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乐亭县化工总厂合成氨生产能力为3万t/a。过去,稀氨水回收利用率很低,既造成稀氨水的极大浪费,又污染环境。1996年4月,我厂投资28万元对碳化工段氨回收系统和合成二气氨回收系统及铜洗再生气净氨系统进行了综合改造。提高了稀氨水回收率,使整个合成氨生产...  相似文献   

2.
3.
汤红梅  马竞涛 《大氮肥》2004,27(4):246-248
分析合成氨装置副产炭黑应用性能较差的原因,进行应用性能改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纯化、活化与粉碎、复配等步骤处理,副产炭黑灰分、加热减量、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以用于中、低档橡胶制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对碳化综合塔回收清洗段的改造和采用10t/h含碳氨水集成分离技术,使得该厂不仅氨氮排放达标即实现稀氨水零排放,还取得了一定的经声效益,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
8.
磷铵生产系统采用原煤干燥产品时存在诸多问题,以半水煤气取代原煤作干燥热源,将造气工段生产的半水煤气直接送入磷铵装置的热风炉内燃烧后干燥产品,有效解决了存在问题,年可节约劳务费9万元、原煤倒运成本3.6万元,并且改善生产环境,将尾气中粉尘质量浓度大幅降低至50~70 mg/m3,产品质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9.
钾肥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养分之一。我国可溶性钾资源严重缺乏,含钾的矿产资源品位比较低,致使我国农作物土壤主要养分氮磷钾的比例失调。近年来,我国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经济作物施用硫酸钾后,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使硫酸钾一直供不应求。目前,全国硫酸钾生产能力已超过60万t,实际年产量不足30万t,硫酸钾生产企业有40多家。  相似文献   

10.
饶金铎  刘博  李峰 《化工设计通讯》2002,28(1):18-19,27
介绍了稀氨水提浓节能技术 ,节能与环保并举 ,为小化肥生产解决了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为消化利用热电装置副产硫酸铵,通过技改,将硫酸铵添加在磷酸二铵(DAP)装置调节产品养分含量。重点介绍了工艺流程及具体的技改措施,包括重新对袋式除尘器进行选型,以及采用硫酸铵的湿法添加工艺。将硫酸铵添加在磷酸二铵生产系统,不仅保证了磷酸二铵产品养分含量达标,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改造后全年新增经济效益约1 887.94万元。  相似文献   

12.
对磷铵洗氨吸收和解吸单元的工艺原理及工艺控制进行了阐述,并对开工以来的生产操作情况进行了跟踪,针对生产中遇到的管道堵塞、尾气排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优化了生产操作和工艺,提高了脱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热空气炉燃煤产生热烟气加热空气作为热源干燥粉状磷铵。由于该炉原设计选材不耐高温 ,加上该厂所用燃煤含尘、硫偏高 ,引起辐射管、集气箱面板、预热器管束积尘结垢 ,管子炸裂 ,部件损坏快 ,运转周期短。经改用 314奥氏体不锈钢和 30 4材质 ,改变辐射管加工方法和热空气炉结构后 ,使运转周期有所延长  相似文献   

14.
彭涛 《磷肥与复肥》2013,28(6):24-26
阐述磷铵生产中澄清磷酸的目的,介绍红磷分公司采用稀磷酸陈化-沉降工艺、浓磷酸两级沉降和陈化-沉降工艺,以及添加絮凝剂、延长磷酸停留时间等澄清磷酸的控制措施,可将浓磷酸w(固)控制在1%以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焦炉煤气脱氨技术,磷铵洗氨生产浓氨水工艺与其他煤气脱氨工艺相比较,所产浓氨水纯度高,且浓氨水应用广泛,工艺经济效益较好,目前已经实现国产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现中和料浆浓缩工艺中,磷铵料浆浓缩后80~90℃的末效蒸汽排入大气,造成能源浪费。磷铵生产中蒸汽的梯级利用是充分利用中和反应热和蒸发浓缩末效蒸汽预浓缩进中和反应槽的稀磷酸,可使蒸发浓缩末效蒸汽温度降至50~60℃,节约浓缩原生蒸汽,综合能耗同比降低39%,装置生产能力提高50%。  相似文献   

17.
磷肥副产硅胶产量可观,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是加工硅系列产品很好的原料.碳化硅属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经济价值高,应用前景好.概述了以二氧化硅为硅源制备碳化硅粉体的主要方法,并介绍利用磷肥副产硅胶碳热还原法生产碳化硅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化工》2022,(7):1321-1324
在玻璃填料塔中,用磷铵吸氨法回收氰化氢和氨气的混合气中的氨,研究了温度、吸收剂的浓度、液气比、进口浓度等条件对氨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好的工艺条件为:吸收温度45℃,吸收液浓度2.1 mol/L,液气比11 L/m3。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工》2017,(7):1321-1324
在玻璃填料塔中,用磷铵吸氨法回收氰化氢和氨气的混合气中的氨,研究了温度、吸收剂的浓度、液气比、进口浓度等条件对氨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好的工艺条件为:吸收温度45℃,吸收液浓度2.1 mol/L,液气比11 L/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