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大都认为,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和意合之分。语言的表现形式与其对应的哲学传统、思维模式具有通约性。借助这种通约性,本文从中西哲学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辨析中反观英汉语段结构特点,分析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制意的可能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古诗英译涉及古代汉语和英语两种差别迥异的语言文化,是各种翻译理论的试金石.汉语古诗音、形、意密切结合,尤其适合诗意的传达,其“意合”特征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元性,而这恰恰是诗歌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译者需要力求避免对古诗的单一性解读,用英语的形合特征取代汉语的意合特征,或者一味移植汉语的意合特征;应该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适度倾向原文意合特征,激发译文读者对原诗的多重解读.  相似文献   

3.
<正> 一、俄、英语动词的“时”和“体”俄语与英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和日耳曼语族。两者在语法结构上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众所周知,“时”和“体”是俄语动词的两个重要语法范畴。英语有“时”的范畴,但有没有“体”的范畴呢?英语传统语法长期以来将“时”和“体”合二而一,统称“时态”(tense)。所谓“时态”,系指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和表现方式的一种动词形式,由此认为tense包含了aspect。传统语法混淆“时”和“体”这两个不同的语法范畴的主要原因是受拉丁语语法的影响。拉丁语的一大特点是“时”、“体”不分。从拉丁语动词amare(to love)的变  相似文献   

4.
把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区别特征是成功构建英语语篇的关键.探讨英语的形合美和汉语意合美,并就英语写作中如何克服汉语重意合的思维模式,顺应英语重形合之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站在世纪的至高点上,如果我们相对中国传统美学人智慧和价值内涵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当灰不会忽视“天人合一”这样一个重要特色。本将从“天人合一”的内涵谈起,继而探索产生这个特色的历史根源,以思考和发掘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这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这一区别也是由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的,是不同文化思维的外在体现。因此在处理英汉翻译时,应当体现句法结构上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和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7.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这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这一区别也是由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的,是不同文化思维的外在体现.因此在处理英汉翻译时,应当体现句法结构上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和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8.
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注重显性连接、结构完整与以形显义。而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和以神统形。通过对比研究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探讨如何将汉语的意合句转化成地道的英语形合句的汉英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对比语言学家普遍认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征。英汉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的思想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文章通过分析形合与意合的特点以及其相对性,对于英汉翻译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Halliday词汇衔接手段的理论和框架同时适用于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研究。重复、同义衔接和组合搭配是英汉语篇中常见的词汇衔接手段。在这三种衔接手段中,"重复"在英汉语篇中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但是相比较来说,汉语中"重复"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英语。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包括:①英语词汇中同义词比汉语多;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③汉语的语音文字特点。  相似文献   

11.
汉语拥有丰富的量词,使用很广。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语法意义。英语也有类似汉语量词表示特殊量的概念的名词。本文着重比较与研究汉语量词与英语特殊“量词”的异同,并指出两者互译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相较于一多二元的西方文化而言就是一多不分.一多不分的“一”,是“道”,是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浑然而一,体现在自然及万事万物与人之间相通、互变、不断裂的延续和互系;“多”则指的是互系不分的万物及其呈现出的多样性.“一”与“多”不是截然相对的关系,“道”或“一”不是在“多”之外的独立存在,而是内在于“多”之中,因而是一多不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事万物都是谐和共生的,彼此之间是一种互系的关系,一生万物,万物复归于一,是天人合一;不存在西方一多二元对立,由超绝于人的经验之上的作为“一”的造物主决定作为“多”的互相孤立和不联系的个体的单线、单向联系.  相似文献   

13.
“虚与实”和“黑与白”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山水画中“虚实”、“黑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宋代山水画“黑、白”与“虚、实”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产生了两种经典的绘画风格一“简洁空灵”与“雄强浑厚”;宋代山水画中“画内之虚白”的讲究,追求的是无尽的“画外之虚境”。  相似文献   

14.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站在世纪的至高点上,如果我们想对中国传统美学人文智慧和价值内涵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当然不会忽视"天人合一"这样一个重要特色.本文将从"天人合一"的内涵谈起,继而探索产生这个特色的历史根源,以思考和发掘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萌芽于西周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具有丰富博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知性通天、天人和谐、以人顺天、天人感应等主要方面。“天人合一”范畴蕴含着天人一体的生态整体观、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平等观、尊重与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遵循客观规律的生态实践观,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本文通过英汉句法结构上形合和意合的差异:即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阐述了这种差异对英汉翻译及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的特点是实践,文人音乐强调修身养性功能就是典型。诸如"天人合一"、"心斋"、"坐忘"、"移情"、"素琴实践"、"自况"等等,都是具体的表现。这些表现体现了超感性和超主体性的特点。相关文献中的许多文辞源于实践又导向实践,也体现了"做的哲学"精神。挖掘这种哲学精神,对中华美学的重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当代音乐研究、民间传统和教育实践等都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汉语注重"意合",即行文意义上的连贯。英语注重"形合"即语句形式上的接应,而介词就是英语中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意合和形合角度出发,通过对比英汉介词差异,探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双语的特点,从而更好的指导英汉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9.
思维和语言关系密切,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使语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的语言结构则会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由于地域环境、民族特点和上千年的历史发展积淀,汉民族在思维上形成了重意的特点,在表达对象时体现出重意的思维。汉语语法是汉语的结构规则,是汉民族长期使用汉语抽象化的思维成果,与汉民族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民族重意思维在汉语语法中有着突出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英汉谓语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对比这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方面的一些异同: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变化规则的严格限制.而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使用起来十分自由简便.英语句子结构是语法的,汉语句子结构是语义的.汉语句子结构多采用"意合法"(parataxis),英语句法结构多用"形合法"(hypotax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