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两个转变"、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新时期,面对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调整及国家对劳务派遣用工方式趋于严格的新形势,安徽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通过加强对业务外包模式下用工管理的方式、风险管控和管理策略的研究,为建立符合电网企业发展需要的劳动用工规范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劳动用工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进行了建设性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业务外包模式下的劳动用工管理改革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劳动用工"双轨制"现象的产生与供电企业的历史沿革、体制改革、劳动力来源结构、企业文化等重要因素密切相关。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充分发挥了劳务派遣工、农电工等市场化人力资源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这种用工方式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因此,淡化各类劳动用工的"双轨制"身份,构建企业和谐劳动用工关系,已经成为供电企业加快推动"两个转变"的十分重要且紧迫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陕西电网企业临时性劳动用工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及深刻剖析,提出了3种不同的用工模式,即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制用工以及业务外包形式.为解决电网企业实施<劳动合同法>所带来的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为今后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下的基层供电企业劳务派遣人员管理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得到了广泛关注.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也对劳务派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劳务派遣人员的管理,如何有效保护用工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和劳务派遣单位三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等问题得到了基层供电企业的普遍关注.本文结合基层供电企业的实际,提出了<劳动合同法>下劳务派遣人员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劳动法》的颁布,电网企业正逐步将不同种类用工规范为合同制、劳务派遣制、非全日制等三种。虽然用工方式得到了规范,但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在实际用工过程中,仍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用工行为,这将给电网企业带来用工上的法律风险和相应经济损失,对劳动者本人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我省农电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电工的规范管理,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在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12月24日正式启动农村电工劳务派遣工作。对农村电工实行劳务派遣在全国电力系统属首创,这对规范农村电工的管理,保证为农村用电提供优质服务,减小供电企业用工风险以及用工成本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3年昆明供电局完成了昆明电网直供区的农网改造工作,为了适应农电管理体制和农村用电的需要,推出了“农电工劳务派遣制”,即由劳动部门向社会公开招聘适应企业用人的农电工.派遣到企业工作,劳动人事关系由劳动部门管理的这一全新的用工方式。两年多来,昆明供电局围绕“选拔、教育、激励、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农电工劳务派遣制这一新型的用工方式日趋完善,凸显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陈曦 《宁夏电力》2007,(6):63-65
劳务派遣是我国新发展的一种用工方式,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进行了4个方面的规范,需要引起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本文就贯彻新《劳动合同法》结合电力企业特点,在使用劳务派遣过程中如何对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规范农电用工,改进现行的农电用工方式迫在眉睫。直签劳动合同的农电用工管理模式,符合当时历史时期内规范农电用工管理的要求。但是,直签劳动合同最大的隐患在于编制问题,劳务派遣从根本上解决了编制问题。业务外包双方的法律关系,其实是加工承揽关系,企业是发包方,服务提供商为承揽方。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相比,优势明显。本文在分析各种农电用工模式利与弊的基础上,探讨了适合公司农电管理的用工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规范农电用工,改进现行的农电用工方式迫在眉睫.直签劳动合同的农电用工管理模式,符合当时历史时期内规范农电用工管理的要求.但是,直签劳动合同最大的隐患在于编制问题,劳务派遣从根本上解决了编制问题.业务外包双方的法律关系,其实是加工承揽关系,企业是发包方,服务提供商为承揽方.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相比,优势明显.本文在分析各种农电用工模式利与弊的基础上,探讨了适合公司农电管理的用工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业界资讯     
人社部针对劳务派遣新规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人社部日前研究起草了《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在辅助性岗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10%。与新《劳动法》类似,征求意见稿要求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人力资源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社会化用工的现状,介绍了该院社会化用工管理的经验。对如何规避社会化用工人员同工不同酬风险,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新要求,以及提高社会化用工人员的企业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社会化用工的现状,介绍了该院社会化用工管理的经验。对如何规避社会化用工人员同工不同酬风险,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新要求,以及提高社会化用工人员的企业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劳务派遣员工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用工制度,在很多农电企业得到应用,其特点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方便人力调配、优化人才结构、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其也存在工作待遇不同等问题,直接造成劳务派遣员工对农电企业缺乏工作成就感和集体归属感,工作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发展。结合巴彦淖尔农电企业的实际,认真分析当前劳务派遣员工队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探讨新时期下创新劳务派遣员工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赵艳 《中国电力教育》2009,(12):232-234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人才、资金等竞争压力。企业如何审时度势推进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本文在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电网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发展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电网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架构体系——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核心机制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平台,并对该体系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人才、资金等竞争压力.企业如何审时度势推进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本文在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电网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发展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电网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架构体系--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核心机制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平台,并对该体系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办法》等法规的颁布实施、国网公司全口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益,集体企业在劳动用工策略、计划管控、业务流程、用工制度、约束与考核方面均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对集体企业现有用工结构和管理方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新形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用工形式日渐多元化,劳务派遣开始成为众多企业的主要用工途径之一。《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的颁布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劳务派遣在制度层面上的完善,但实践中,被派遣工的待遇却令人担忧,同工同酬难以实现。笔者将对被派遣工待遇的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对被派遣工无法实现同工同酬的问题提出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劳务派遣这一用人方式最早起源于日本、美国。所谓劳务派遣,是指劳动者被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聘用后,派往用工实体从事阶段性工作的就业形式。它的特点是劳务派遣企业“招人不用人”,用人单位“用人不招人”,是国际上十分流行的用工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新一代求职者就业观念的变化,劳务派遣开始在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得到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使用,目的是通过劳务派遣规避劳动关系的义务。但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用工形式日渐多元化,劳务派遣开始成为众多企业的主要用工途径之一.<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的颁布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劳务派遣在制度层面上的完善,但实践中,被派遣工的待遇却令人担忧,同工同酬难以实现.笔者将对被派遣工待遇的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对被派遣工无法实现同工同酬的问题提出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