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充分利用低温余热,提出了一种以氨水为工质的新型功冷联供复合循环系统,该系统以Goswami循环为基础,耦合了氨吸收/喷射式制冷方式。该新型功冷联供系统可显著提高Goswami循环的制冷能力,在改变分流比时,还能实现系统输出冷功比连续可调。通过热力学建模对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给定工况下该新型功冷联供系统的联供热效率为12.16%,联供?效率为19.05%,系统?损失主要集中在换热器、精馏器、锅炉这3个部件。分析了吸收器温度、循环压力、锅炉出口氨蒸气温度、分流比这些关键参数对联供系统输出功、制冷量、联供热效率以及联供?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随着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发展和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作为其主要设备的纯低温余热锅炉受到哈锅、杭锅等主要锅炉厂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各厂家开发设计的余热锅炉主要用于日产1200t/d、2500t/d、5000t/d水泥窑余热发电系统,从国内已投运的几套2500t/d、5000t/d窑配套余热锅炉的运行的实践看,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4.
为了提高热电联供系统余热利用率,为大型工程提供可靠技术基础,针对目前热电联供技术研究多于理论分析而少有应用实践研究的现状,搭建一个高效余热回收的天然气内燃机的热电联供系统实验平台。测试实验系统的热力学参数,分析实验系统缸套水余热回收性能、烟气余热回收性能与能效分析,并与常规热电联供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型热电联供系统充分回收系统余热,提高系统的综合利用率和相对节能率;实现了能量梯级利用,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5.
前言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近期的能源政策是开发和节约并重。电力工业是耗能大户,同时也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火电厂平均每降低煤耗1g/kW·h,按1988  相似文献   

6.
《大众用电》2012,(4):19-19
与大中型的火力发电不同,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是通过回收钢铁、水泥、石化等工业企业几乎每天都在持续不断地向大气环境中排放的温度低于300~400℃的中低温的废蒸汽、烟气所含的低品位的热量来发电,  相似文献   

7.
燃气轮机余热锅炉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余热锅炉设计单位或制造厂由于使用不同的标准、规范及技术参数 ,使产品的使用性能不同 ,使材料成本、制造成本相差较大。如果以上各点处理不当 ,有可能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被淘汰。因此 ,必须采用先进的标准、规范 ,对余热锅炉进行优化设计 ,选择优化的余热锅炉热力参数及系统。具体地说 ,即余热锅炉是选用单压系统还是多压系统 ,确定工质出口的压力 ,选定窄点温差、接近点温差、排烟温度、给水温度 ,进行余热锅炉的传热计算等。做好以上各点 ,可使燃汽轮机余热锅炉的设计达到优化 。  相似文献   

8.
以海洋平台为代表的离岸能量系统多使用燃气轮机发电,可回收利用的余热占总能的30%以上,因而余热潜力巨大。文章从微型综合能量系统梯级余热发电优化设计的角度,将余热分等级利用,用余热锅炉回收高温烟气,再利用有机朗肯发电技术回收热交换以后的中低温热源,实现余热的梯级利用。构建以工程年总成本最小,CO2年排放量最少为目标,以电负荷、热负荷平衡等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典型海上油气工程设计方案的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切实有效地实现成本控制与节能减排目标的协同优化。  相似文献   

9.
王正  郭闯  宗振鹏 《电源技术》2012,36(11):1707-1710
主要采用R600a作为循环工质,以涡旋膨胀机和发电机为研究对象,搭建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实验装置,通过采集实验数据来分析余热发电机组涡轮机-发电机的工作性能.研究了涡轮膨胀机的转速、压力差对余热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热机转换效率、不可逆损失的影响.对比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证明了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锅炉尾部排烟温度一般在120~140℃,其热损失可达锅炉输入总热量的3%~8%,因此对锅炉尾部排烟余热进行回收意义重大。在对常规余热利用系统换热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低温烟气余热优化利用系统,该系统利用机炉两侧低品位热能预热入炉空气,提高空气预热器入口风温的同时,减少了空气预热器中烟气-空气换热量,并将置换出的这部分热能引入回热系统加热给水和高温凝结水,节约部分高级抽汽,进而增加机组出功。以某典型1000 MW燃煤机组为例,结合热力学的相关原理深入分析了优化系统的节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中机组净出功较常规方案增加了20.23 MW,供电煤耗降低值则由常规方案的0.93g/kWh提高到5.09 g/kWh,同时全厂火用效率由常规方案的43.58%提高到43.92%。综合分析,系统节能改造收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遵照加油站照明系统的设计规范,将加油站原有的照明系统整体改造为太阳能LED照明系统。原有的照明光源用同等照度的LED灯具替代;经计算确定了太阳电池组件最佳倾角;根据合理的负载缺电率确定了太阳电池组件和蓄电池容量;采用电导增量算法实现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蓄电池充电电流。该太阳能LED照明系统与普通市电无缝自动切换,具有优异的防爆性能,优异的防护性能,显著的节电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环保和节能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研究影响燃气余热锅炉热效率和环保的工况点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台热电联产燃气余热锅炉为研究对象,在10种不同的工况下,研究锅炉热效率和烟气排放情况,分析了运行工况、热效率和烟气排放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燃气余热锅炉热效率和降低尾部烟气排放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对一个建筑物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以系统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得出了系统的优化配置方案.分析了天然气价格、电价、冷价和热价变化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气价格和电价的变化对三联产系统的经济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厂乏汽余热构建新型热源方式,是实现火电节能和城市清洁供热的重点方向。为了同时回收多台机组全部的乏汽余热,一种新型多热源梯级供热系统,已应用于国内多座空冷电厂。文中针对该系统的全工况优化开展深入研究:以2×300MW直接空冷机组为原型建立系统供热特性计算模型,引入"供热等效电"作为新型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综合能效评价指标;结合热网参数和系统供热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发掘系统节能潜力为目标,提出机组背压调整的优化运行方法。经分析表明在不同设计工况下,采用优化背压运行均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系统供热等效电Weq.s及单位供热量总成本ct,系统综合能效与经济性得到改善。成果用于指导大型机组乏汽余热利用系统优化运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低温余热的概念,目前我国工矿企业低温余热资源及开发利用的现状。开展低温余热利用的技术途径和实例,根据实际的工作体会介绍了工厂低温余热利用的节能技术及经验。  相似文献   

16.
电厂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热压缩的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由于可以利用低品位的电厂抽汽热量,可以较大的提高造水比,有效降低制水成本.本文对带热压缩的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并以法国SIDEM公司4效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带热压缩的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并得到了给定初参数下该系统的最优设计.  相似文献   

17.
带热压缩的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由于可以利用低品位的电厂抽汽热量,可以较大的提高造水比,有效降低制水成本。本文对带热压缩的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并以法国SIDEM公司4效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带热压缩的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并得到了给定初参数下该系统的最优设计。  相似文献   

18.
针对纯低温水泥窑余热锅炉烟气参数的特点,以5 000 t/d水泥生产实际数据为例,考虑发电功率、锅炉余热利用率、余热发电系统热效率、排烟温度的合理范围,得出单压不补汽式和双压补汽式纯低温发电系统中窑头AQC锅炉、窑尾SP锅炉的最优蒸发压力。结果表明:在确定的水泥窑烟气参数下,水泥窑余热锅炉蒸发压力,对余热发电系统发电功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风电场复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风电场复合储能系统的功能和工作特性,提出了一种复合储能系统(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HESS)容量的优化配置方法,使其在满足平滑风电功率波动等技术性能的同时,还能满足系统的经济性要求。首先,提出了一种能够定量反映功率曲线平滑度的判据标准。其次,建立了复合储能系统特性参数–风电功率平滑度的短期神经网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复合储能系统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建立了反映复合储能系统特性参数–风电功率平滑度、复合储能系统成本特性的长期数学模型。最后,通过遗传算法对该模型的目标函数进行寻优,从而得到复合储能系统最佳的特性参数组合。算例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任志民  林远翔  刘杨 《电气传动》2022,52(12):22-26
研究一种介入式手术机器人磁力操纵系统,该系统是一种新型电磁驱动装置,采用带铁心的可移动线圈实现了大空间内的磁力驱动。运用目标区域磁场最大化方法,优化和求解了在有效载荷和散热约束条件下线圈模型的几何尺寸。在磁场的测控环节增加了一个雅可比逆矩阵,运用在线更新迭代映射方法按给定值产生驱动导管运动所需要的磁感应强度和梯度。通过特斯拉测量仪和霍耳效应传感器测量了半径为1300 mm的球形工作空间内三个磁场轨迹,磁感应强度最小值为20 mT,最大值为80 mT,梯度为0.6 mT/mm。该装置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并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