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新桥硫铁矿缓倾斜厚大矿体采场底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堑沟底部结构和漏斗底部结构的比较,选择了堑沟受矿底部结构,并运用理论公式对底部结构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2.
普朗铜矿运用自然崩落法进行开采,未放出的矿体作用在底部结构之上,易导致矿柱产生受压破坏,威胁底部结构稳定性。利用地压监测手段及时掌握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可锁定底部结构应力集中区域,并通过研究放矿量与底部结构应力分布的变化关系,优化和平衡各放矿口的放矿计划,调节底部结构应力分布,从而减少应力集中对底部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自然崩落法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的稳定性,采用微震监测与应力监测技术对普朗铜矿底部结构进行监测,分析出矿过程中底部结构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拉底推进、构造应力对底部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评估底部结构发生失稳的风险程度.结果表明:断层构造是影响普朗铜矿底部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断层下盘为开采过程中地压风险程度较高的区域;聚...  相似文献   

4.
李冰  石广斌  麻栋  张雯 《金属矿山》2020,(2):148-153
某铜矿使用自然崩落法开采,矿山进入深部开采后,底部结构破坏严重,传统的锚杆支护很难起到作用。针对矿山深部采区底部结构失稳问题,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拉底过程中底部结构的应力分布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底部结构联合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前进式拉底过程中,底部完全拉开后,出矿水平巷道交叉处及桃形矿柱会出现拉应力,且超出了岩体抗拉强度,基于此规律提出底部结构联合支护方案,并由数值计算可知支护后底部结构最大位移降低了38.5%。此支护方案对该铜矿山底部结构维护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应力、位移手段,并结合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岩体破裂裂隙宏观现象统计情况,综合对普朗铜矿矿区回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稳定性规律进行研究,得出该地质条件下拉底推进过程对底部结构应力影响范围为推进线前后20m左右,同时基于应力与微震监测数据,得出底部结构开采过程中稳定性受断层影响较大,底部结构断层揭露线附近30m易诱发较大的应力集中,该范围内的岩体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支护。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地下采场底部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全面分析了设计底部结构斜面角时需考虑的矿石粘性、自然安息角、拉底空间及底部结构大小、底部斜面冲击损伤等因素。构建了底部结构在受矿石频繁撞击时的理论模型。基于冲量损伤的原理, 以某矿山地下采场为实例, 采用FLAC3D力学模拟软件模拟了其底部结构在取不同斜面角时受爆落矿岩频繁冲击造成的损伤情况, 结果表明:斜面角越大, 底部结构塑性破坏区体积越小。根据模拟结果, 结合底部结构斜面设计的影响因素, 得出了该矿山底部结构最优斜面角。底部结构斜面角的优化研究对于地下矿山安全、高效、经济开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永平铜矿东部缓倾斜厚矿体盘区二步骤采场底部结构出矿困难的问题,结合矿山开采现状,提出了3种技术上可行的二步骤采场底部结构方案,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方案三(斗颈斗穿底部结构)为最优底部结构方案。矿山开采实践证明,此种底部结构能够很好的满足安全出矿需要,在矿区范围内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底部结构作为采场的薄弱环节,在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中需要重点监测,结合某铁矿底部出矿结构巷道的工程实例,借助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分析了阶段空场嗣后充填全过程底部结构受开采扰动规律。开采扰动对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场的底部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有时效性和阶段性。由于中间的矿柱起到了有效的隔离作用,相邻矿房的开采对底部结构位移的扰动影响程度较小。矿房回采完毕后,对采空区及时充填可有效控制采场的持续变形,同时为下一步矿柱的回采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关铁矿原设计采用双矿房共用单出矿巷道堑沟式底部结构,出矿进路和穿脉巷道局部采用锚网喷支护,出矿过程中,在出矿进路与底部结构交叉处经常发生塌方等险肇事故。为提升底部结构的安全性,结合矿床开采条件,提出了长进路双矿房堑沟式底部结构以及复合加强支护技术,同时对底部结构巷道围岩进行应力实时监测。结果表明:长进路双矿房底部结构成型及稳定性达到预期效果,该结构可大大减少采切工程量,提高装矿巷道的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以自然崩落法开采的铜矿峪铜矿4#矿体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主副层三维建模,并利用FLAC3D软件对554 m主层开采扰动下614 m副层底部结构稳定性变化进行数值模拟,以对底部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塑性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叠加压力拱效应,主副层交界处以及副层拉底推进线前方底部结构压应力集中程度会随着主层拉底和落矿增大而增大; 因主层开采,副层底部结构拉底空间下方出矿穿脉和桃形矿柱拉应力一定程度减小,使其不易超过岩体抗拉强度; 必须采取措施使压力拱范围内底部结构强度高于拱角应力强度,以避免推进线前方底部结构发生破坏。  相似文献   

11.
在底部结构的力学分析中,除了要研究由于拉底、崩落过程所引起的二次应力场对底部结构内部的扰动影响外,还应该考虑底部结构所承受的外载荷的变化——覆盖的崩落矿岩在放出流动过程中底部结构压力的变化情况,这对下一步全面考查底部结构内部的应力变化规律是有意义的。本文尝试用离散单元法(Distinct Element Methot)来解决崩落矿岩在流动过程中对底部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首先论述了离散无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本文应用中所作的相应调整,叙述了作者编制接口文件(DEM和CAD的接口)的过程。最后对两个模拟算例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定性结论,说明了用离散元法分析底部受力是除了实验测定方法之外的可供选择的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安徽开发矿业-400 m中段采场采用分段凿岩阶段充填采矿法。采场采用分段开采方法,上分层凿岩,下分层集中出矿,在出矿水平布置出矿底部结构。回采过程中底部结果损失量大。通过对底部结构回采方案研究,利用已有的出矿进路对底部结构三角矿柱进行退采式回采,提高矿石回采率4%~5%。  相似文献   

13.
综合评述了白音诺尔铅锌矿采场底部结构的设计和应用 ,论述了底部结构对采矿方法的效率、劳动生产率、采矿工程量、矿石的损失与贫化、放矿工作的安全以及生产成本等的影响 ,底部结构的设计在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崩落法开采过程中,集中拉底爆破作业产生的震动影响底部结构岩体稳定性。利用微震监测系统监测并鉴别出爆破和微震事件,对爆破前后的监测到微震事件精确定位。通过分析爆破前后底部结构岩体的微震活动,圈定出爆破震动范围和底部结构围岩薄弱区域。结果表明,爆破后底部结构附近微震事件数量明显增加,距离爆破中心120m范围内均为地压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15.
李楼-吴集铁矿采用大结构分段凿岩阶段矿房采矿法,底部结构残留了大量的矿石资源。分别对采场充填前和充填后提出了遥控铲运机出矿无底柱崩落法和浅孔房柱法回收底部结构矿石2种方案,从方案特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对2个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可对矿山底部结构回采提供方案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铜矿峪铜矿引进了美国自然崩落法技术。为研究该法在拉底、崩落过程中底部结构的应力分布及其变化,在首采区段内,利用多种监测手段对底部结构的应力和变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监测。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叙述了自然崩落法在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应力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并对底部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孟稳权 《矿冶》2004,13(4):4-7
结合冬瓜山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和所选用的采矿方法,通过对平底式与堑沟式底部结构的比较和对堑沟式底部结构的选择与优化,提出了适合冬瓜山矿床开采的折线型长进路服务同侧双采场的堑沟式底部结构。该结构所具有的一系列显著优点,对实现冬瓜山矿床安全、高效、高强度和低成本开采,将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底部结构作为采场的薄弱环节,在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中需要重点监测,结合某铁矿底部出矿结构巷道的工程实例,借助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分析了阶段空场嗣后充填全过程底部结构受开采扰动规律。开采扰动对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场的底部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有时效性和阶段性。由于中间的矿柱起到了有效的隔离作用,相邻矿房的开采对底部结构位移的扰动影响程度较小。矿房回采完毕后,对采空区及时充填可有效控制采场的持续变形,同时为下一步矿柱的回采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大型采场合理底部结构的布置形式,通过对比分析确定采用堑沟式底部结构作为大型采场的最佳形式,同时根据技术经济分析,确定了长进路双采场底部结构为马坑铁矿大型采场的最优的堑沟型底部结构形式。实践应用表明,较传统的底部结构布置形式,长进路双采场底部结构节省了10%的总采切工程量,多回收了20%~30%的崩落矿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底部结构的稳定性是实现矿体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针对李楼铁矿-300m中段底部结构直接布置于-400m中段充填体上部的问题,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建立了三维模型,并采用FLAC~(3D)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对底部结构位移、应力场等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对-300m中段底部结构巷道提出现有巷道充填与侧帮回填、底板补强并针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部位加强支护等修复方案,保证了采场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