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洪涝是山东省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目标,必须在加大防洪工程措施的同时,全面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为此,提出以下防汛工作基本原则和工作制度,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东水利》2006,(9):47-48
1、2006年3月22日为第十四届“世界水日”,其主题为:()A“水与文化”B“生命之水”C“未来之水”D“水为发展服务”2、2006年3月22日—28日为第十九届“中国水周”,宣传活动的主题为()A“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B“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C“人水和谐”D“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3、山东省委、省政府2005年1号文件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省()以上的村庄用上卫生洁净的自来水。A60?0?0?0%4、“十一五”时期,山东水利发展的治水总目标是()。A构筑山东水利两大网络B既不怕旱、又不怕涝C努力解决洪涝灾…  相似文献   

3.
洪涝是山东省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目标,必须在加大防洪工程措施的同时,全面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为此,提出以下防汛工作基本原则和工作制度,供参考。1防汛工作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1.1正确认识,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抢”的基本原则由于防汛工作的时效性强,影响安全的因素复杂  相似文献   

4.
孙晓山 《中国水利》2005,(24):85-85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山东水利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转型关键期和风险挑战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5.
《山东水利》2007,(1):5-8,17
“十一五”开局之年山东水利工作迈出新步伐全省水利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既不怕旱.又不怕涝,入水和谐”的治水战略目标,全面启动实施“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全省水利事业继续保持了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了“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相似文献   

6.
大禹治水与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联系。其治水方法催化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幸福观;其治水功绩强化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幸福观;其治水精神濡化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7.
人类面对的水环境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必须做到科学治水。而要坚持人水和谐,坚持科学治水,就必须遵循汛期洪水的自然规律,既要控制洪水,又要给洪水以出路。也就是说,我们要规范好自身的活动,在诸如土地开发、生产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人为生产建设活动中,要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尽量不改变洪水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家(散文)     
我们治水的老祖宗要算大禹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了他对治水的专注和勤奋;也说明,他是有个家的。据鲁迅先生说,他家的禹太太,怪丈夫不回家,还跳脚拍手地大骂了一通“杀千刀”呢。我们这些大禹的子孙们,不少是“治水世家”,以工地为家的。不少人在工地干活,在工地找对象结婚,在工地生孩子;孩子长大了,又治水,又成家,又养育儿女,……除了工地,好象再没有其他什么家了。  相似文献   

9.
翻开人类的生存发展史,首先就是一部人与水患抗争的治水史,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史,也是一部治水亲水的文明史。故善治国者必先善治水,江河安澜才能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如何突破以往"污染—治水—污染—治水"的怪圈,建设产城相融、人水和谐的美丽水乡,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以温州经济开发区治水为例,介绍了工程治水和日常管理方面的策略,以不断提高科学治水、蓄水、调水、用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14日"关于保障水安全"讲话中明确提出,治水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治水的工作重点随之改变。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2019年1月15日召  相似文献   

12.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人-水-地”和谐的治水理念进行了概述;结合江汉平原防洪减灾的实际,分别从我国国情、江河治理的基础、洪水发生的原因 3 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和谐是实现科学治水的需要。基于新的治水理念,对“人-水-地”和谐思想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治水的关键是协调人类活动与洪水储蓄的空间关系,治水的前提是查明流域地质环境与水文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郭强 《中国水利》2003,(6):16-16
依法治水,就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和规范水事活动。提高依法治水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依法治水的成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广大干部、执法人员在依法治水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之真正成为依法治水的带头人是实现依法治水的重要环节。首先,强化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广大干部和执法人员的依法治水观念。近几年,水利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水的情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依法治水深入程度地区间不平衡。一些地区对依法治水认识较深,创新意…  相似文献   

14.
治淮19项骨干工程涉及山东的有5项,分别是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湖洼及支流治理工程、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和治淮其他工程。山东治淮工作全面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水利新思路,紧紧隔绕省委、省政府“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目标,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把治淮工程作为构建山东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抓机遇除水患,众志成城兴水利,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波澜壮阔的治淮热潮。  相似文献   

15.
思路决定出路。近10年来益阳全面贯彻中央、省厅新的治水方针和工作部署,加快水利事业发展,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实现人水和谐,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治水浩歌。文章对益阳治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山东水利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转型关键期和风险挑战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利社会管理,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7.
于琪 《中国水利》2004,(23):45-46
治水兴邦,水可兴国.人类在与水的长期接触中,在除水害、兴水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认识、掌握水和治水的特点、作用和规律,形成和发展着关于水和水利的科学与技术.从远古时期的《河渠书》《河防通议》《水利图经》《泰西水法》等治水理论与著作,至今日关于水的运动与测量的水文学、水力学,关于防洪、灌溉、供水、排水、发电、航运的水利学、水利工程学、水利施工学等等,而今又有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新时期治水新思路:把洪水作为资源管理、水的承载力和水环境、人与水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水权和水市场理论……它犹如一部永远读不完、写不完的浩瀚史书.  相似文献   

18.
实现宝鸡市人水和谐,在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思路上,要从单纯的治水向治水与治人相结合转变;在行为上,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治水进程中要发挥现代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的综合功能,达到人水和谐的局面,构建宝鸡生态文明大城市.  相似文献   

19.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部先民们奋其力与水抗争的治水史。从大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到可以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京杭大运河工程,都标志着我国治水历史的悠久。水利的历史就是先民们为争取生存权的最光辉夺目、可歌可泣的历史。实现人水和谐是从古至今多少代治水人梦寐以求的初始理想。  相似文献   

20.
"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法治水利、人文水利"(以下简称"五个水利")整体推进、和谐发展是南京水利治水理念的创新成果。阐述"五个水利"治水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分析"五个水利"治水理念产生的背景;揭示"五个水利"治水理念对南京水利建设发展的现实意义;提出以"五个水利"治水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南京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