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透水路面属于低冲击开发(LID)技术,可降低城市地表径流系数,减少地表径流量。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建设档案中,较少有直接反映径流系数的资料文件。因此,采取雨水入渗等LID措施后对城市径流系数的影响评估是一个难题。以昆山花桥镇为例,对花桥镇开发建设前后的综合径流系数进行分析、对比和预测。2007年未开发前花桥镇的原始综合径流系数为0.27;应用透水路面技术后,至规划末年预测综合径流系数为0.49。虽然较开发前的径流系数有一定增量,但对比规划建设后的综合径流系数0.66,地表径流系数得到明显的抑制。研究表明:透水路面削减径流系数的作用比较明显,可较大程度地减少城市径流量。  相似文献   

2.
朱敏  党清平 《四川建筑》2014,(1):213-215
为缓解城市开发造成不透水路面增加引发的地面径流剧增、道路积水甚至内涝频发的现象,提出了绿色道路径流雨水控制利用:从源头控制路面径流、分流雨水、并利用洁净雨水作为再生水水源,降低径流对道路雨水系统和排洪管渠的冲击。结合深圳某道路设计,介绍了通过设置下凹绿地、透水路面减少径流流量,综合径流系数由0.61降低至0.39,从而达到低冲击(LID)开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3.
生态混凝土路面透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山西建筑》2010,36(10):262-263
针对目前硬质路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生态混凝土雨水入渗特性实验研究,分析其对地表径流的削减作用,结果表明生态混凝土具有较高的透水率,透水路面对地表径流具有明显的削减作用,以期促进生态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透水路面在市政道路的应用,分析、比较透水沥青和透水混凝土路面的材料、结构方案等,以此为案例,研究新工科对教学、科研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研究结论是透水路面有厚度较厚的储水基层。雨水也可以透过地表空隙蒸发。面向新工科的透水路面等新知识的教学科研理论与实践,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
《景观设计》2009,(5):I0006-I0006
透水性能好的混凝土铺装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起来。如今.市政府要求及时有效地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Hanover公司的EcoGrid以及Aqua—Loc两种产品是防止雨水径流很有效的铺装材料.并且交通路面的铺装也可以将其作为选择。  相似文献   

6.
立足海绵城市理论,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东大路工程为例,在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低冲击开发的雨水综合利用理念,通过道路横断面的合理设计及透水铺装系统的使用,提高道路的透水能力,提升城市整体的水文调蓄功能,从而缓解下雨时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并结合下凹式绿化带及路面雨水下渗、净化、溢流、收集系统的应用,逐渐完善雨水排水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与排放。  相似文献   

7.
透水铺装系统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手段。文章对现行透水材料做以介绍,并阐述了透水铺装材料对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最后为透水铺装材料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控制效果,基于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原理,探究海绵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控制技术。首先,分析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汇流与转输过程,确立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其次,厘清分流制与合流制径流污染物总量计算参数,阐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污染物控制机理;最后,分别阐明透水人行道铺装、下沉式绿化带、生物滞留、雨水弃流等道路径流控制的工程技术,为制定海绵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7)
针对宁夏地区的地形气候及对原城市道路的路面的缺陷,开发使用一种能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等的一些城市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比较分析了透水混凝土路面较之传统路面的优点,介绍了透水混凝土的品种与构成,介绍了透水混凝土的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影响透水混凝土强度的因素,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透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建筑小区雨水利用示范工程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雨水利用(包括各种透气、透水的路面、地面材料、制品的工程应用)可以增加地表的透气透水性能,恢复土壤的活力。增加土壤水份的含量,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1、国外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已经研究和建设了不同类型的雨水收集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低影响开发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频发,现有的雨水基础设施已无法完全满足城市内涝排水要求,亟需建设新型海绵城市,选用低影响开发(LID)措施。市政道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之一,分析其LID成本效益比具有重要意义。从市政道路中可用的LID技术入手,介绍其设置位置和适用程度,并与传统城市道路进行比较以突出其优点。提出市政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污水再生利用等6种具体效益指标及计算标准,利用全生命周期(LCA)成本理念,构建出环境综合效益和经济综合效益模型。并以南方某城市试点道路为例,验证了综合效益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LID设计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典型的山地城市,其山地条件增加了径流流量、流速、水质的控制难度,降雨条件增大了径流就地消纳和利用的难度,土壤条件增大了低影响开发工程设施的建造难度,针对上述地域性挑战提出山地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LID设计的主要应对策略,梳理出山地城市绿地的LID设计简要流程,探讨了公园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居住绿地等主要类型在典型坡地条件下的LID设计方法,旨在为山地城市绿地的LID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吕念南 《山西建筑》2014,(33):122-123
对低影响开发综合管理实践体系中各项措施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重庆市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确定了重庆市实施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技术类型为生物滞留塘、渗透性铺装以及雨水调蓄设施等,并对制约低影响开发技术实施的因素作了分析,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劲松  彭湃  赵芳 《山西建筑》2012,38(11):123-125
对比分析了最佳管理措施、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水敏感性城市设计4种国外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以及我国《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在雨水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管理与技术,进而提出了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使城镇下垫面硬化程度加剧,“三通一平”阻断了雨水径流自然“源一汇”过程,对此,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水文“源一汇”特征和水情问题探索适宜的海綿城市规划方法。本文针对丘陵地区沟谷发育密集的特点,提出基于雨水麻道的城镇多尺度海綿系统构建思路和方法,具体而言,根据地形特征提取多个尺度的雨水廊道作为生态排水娜道,通过廊道连接城镇中对应尺度的节点低影响设施,合理划分汇水单元层级化管理雨洪,综上建立生态排水网络解决暴雨多发气候条件下城鎮易涝的问题。同时,通过将海绵系统构建与城市规划编制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探索在空间布局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雨水管网规划、指标图则规划等总规和控规层面的规划中落实海綿系统的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城市绿地规划中着眼于景观化和服务游人功能化,城市雨洪、水污染却被忽略的问题,将LID(低影响开发)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中,改变现状,建设海绵城市。LID技术是能够快速实现城市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再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是一种通过对源头进行分散控制的雨水管理实践形式。基于LID技术,分别将雨水源头控制、雨水过滤处理以及雨水的储存再利用同植物群落截留、透水铺装与绿色停车场、雨水花园和调蓄池等绿地规划的方法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以LID 为技术支撑,以园林设计方法为依托,能够接近自然水文循环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新常态。  相似文献   

17.
滕华忠 《建筑节能》2017,(12):39-43
绿色建筑是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顺应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新型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具有节能降耗、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的设计施工在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除了满足常规的"四节一环保"要求之外,着重从提高外墙保温性能、节约用电、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图书馆等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低影响开发(LID)措施在城市建设中备受重视。为评估LID措施效果,构建研究区域PCSWMM模型,模拟分析重现期分别为0.5、1、2、5、10和20年的设计降雨情形下LID 设施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等LID措施的不同组合方案对径流量和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减能力,且削减效果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大而减少,同时设置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的组合能达到最佳削减效果,对径流量、BOD5、CODCr、TSS、NH3-N、TN和TP的最大削减率分别为64.77%、56.93%、57.44%、51.20%、51.91%、55.29%和71.37%。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山地公园水环境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庆贺  袁旸洋  刘润  程雪 《风景园林》2020,27(12):98-103
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山地公园越来越多地被赋予生态海绵的功能。山地公园水环境优化不仅有助于解决其自身的雨洪问题,而且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城市洪涝风险,充分发挥海绵效应。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引导,基于山地公园的水文特征研究与水文过程分析,提出分区、分级设计策略以及从源头到末端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并以南京市官窑山、李家山公园为例探讨该方法的应用实践。设计后的水文模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削峰延时的同时促进了雨水入渗和利用。通过本研究以期对城市建成区类似尺度的山地公园水环境优化设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王方  孙杰  李波 《供水技术》2010,4(5):46-48
提出了自流排水与河道调蓄相结合的小城镇雨水排放模式,分析了传统市政雨水管网排水模式和城市低洼地区雨水排放模式的特点,并提出优化低洼区内河道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措施。在天津市金钟街小城镇项目区的实际应用表明,低洼地区雨水排放新模式切实符合构建"低碳城市"的理念,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