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玉米不再是单纯粮食作物,而转向饲料作物、工业原料等。宁夏在发展青饲玉米生产中因机械化程度不高,特别是菜、麦后复种青饲玉米存在种植期滞后、密度过大等问题,农机推广部门进行了青饲玉米的种植、收获、青贮机械化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成功,提出了适时收获、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技术措施和规划。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研究两熟制农业种植区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河南省农机局在夏玉米免耕播种大面积推广的基础上,于2001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小麦、玉米两作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研究.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农机保护性耕作是革新传统铧犁式翻耕的新型耕作技术,该技术以农业机械为作业手段,关键点在于通过少耕或免耕以最少的耕作能保证种子发芽。就推广效益来看,该耕作模式借用免耕、少耕、化学除草等技术,以农作物秸秆的地表覆盖减少风蚀、水蚀,大大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分析原始耕作制度对土壤造成的破坏,介绍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概述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在此基础上,就地方做好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工作建议,分别从调查自然资源的适用性;积极争取政府领导的支持;选好项目推广实施示范点;制定有地域特色的作业技术路线;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跟进项目示范管理配套技术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保护性耕作概念及机理分析,指出少耕覆盖是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涵.通过对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讨论,提出发展免耕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机具发展的需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保护性耕作概念及机理分析,指出少耕覆盖是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涵.通过对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讨论,提出发展免耕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机具发展的需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1应用情况吉林省德惠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仅4年。2009年在边岗乡的双城村,示范了20hm2(300亩);2010年在边岗乡、大青嘴镇等5个乡镇进行了300hm2(4500亩)的示范推广;2011年扩大到全市16个乡镇、50个村示范推广,面积0.5万hm2(7.5万亩),效果非常显著;2012年全市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近1.5万hm2(22万亩)。到2015年,德惠市计划实施面积要达到6万hm2(9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0%。2技术模式及技术内容德惠市玉米保护性耕作主要采用3种模式,宽窄行倒茬交替休闲平作、均匀行倒沟垄交替休闲平作和留高茬原垄浅旋灭茬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7.
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了对农田的少耕和免耕,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同时做到了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是一项抗旱能力强且有利于提升土壤肥效的先进耕作技术。从推广应用的情况来看,该项技术关键包括秸秆覆盖技术,免耕、少耕技术,免耕、少耕播种技术和杂草病虫害防治四个环节。而技术推广更是围绕着这几项略作调整先后展开。就对应的关键技术环节做要点阐述,为提升玉米耕种效益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徐景 《农机导购》2012,(11):66-66
<正>甘肃省农机部门自2000年起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截至2011年,甘肃省已建立国家级示范县14个,省级示范县8个,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达10万hm2,初步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和机具应用体系,为保护性耕作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1技术模式(1)河西及沿黄灌区。区域内水资源紧缺,干旱少雨,地表、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高扬程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灌溉水利用率在50%以下,水粮生产率只有0.85kg/m3。通过应用免耕覆盖播种、少耕覆盖播种、秸秆覆盖垄播沟灌种植以及留茬留膜覆盖抑蒸种植等技术,  相似文献   

9.
总结农业部实施保护性耕作五年来的基本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保护性耕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改善环境、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蓄水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改革传统耕作制度,积极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保护性耕作是农业部在全国重点引进和推广的一项农机化实用技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或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或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节本增效,保护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兖州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05万hm(215.7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31.6%,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2004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新建项目县为凌海市、北票市和康平县.3年来,项目示范推广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果,不仅实施面积超过了计划面积,而且在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上都有所创新,积累了北方冷凉风沙区一年一作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的宝贵经验,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技术,指的是综合免耕、少耕等技术,配套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管理措施,确保耕作使用的方式能对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黑龙江本地玉米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耕种玉米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应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由此而展开论述,分析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环节——满足耕地要求,选好免耕播种机;解决苗期长势慢,把控好播种时间;合理播种密度,确保栽种苗株数;优化田间种植环境,做好病虫害、草害防治;做好苗期深松施肥,满足后期生长养分需求;交替安排深松作业,做好后期秸秆覆盖技术等等,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一、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主要配套农机具1.一年一熟玉米生产技术体系免耕播种机主要应用山西运城生产的2BMF系列气吸玉米播种机,河北农哈哈厂生产的2BCYF系列仓转式播种机和2BCYQF系列气吸式播种机;少耕播种机主要  相似文献   

14.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系统综合性强的作业项目。经过这些年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来看,玉米保护性耕作在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分析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就玉米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工艺,从收获玉米会穗——秸秆粉碎或秸秆覆盖——播前表土作业——机械化免耕播种——杂草控制——田间管理等几个技术要点做系统阐述,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原小麦免耕播种机问题的讨论,提出了新一代小麦免耕播种机的模型,通过改进基本上满足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的需要,为我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围绕玉米、马铃薯、水稻、硒砂瓜等产业发展和冬麦、玉米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共建设自治区级农机化示范县6个、农机化示范园区51个、县级自建园区90个,示范面积达到了10.67万hm2.其中玉米机械化示范县3个、以玉米、水稻机械化生产为主的综合机械化示范县2个、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个,玉米机械化示范园区27个,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15个、冬麦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区3个、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5个.园区内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了100%,园区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标准化作业服务,促进了作物连片、统种、统管、农业新技术的配套组合示范.  相似文献   

17.
针对辽宁省旱田生产实际情况,以种植面积较广泛的玉米生产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例,以机械化实现少耕、免耕、秸秆覆盖为技术核心,实现保水、保土、保肥的生产目的,制定机械化生产农艺模式。同时,通过机器配备原理及跟踪实验,对适宜该地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进行选择型配备,达到了生产农艺技术要求,可以实现对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的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18.
总结农业部实施保护性耕作五年来的基本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保护性耕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改善环境、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蓄水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改革传统耕作制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农民沿袭着深翻土地的传统耕作模式,生态环境日益破坏,近几年沙尘暴又十分猖獗,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有效防止沙尘暴漫延的方法之一.大厂县连续5年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连续两年承担农机保护性耕作项目的推广工作,推广免耕面积突破了133.33hm2,示范田8个,经过两年的推广并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0.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保护性耕作是通过机械工程措施,实现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少耕或免耕播种、药剂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此项技术有益于净化空气环境、减少风蚀、水蚀、培肥地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是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