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弹道导弹在被动段突防的平面脉冲式变轨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个基于脉冲式变轨的弹道导弹突防的方法,利用此方法设计的弹道是由几条不同的椭圆弧段组成,这种弹道不同于经典弹道和其它弹头机动弹道.给出了限制脉冲点火的约束条件,在理论上证明了在点火约束条件下弹道导弹沿着脉冲弹道飞行能命中被打击目标并且不会被敌方拦截.给出了一个仿真实例.仿真结果显示,用该文方法设计出来的弹头机动弹道具有好的突防效果,这说明所提出的弹头机动弹道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刘清  鲜勇  郭庆树 《四川兵工学报》2010,31(11):46-47,78
建立了再入机动弹道模型,设计了基于非线性系统精确线性化理论的再入机动弹头速度方向的时变最优制导律,实现了机动弹头速度方向的控制,通过三自由度机动弹道仿真证明该制导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遗传算法的机动弹头再入段弹道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机动弹头攻击区优化问题,设计了改进遗传算法加约束可变多面体法的串行混合遗传算法,采用直接优化方法,基于分段优化思想,对再入段最大纵程、最小纵程和最大横程等边界弹道分别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边界弹道,从而确定了机动弹头的最大可攻击范围.优化结果表明,最大可攻击区范围是一个长半轴为17 km,短半轴为10 km的椭圆区域,此结果优于针对该弹头进行的大量弹道仿真所得的结论,可为进一步弹道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融合了干扰因素的再入机动弹头再入段六自由度弹道方程,研究了一种基于变化的再入干扰量偏导数矩阵和弹道参数偏差的参数估计方法,由再入干扰方程求得辅助导航系统开始工作前每一时刻的再入误差值.理论推导和仿真结果表明,该再入误差分析方法是合理的,分析结果在估算结果范围之内,气动干扰是再入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一种由助推、近空间巡航和俯冲攻击组成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攻击弹道以对付具有大机动能力的目标,采用粒子群优化方法一体化设计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助推弹道;巡航段水平面内采用一种3维虚拟目标比例导引律,纵向平面内基于非线性系统奇异摄动理论和虚拟目标导引方法设计一种次最优组合制导律;俯冲攻击段基于随机跳变系统理论设计一种最优制导律.3维全弹道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制导律合理,中制导律能够有效衔接助推段和俯冲攻击段,末制导律能够有效实现攻击大机动目标的制导任务.  相似文献   

6.
针对螺旋再入弹道低空发散问题,提出一种减小弹头落点侧向位移的工程方法.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螺旋再入弹道的飞行规律、特点以及落点精度等问题.仿真计算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能够有效减小落点的横向偏差.结果表明,螺旋再入弹道的机动能力与升力系数密切相关,升力系数越大,螺旋弹道机动能力越强,其纵向射程相对弹道式再入弹道偏小.  相似文献   

7.
脉冲修正火箭弹弹道修正算法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脉冲推冲器的弹道修正效能,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脉冲推冲器在不同弹道段的内弹道修正能力分布情况。数值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弹道上升段脉冲推冲器的横向修正能力大于纵向,而在弹道的下降段横向和纵向修正能力相当。提出了上升段只进行横向修正和下降段进行综合修正的修正策略,并优化了脉冲推冲器点火相位。采用122mm火箭弹对优化后的脉冲点火控制方法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有效提高脉冲推冲器的修正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防空弹道修正弹拦截机动目标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弹载执行机构的控制方法.建立了防空弹道修正弹的质点弹道模型,根据弹道修正的基本原理,得到了脉冲控制的优化模型;针对脉冲控制的特点给出了脉冲点火控制策略;应用粒子群算法对脉冲控制指令进行了优化.通过引入脉冲能量消耗最小原则改进了适应度函数,搜索了控制指令的全局优化解.仿...  相似文献   

9.
脉冲力作用下弹道修正弹飞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提高高射弹丸对机动目标命中率的实际需求,研究了空射型二维弹道修正弹.文中基于外弹道理论,建立了在脉冲力和脉冲力矩共同作用下的弹道修正弹刚体弹道模型.以某高炮弹丸为例,利用6自由度弹道程序进行仿真,分析了脉冲力、喷管径向位置偏差、轴向位置偏差对弹丸飞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仿真得到了该弹丸的最大允许作用脉冲力、径向与轴向稳定区域.这对弹道修正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机最优控制理论在再入机动弹头制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机动再入弹头攻击地面目标的随机数学模型,根据再入机动弹头攻击目标的要求,选择合理的代价函数和控制量的约束方程,利用随机最优控制理论,结合再入弹头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方程,获得再入弹头的最优制导律.该制导律在存在状态噪声和观测噪声的情况下能有效完成再入机动弹头的制导,并使系统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将此最优制旱算法应用到某型再入弹头,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空舰导弹俯冲弹道螺旋机动制导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采用传统飞行弹道的空舰导弹在遭遇远程空舰导弹拦截时突防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将降高段弹道改进为螺旋机动俯冲弹道的方案。分析了带落角约束的变结构制导律的设计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螺旋机动变结构制导律。该制导律不仅能引导空舰导弹实现螺旋机动俯冲弹道,而且能保证空舰导弹在降高段的末端稳定地过渡到低空巡航段。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螺旋机动变结构制导律显著地提高了空舰导弹针对远程舰空导弹的突防概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空空导弹在采用推力矢量控制后,提高了自身的机动能力,也带来了发动机能量损耗的问题,通过对空空导弹初始弹道的有效设计,达到机动性和能量消耗率的最佳配合.通过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的初始弹道优化问题,建立了弹道优化遗传算法的数学模型,完成了算法设计和数字仿真,给出了计算结果,并从算法的适应性、敏感性和算法效率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反舰导弹末端机动与末制导段的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反舰导弹的末端机动与末制导段弹道之间的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末制导段攻击目标的要求,改进了反舰导弹的末端机动控制信号。采用加权匹配方法,设计了反舰导弹的复合制导信号。利用复合末制导信号成功地控制反舰导弹实现了末端机动与末制导段的一体化弹道。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一体化弹道获得了很高的制导精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减小驾束制导炮射导弹导入段偏差,使导弹启控时尽量靠近波束中心,必须合理设计火炮发射角。结合驾束制导的主要特点,首先分析了发射角设计的要求;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和约束条件下,针对该设计要求,利用导弹质心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推导出了驾束制导炮射导弹发射角的计算公式;最后利用某驾束制导炮射导弹弹道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计算公式的准确度很高。利用该计算方法所确定的发射角范围能够满足导弹导入段的要求,且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15.
以超低空拦截导弹为背景,提出了一种捷联寻的直接力控制的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根据直接力控制的导弹动力学特征,给出了导弹弹道倾角的实时估算方法,实现了捷联寻的拦截导弹的积分式比例导引。为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基于冲量相等原则,提出了脉冲发动机的点火个数及点火角度的计算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捷联寻的直接力控制的超低空拦截导弹的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是正确可行的,系统控制精度较高,满足了武器系统反应快、成本低、精度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潜射导弹运载器采用水平发射、垂直出水攻击方式时,常规的水弹道控制系统因欧拉姿态角奇异等问题难以正常工作。采用正反欧拉角2套姿态描述系统,利用各自的奇异特点,设计了在弹道初始阶段利用正欧拉角控制规避和爬升弹道、末期利用反欧拉角精确控制出水俯仰角至90的双欧拉控制法,并进行了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利用双欧拉控制法既可以保证弹道数据的直观性,又可大幅提高运载器出水俯仰角的控制精度。该方法不但可以用于运载器水弹道控制方案设计,亦可用于同类别的涉及大姿态机动的控制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7.
能量调节动力系统的变深度冷发射技术是指通过对输入发射筒的燃气量进行调节,实现导弹在水下的变深度发射。首先研究了能量调节动力系统的设计及仿真计算方法;针对某变深度发射条件,进行两种调节流量特性下的弹射内弹道设计、计算与分析。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动力系统及调节动力装置点火时间通过合理设计,能够实现变深度发射对内弹道的需求,且点火时间越滞后,出筒速度越低。  相似文献   

18.
基于Matlab模块化仿真设计思想,根据某巡航式靶弹弹道模型的特点,开发了由9个数学模型组成的完整的弹道设计与仿真模型,建立了靶弹实现中空水平蛇形机动的方案飞行弹道计算模型,对弹道进行仿真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仿真计算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靶弹的水平机动弹道和其他运动特征,为总体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垂直蛇形机动对反导舰炮的突防能力,建立反舰导弹和反导舰炮攻防对抗模型,用仿真方法计算了多种机动周期、机动幅值、舰炮射速组合下,反舰导弹对反导舰炮的突防概率。结果表明:垂直蛇形机动对反舰导弹突防能力有较大提升;在一个机动周期内,高低起伏越大,突防能力越强;而提高舰炮射速是反导舰炮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20.
对高速动能导弹初始段控制系统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设计.对弹上脉冲矢量控制器在弹上的空间分布及其控制力和控制力矩的模型进行了细化.数字仿真结果表明, 只要基准弹道模型和控制器的参数选取合理, 同时对导弹离轨时的俯仰和偏航角速度扰动加以限制, 高速动能导弹在初始段采用PID控制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