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动型动力机制指的是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其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及发展的契机,促进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调发展、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两次成功结合,证明实践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党初期,我们党已经开始意识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环境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却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党初期,我们党已经开始意识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环境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却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本身包含了中国国情的本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的具体实际主要表现为中国的国情。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题、内容和实践意义具有客观制约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需要分析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需要认识并解决国内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还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这一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是其实践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是其文化契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这一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是其实践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是其文化契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和阶段划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的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各学者观点,将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从事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并以这种主客体互动为依据,认为中共一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别与革命、建设,改革结合的三个大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历史阶段划分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时间规定性和空间规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搞清这些问题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事求是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路线,形成了丰富的实事求是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深入系统研究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的专题学术专著。该书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历程为经,以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纬,按照历史与逻辑的顺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下,将周恩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直接关联和有机融合起来,从理论、实践、精神和价值等四个层面进行深度研究,揭示了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理论和实践本质,彰显了本研究的理论、学术和当代价值。主旨鲜明、立意深刻,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史论结合、方法多样,文笔生动、语言精准是该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分析中国国情,把握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加强党的建设,集中全党智慧,方可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靠力量;“通贯古今”,“融会中西”,合理继承创新,亦即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华;服务中国发展,惠及人民,当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4.
刍议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的外来社会思潮,能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仅是因为其满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的现实需要,更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上是相融相通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关系的梳理,试图找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契合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融合,最后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成分,又要去其糟粕,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自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人民群众的实践自觉的三者和谐互动与有机统一,创造与发展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的特殊形态,二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两个主要面相,在此进程中,生成了两种主要形态,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以革命遗迹为"底板"的红色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再造的产物,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展望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认清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天然联系;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使党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元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研究,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基础,使学科的理论合法性得到确证,增强理论的指导能力,也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坚定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并且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党性修养融为一体的历史必然。即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高度上认识党性修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党性修养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以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进程。这是他对毛泽东建党思想杰出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和代表著作传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实践教材和推动力量、现实途径和具体范式。而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开启为起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则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程,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并赋予其崭新的使命。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为基本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实际可划分为历史磨合时期,融合时期和发展、修正、完善时期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历程由此而展现出丰富的辩证图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交融互摄,共同造就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