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城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探讨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下实现城镇化建设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旱涝问题,需要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使用新型的海绵材料进行路面铺设,提升城市道路的下渗能力,同时优化设计整体道路管网,构建功能多元的城市给排水系统,为城市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该文就主要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道路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城市道路硬化面积不断增加,这也减弱了雨水的渗透能力。一些城市一到雨季,当雨水量较大时,则会导致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因此对于当前市政道路建设,需要在设计时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以此来对城市内涝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实现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文中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入手,分析了市政道路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对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4.
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降低园林绿化成本等方面着手,阐述了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体系的构建。从规划设计的层面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生态策略,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材料、管理等方面的节约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卢溪 《硅谷》2013,(15):141-143
如今,城市发展不断受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城市未来将逐渐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节能、低碳、安全等特性。因此,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出发,综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核心,将生态发展的思想融入到智慧城市的理念中,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智慧城市,并进一步探索生态型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对城市进行给排水设计时,应采取相应技术与自然途径进行有效结合,在保证满足基本排水功能的前提下,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吴余青  朱奕苇 《包装工程》2023,44(16):440-446
目的 探索符合生态美学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 从生态美学视角出发,提出符合生态美学的公共设施的生态特征和设计原则,并从实用性、可持续性和可识别性3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策略。结论 符合生态美学理念的城市公共设施具有可循环再生、可重复使用、材料节约化以及设计简洁化4个特点。因地制宜、和谐共生、文脉延续和兼顾美观是生态美学下公共设施设计的4个原则。实用性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可从功能实用和生态实用2方面实现。可持续性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可以通过自然生态材料的选择、对自然生态能源的利用以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共存方式上实现。可识别性是空间公共设施设计的亮点,其包含了对当地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的因势利导和古为今用,实现本土文化的可识别性,不仅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和谐,也有利于民众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某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为基本研究点,通过对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好规划的作用、PPP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海绵设施"碎片化"进行了细致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并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同时提出了若干建议,为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承担着人们生活日常用水供应和城市雨水污水排放的任务,对城市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但由于我国一部分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导致城市的日常供水和排水带来不利影响,情况严重时还会对交通道路造成阻碍,对城市面貌和城市建设极为不利。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通过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优化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针对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如何设计出更好的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索符合生态美学的城市空间营造方法,首先分析中国生态美学理论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营造原则,并从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意境营造以及本土文化的可识别性3个方面来探讨城市空间的营造方法。研究得出:中国生态美学理论主要由马克思生态审美观、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理论以及西方生态哲学和美学3部分构成;探索生态美学下中国城市空间的营造方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和谐共生以及文脉延续3个原则。空间营造的方法有3条:一是可以通过植物、水以及土地资源三者的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和综合治理对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进行营造;二是可以通过主题确定、序列安排、象征隐喻来对城市空间进行意境营造;三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因势利导和对历史人文景观的古为今用,对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进行营造,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1.
校园作为培育人才,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阵地,不仅要重视建设绿色校园,更要注重培养教师与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推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该文设计了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校园人才管理系统,主要围绕完善教师生态文明思政课程培训、全面管理学生的数据信息、多角度课程查询以及系统权属控制4个功能模块进行设计,使用人才管理系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校园中发展。该系统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采用数据管理技术进行存取与分析,提高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通过系统功能测试,证明该系统响应速度快且有较强的稳定性,可用于开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校园人才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与之相关的规划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高地下水位海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其在实践中的发展水平,则需要重视与之相关的建设策略研究,针对性地开展其研究工作。基于此,本文将以南宁海绵城市为例,就高地下水位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我国城市"看海"窘况频现,引发了对城市水危机的新一轮关注和对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反思的热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就必须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城市给排水理念,"海绵城市"成为当下我国力推以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难题的新建设模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简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并对海绵城市在园林建设中的基本技术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缓解环境变化以及自然天气等因素对城市造成的影响,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有效解决城市道路排水以及蓄水方面的问题,相关专家一直在对城市建设以及透水性路面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全透水路面的运用,能够成功打造出"海绵城市"。通过对海绵城市以及全透水路面的介绍,对全透水路面结构技术指标以及特点、效益进行分析,并列举了相关的应用案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我国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是人口数量众多,人均占有量少,很多城市水资源紧缺情况越来越为严重。以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应用紧张的局面,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也有着积极影响。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加强水资源应用效率,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也是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对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旨在对校园纪念品创意的有益性进行分析为目的,方法是以高校自生文化建设、市场环境建设以及对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校园纪念品创意的现状分析及其实际应用中市场运作与利润分析,以及对校园纪念品创意在高校市场的销售渠道及其市场容量和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进行研究。结论得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校园纪念品创意设计分析报告,能够指导校园纪念品构想出更为符合高校校园文化的校园纪念品创意,有利于推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搭建高校校园礼品及周边商品平台,推动校园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的理念,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为例,对“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针对校园内出现的内涝、道路积水、雨水径流系数大等生态问题,在问题严重的典型区域建立示范点,着力减轻雨水排放系统的负荷,解决内涝、积水等问题,打造一个宜人、生态、会呼吸的热带高校校园景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2010年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5起校园暴力事件,造成10名小学生死亡,60多名师生受伤.校园安全工作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标准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校园安全标准体系,同时对校园安全标准体系的结构提出了初步构想.希望通过校园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孩子们一片净土,还孩子们一片安全的蓝天.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在不改变原有土地面积的同时建设海绵城市,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之一。立体景观绿化作为一种新型概念与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其建设方法、理念、系统等潜在价值对改善越来越严峻的气候问题和社会生态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结合立体景观绿化原则,针对上海的环境发展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下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需要确保其能够满足于人们的多方面功能性需求,还需要关注于绿色生态方面的需求,进而也就需要在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进行有效调整,本文就重点围绕着低碳生态城市视角下绿色建筑规划的基本要求及其具体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希望具备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