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筑的物化阶段具有碳排放时间集中、排放量大的特点,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关键阶段。因此通过界定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的系统边界,采用简化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以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快速计算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本文利用基于过程的清单分析方法,研究了129栋住宅建筑在物化阶段的建材碳排放量。统计结果显示,住宅建筑在物化阶段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按面积加权平均值为514.66 kg CO_2e/m~2。其中,钢、商品砼、墙体材料、砂浆、铜芯导线电缆、建筑陶瓷、PVC管材、保温材料、门窗和水性涂料十类建材的碳排放量达到了建筑物化阶段总建材碳排放量的99%,是物化阶段碳排放最为主要的建材。其中,土建工程中钢、商品砼和砂浆这几种主要建材碳排放量在砖混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的住宅建筑中趋势依次递增。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控制这十类建材的用量,选用低环境影响的建材产品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2.
太阳能技术的引入在建筑使用阶段达到了低碳减排的目的,然而"低碳"不能依靠末端减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真正实现低碳建筑要靠系统减排。该文以"零能耗太阳能住宅产品"为例,通过核算建筑全生命周期(主要是建材开采、生产阶段和建筑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客观、真实地反映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应用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影响。结论:由于使用太阳能系统,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降低了90%,然而太阳能系统在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太阳能光电板生产的碳排放占总建材碳排放量的41%,必须纳入到建筑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中去考虑。  相似文献   

3.
建筑部门碳排放在社会整体碳排放中占比较大,以建材碳排放为主的建筑隐含碳排放和以运行能源消耗为主的建筑运行碳排放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的2个最主要部分。开展零碳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加速建筑部门深入推进碳减排,在建材碳排放和运行碳排放两方面发力,促进建筑从运行阶段零碳排放到全寿命周期零碳排放,进而推动实现个体到整体的建筑零碳排放目标。通过对加拿大零碳建筑设计评价标准、运行评价标准的剖析,以及实际评价项目的介绍,结合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编制和实施情况,对比了中加在建筑碳排放计算、建筑碳中和基础、建筑碳抵消措施、零碳目标实施路径及关键评价指标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项目进行零碳设计和运行可采取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沈丹丹 《建筑施工》2021,43(10):2162-2166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5.
沈丹丹 《建筑施工》2021,43(10):2162-2166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6.
沈丹丹 《建筑施工》2021,43(10):2162-2166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7.
木结构建筑由于在建材原料方面的减碳优势得以被重视。本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法,结合国家碳排放标准,聚焦轻型木结构建筑,测算其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并比较同等体量的混凝土结构和轻钢结构建筑。结果表明,轻型木结构建筑在建材生产、建材运输、运行、建造拆除阶段碳排放都远低于混凝土结构和轻钢结构建筑,表现出明显的减碳优势。  相似文献   

8.
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阶段是建筑行业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这两个阶段,采取有效的减碳措施。经调研分析发现:钢材、水泥和铝材,三者合计的能耗及碳排放占整个建材生产阶段的比值分别达到95.5%和98.9%,这与它们的高能耗的生产工艺和用量有密切联系,可通过降低水泥用量或优化水泥生产工艺以及推进木质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来实现建材生产阶段的节能、降碳。直接与间接碳排放构成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主体,降碳举措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升建筑本体节能、实现建筑全面电气化和减少高碳排的生活习惯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建材生产是能耗及碳排放最大的阶段,建材生产脱碳是整个建筑行业脱碳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建材生产的3大脱碳路径,包括传统结构建材脱碳、低碳建材应用、建材运输脱碳,并对各脱碳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是北京冬奥会场馆碳排放量核算依据,为了通过技术性引导来激发建筑师的创造力,结合实际运用来解读标准中所包含的设计策略。基于标准所构建的框架,从建材生产运输、建造及拆除、建筑运行三个阶段来总结冬奥场馆的低碳设计策略。建材生产运输阶段可通过数字化软件,选用低碳排放系数建材和当地材料,以及钢结构的轻量化来降低碳排放;建造拆除阶段可通过减少土方量,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和既有建筑改造等策略降低碳排放;建筑运行阶段可通过引入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使用可再生能源,增加绿地碳汇等策略降低碳排放。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与其他建筑类型的比较,对风景园林建筑的内涵与关系,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并总结了风景园林建筑在构思立意,选址布局,体量造型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力跃 《山西建筑》2013,(35):19-20
结合某医院总平面规划设计,介绍了医院建筑平面布局设计、医疗流程及功能分区设计的主要特点及技术指标,并对建筑消防设计要点进行了阐述,为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江煜坚 《福建建筑》2011,(10):66-68
本文以某工程为实例对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隔震设计的计算分析以及与非隔震设计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比较。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现行的规章及标准规范、技术研究方向;介绍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需研究的环节及与防水行业相关的研究课题;分析了我国防水材料及水工程绿色化需要进行的研究;探讨了正在制定的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防水领域应规划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余桂爱 《山西建筑》2015,(5):246-248
主要从企业文化、综合素质、市场竞争力、职工意识等方面分析了建筑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要意义,并对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步骤进行了论述,为建立现代施工安全管理、营造企业安全文化、实现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林海燕 《工程质量》2005,(12):38-39
绿色建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消耗最少的资源,其中节约建筑物的使用能耗又是重点.本文讨论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湘洲 《门窗》2005,(3):31-34
1 绿色建筑在国外的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并以基本上不触动生态环境平衡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建筑,所以,专家们又称其为环境共生建筑或生态建筑.这种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小环境及大环境的保护,而且十分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朱晔 《山西建筑》2010,36(15):14-15
以南昌国际金融中心设计为背景,阐述了大型复杂性建筑设计的思路,指出通过对空间组合的协调与退让,建筑之间的有机组织与合理安排,现代建筑技术的运用,从而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19.
邹宁宇 《江苏建材》2002,(3):1-3,17
本文简述了智能建筑的发展,指出随着使用功能的增加,智能建筑需要智能建材和生态建材的配合,并提出生态智能建筑概念。  相似文献   

20.
发展建筑遮阳正是发挥建筑节能的潜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建筑为满足视觉舒适性,追求大视野,设计窗墙比有着增加的趋势,如何在提高居住舒适度的同时保持节能性将会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我们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门窗设置的合理性,提高整体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2.遮阳产品形式的合理使用,动态运作和智能控制;3.使用遮阳产品习惯的改变;4.专业的绿色物业管理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