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方式 ,从先秦到明清 ,一脉相承 ,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统建筑体系。以木结构为框架的建筑 ,墙壁不承重 ,门窗装修没有限制 ,给人以轻盈秀丽的美感 ,与西方垒石荷重墙大相径庭 ,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魅力所在。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说 :“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位 ,如柱、梁、枋、桁、斗、拱、檐、杖、楣等皆是木材” ,其中屋身中的柱梁是建筑物的主干 ,崇楼华宇以木柱负重 ,梁枋横向联接 ,整体以木构件形成骨架 ,再通过斗拱过渡来直接支撑翘檐 ,使建筑物外形几乎是由各种密集的线条组成 ,显得疏密有…  相似文献   

2.
普陀山观音法界正法讲寺工程的圆通宝殿为仿宋木结构建筑,其建筑制式为殿堂九间,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梁架形式为抬梁式,柱础及大尺寸木构件采用单点吊装的施工方法。木结构框架的拼装遵循"分段对称、分层同步"的原则,并通过移柱法完成梁柱榫卯节点的连接。经专项验收,圆通宝殿的施工精度满足各项规范要求,成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故宫“前朝”的主要宫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组建筑排列在“工字形”的三层台基上。太和殿是在三台上又叠起一座O.98米高的须弥座,座长63.96米,宽37.17米。大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式屋顶。从庭院地面起到殿脊通高35.30米,建筑本身高从台明下皮至正脊上皮为26.19米。大木结构是“十三檩前后插金造重檐庑殿”。上层檐为单翘三昂九跴斗棋,下层檐为单翘重昂七跴斗棋,木柱排列成行,东西十二根,南北有六根。装修为前檐七间装“六  相似文献   

4.
第十一讲斗拱图的画法李武,谭宏亮一、常见的各种斗拱斗拱是木结构的中式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木制结构件,通常用于柱与屋架之间起承接作用。斗拱因所用部位及形式的不同,分为很多种类。一般建筑中的斗拱,分为外檐斗拱与内檐斗拱两类。外檐斗拱分平身科、柱头科、角科三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发展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乡村。乡村文化建筑作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形象的名片,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对此,文章从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木结构设计邀请赛获奖作品——“山·棱”着手,通过研究现代木结构在乡村文化建筑的应用,对胶合木框架结构体系在乡村建筑中的设计全过程进行解析,初步探索了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公共文化建筑设计中带来的空间和造型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不同民族的都城,其中建造的寺院众多,根据《乾隆京城全图》,仅在北京城就有1200座寺院,所建佛塔数量不少,但现存的主要佛塔有30余处,达50余座。这些佛塔多分布于北京市的西部,可能是由于群山环抱,水源充沛,环境优美所致。佛塔的建筑形式丰富,建筑结构多样,包括单层培、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其中密檐塔占一半以上,金刚宝座塔达到5座。这些佛塔平面呈方形和八角形,以八角形较多。塔的高低不等,以天宁寺塔为最高。塔的结构多数和是砖结构,其他有砖木混合结构,石…  相似文献   

7.
位于济源市荆梁北街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仙观,其主建筑三清大殿取荆木做梁,俗称荆梁观。大殿采用我国金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典型减柱造法,殿内仅用二梁二柱撑起面阔五问、进深七椽的巨大屋顶,被中国古建筑专家刘敦桢先生誉为“手法豪放,运思奇特,至为罕见”。  相似文献   

8.
保国寺大殿是浙江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宋代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大殿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历史悠久,是国内现存重要的木构古建筑。保国寺大殿建筑结构形制出于实用的目的,未减柱子,采取加大进深尺度的做法。殿中的柱子全部做成瓜楞形,阑额做成两肩卷刹的月梁形式,大殿前槽横置的三个斗八藻井,是保国寺大殿的精华所在,建筑形制与《营造法式》做法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9.
正天津西青区高村"菩萨庙"位于西青区张家窝镇高村,其前殿为"关帝庙"。菩萨庙为三间七架硬山建筑,瓷砖台明,墙面青砖糙砌,屋面筒瓦捉节做法,残存半条清水脊。明间圆柱,次间为方柱,明间柱下有櫍,圆柱有收分,石质覆盆式柱础。"抬梁式"构造,梁架采用"偷梁造",不施"五架梁",直接用金瓜柱承托金檩,瓜柱间用枋子连接。除前檐檐椽、飞椽采用"一椽一档"外,其余采用"一椽三档"做法。前檐露明部分采用木质望板,室内用苇子代替望板。室内地面用青砖铺墁成  相似文献   

10.
"嘉庚建筑"承载的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红 《中外建筑》2006,(3):57-58
嘉庚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具有人文的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建筑形式上来说,嘉庚风格建筑既具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与欧式建筑融合起来,将闽南传统的翘檐屋顶和欧式建筑的造型柔和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嘉庚建筑的人文精神也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包括多元文化兼容的创新实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构成与“诚毅”、爱国的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嘉庚建筑是爱国、为民的嘉庚精神的一个载体,也是一个特殊时代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内戒坛的整个木结构为为清代乾隆时期的建筑。因牮杆糟朽,整个建筑向东南歪扭,角梁、檐椽、柱根都有程度不同的糟朽,已构成危险建筑物。1978年对戒坛整体梁架进行了拨正加固。本文详细介绍整理梁架拨正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众多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中,木结构建筑是发展时间最长的建筑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历史辉煌灿烂,其色彩应用种类丰富.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用色源于对木材的保护和装饰,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木结构建筑逐渐体现出“低调素雅”和“丰富多彩”两种截然不同的主体色彩.在历史悠久和幅员辽阔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用色体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差异.进行这些研究对于古建筑保护和仿古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墙倒柱立屋不塌”是一句形容木结构建筑防震抗震的建筑谚语。它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木结构建筑良好的防震抗震特性和在地震中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姿态。  相似文献   

14.
武夷风格是武夷山建筑文化的精髓,文化传承是当代武夷新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课题。引入“建筑文化基因”概念,将抽象文化归纳为形制基因、形式基因和符号基因三个层级要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结合武夷西岸国际度假酒店规划设计,选取武夷风格作为形制基因,汉唐高台形式作为形式基因,汉唐门阙、廑檐符号和武夷民居木构符号作为符号基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体现当代武夷建筑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5.
<正>横梁梁架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包括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等。单体建筑中的结构方式一般是先在垂直立柱上设置梁枋,圈制出"间架",在主梁之上通过瓜柱筑起层层短梁来支撑檩条,檩条贯通"间架"的两端,从梁架顶部以次降至檐枋,最后檩条之上设椽,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产业联盟发起的"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推广行动暨‘梦家园’杯丹东港木结构竞赛活动",历时5个月,经过层层筛选,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揭晓。单户式木结构住宅奖、多户式木结构住宅奖、木结构建筑室内优秀设计奖、木结构公用建筑奖等10个奖项花落各家。为进一步推广绿色、低碳、节能、安全的木结构建筑理念,促进木结构建筑设计与工程品质的进步和创新,本刊特甄选三个获奖项目刊登。  相似文献   

17.
在荆州铁女寺大雄宝殿实测的基础上,对大雄宝殿的位置、平面布置、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进行了研究。它处于铁女寺的中心位置,三开间五进深十五檁建筑,左右不对称,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单檐悬山屋顶,合龙瓦屋面;建筑装饰丰富,荆楚地域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8.
郭泓 《古建园林技术》2012,(4):8-17,2,3
一、符望阁内檐木装修的分布与类型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内檐装修是指所有属于小木作的室内装饰,如罩槅、门(包括门筒、门口及门头花)、窗(方窗、花窗、槛窗等)、床(多指室内固定的床炕)、地平(包括宝座地平及被称为"矮炕"的地平)、宝座、屏风、天花、藻井等。内檐木装修常与室内家具陈设的风格结合起来,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而在用料、做工等方面更加精细,发展到清中期,多以硬木工艺为主体或骨架,涉及多种工艺的组合与叠加。内檐木装修除具有装饰性强的特点外,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灵活性,中国传统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传力体系是由檩传力于梁,再由梁传力于柱,最后由柱传力于基础,建筑四周的围护墙只起分隔室内外空间、防寒保暖的作用,没有承重作用,这样的结构体系为内檐装修的设置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建筑室内的使用功能进行合理设置;二是可拆卸与可移动性,由于内檐装修没有承重作用,因此可根据建筑室内的使用功能进行任意拆卸与移动,形成适合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9.
谢天开 《四川建筑》2000,20(2):24-24
陈家桅杆,位于温江县寿安乡。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063年),历经八年竣工,系清咸丰年间告职回乡翰林陈家典私家宅院,是集住宅、宗祠、园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落。著名美学家李译厚先生在论及建筑艺术时说:“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陈家桅杆也不例外(如图)。它在体现这一特征时,典型地显示了川西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陈家桅杆共分三组建筑,第一组为三重院落住宅,由前厅硬山式,二厅悬山式,正房歇山式…  相似文献   

20.
沐小虎 《时代建筑》1994,31(2):56-57,61
时至今日,“文化”一词已经用得十分频繁了。衣食住行均是文化,故此有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之说。“文化”一词虽常用,但我们对它的理解,多数情况下却是狭义的。有人将文化和技术看作是建筑的两极。这种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显然局限在社会的人文领域,而把技术排斥在外。对建筑文化的狭义理解本来也无可厚非,不过,我们据此是无从把握建筑文化的整体结构特点。因为文化并非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那样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而是能为我们把握,认知的复杂系统。对建筑文化进行全面再认识,揭示这个系统的内在规律,我们以为是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