按照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和长江治理与防洪实践应用3个领域,对长江流域河流泥沙与治河防洪研究及实践进行综述。①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河流分级、干流河道分段与河势贴体网格等河流分类及形态研究,以及泥沙分界、长江水沙变化与输沙地形对比等泥沙特性及运动研究。②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包括河流水沙模拟研究与河流水沙专题研究,河流水沙模拟研究涉及河流水沙数学模型、应用及关键技术;河流水沙专题研究列举了弯道水流基本特性及数值模拟、空腔回流区水沙特性及模型变态影响研究,以及河湖岸线洲滩利用对河湖功能影响研究。③长江治理与防洪实践应用包括重大治江工程(三峡、葛洲坝、南水北调)研究、治江重大问题研究和长江防洪实践应用3个方面。建议加强基于泥沙的河流研究、不限于河流的泥沙研究以及河流与泥沙相互影响研究,并强化河流泥沙理论研究与治河防洪实践应用之间关联研究与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8.
从黄河水沙情势变化、黄河水沙运动基础理论、黄河水沙调控理论与技术、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以及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泥沙综合处理与利用方略等方面,概要地介绍了黄河泥沙研究的重大科技进展,展望了黄河泥沙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指引下应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长江中游沙市站的实测水沙、断面资料的分析表明,沙市站河槽形态的调整对水沙变异存在一定滞后性。为了研究沙市河段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规律,从3个方面对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模型进行改进:①以沙市站多年平均枯水位下的断面面积作为滞后响应模型的特征变量;②引入“年组合流量”概念;③在模型迭代公式中使用分段函数,从而得到适用于沙市河段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模型。利用模型迭代公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模型计算精度R2处于0.7~0.8之间,可以很好地描述沙市站河槽形态的调整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