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江汉油区开发到中后期,地层能量下降,低压敏感储层油井活性水冲砂储层污染严重,严重影响油井正常生产。自动开启式捞砂泵采用小外径结构,捞砂起下容易,能够满足深井、斜度大油井捞砂需要;捞砂泵活塞直径、密封长度、密封方式,能够满足深井捞砂抽吸能力和抽吸密封性;上下单流密封总成,能够满足深斜井、大斜度捞砂灵活开启和密封。  相似文献   

2.
目前捞砂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井液面过低,沉砂管设计过长,致使捞砂泵无沉没度,不能正常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在确定捞砂方案时,一是要注意捞砂前的施工设计;二是要注意捞砂泵防砂卡安全距离的设定;三是要注意捞砂时间的设定;四是要进行提捞砂工艺技术的改进。此外,还要注意捞砂泵最低抽汲速度的确定。  相似文献   

3.
王场油田是江汉油田的主力油区,在进入中后期开发过程中,油层出砂日趋严重。为解决防、治砂难度大的生产问题,对王场油田防砂工艺进行研究,发现地层物性、含水和压力是影响地层出砂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地层固砂、井筒挡砂清砂、携砂举升等工艺,能够有效防砂、治砂。  相似文献   

4.
坪北油田薄油层长63具有增产潜力,但储层物性较差,压裂改造是确保产量的主体措施工艺。坪北储层中绿泥石含量较高,应尽量避免酸性液体进入地层,产生酸敏伤害;粘土含量及伊蒙混层含量相对较高,压裂液体系中相应添加剂的优化较为重要。薄油层的压裂应通过射孔参数、施工参数的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裂缝形态,确保薄油层段得到较好的改造。但需要获取地层岩心,开展岩石力学试验,以真实的参数指导控缝压裂工艺的实施。增效压裂液具有较低粘度、低伤害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控缝压裂工艺需求,同时能够降低成本,通过完善、优化后具有一定的现场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坪北油田“五配套”精细注水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坪北油田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地表相对高差大,地面条件复杂,注水压力波动大;属典型的特低渗透裂缝性岩性油藏,注水水质要求高;主要油层为C6和C4+52,层位少,单层注水量小。针对这些特点,通过多年摸索,发展和完善了从水处理、注水泵、注水管网、地面配水、井下管柱等配套工艺,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坪北特色"五配套"精细注水工艺技术,实现了油田效益开发。  相似文献   

6.
非金属连续管冲砂时受其自身轴向耐压参数的影响,常规冲砂工具不能满足现场需要。通过对冲砂机理理论研究,设计配套冲砂工具。通过计算、实验室和现场作业证明,非金属连续管水平井冲砂工具能够解决非金属管在水平段的冲砂问题;实现了高速可调旋转、水力拉拽、脉冲射流功能,解决了非金属管配套冲砂工具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
坪北油田属特低渗透油田,地层压力低、地层温度低,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因地层近井地带堵塞引起的油井产能下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油井稳产。通过对可能导致油层堵塞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大量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出了适合特低渗透油田的解堵液配方。现场应用表明,本解堵技术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坪北油田因老区差油层和干层,含油水层和水层的测井曲线响应不明显,压裂措施效果差异较大。根据坪北油田长4+5-长6储层特征,对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结合试油、生产情况建立测井二次解释图版,开展室内核磁共振与岩电实验,修正阿尔奇公式参数,提高了利用阿尔奇公式解释地层含油饱和度的精度,为进一步提高注采对应率,挖掘剩余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Q/SH 0653-2015《废弃井封井处置规范》和《江汉油田石油天然气井井控实施细则》规定,坪北油田结合本油田实际,采取不同的治理技术措施与封井工艺,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坪北油田的废弃井处置工艺技术,确立了三塞封井的标准封井作业程序。2014至2015年,坪北油田采用三塞封井工艺共治理废弃井10口,节约弃置费30.5万元,有效地消除了废弃井的安全环保隐患。  相似文献   

10.
八面河油田地层胶结程度差,属于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修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套铣冲砂过程中砂粒不易冲出,岩屑易在套管底部沉积,停泵接单根易造成卡钻。根据水平井砂粒沉降理论,研究设计了冲砂套铣工艺及工具,并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得出:正反洗地面快速转换装置、脉冲旋转冲砂喷头及液流转换工具等冲砂套铣工艺较好地解决了使用清水介质进行水平段的冲砂、套铣施工;在管柱中加装降磨阻扶正器和扭矩式万向节,有较好的降磨阻效果,能降低扭矩,提高携砂效率。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方面资料,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具备形成致密油的4个有利条件:原油性质好,可流动性强,致密油形成条件优越;广覆式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与致密储层紧邻,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基础;大面积广泛分布的致密储层为致密油藏形成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地层超压与油源断层有机匹配,为致密油向下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最后指出,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具有大面积(准)连续分布特征,含油非均质性极强,存在局部“甜点”富集区,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局部“甜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3.
江汉油田潜4^3油组普遍具有油层薄、隔层薄的特点,属于低渗透油藏的第二、三类差储藏,压裂控制缝高难度较大。统计现场压裂施工效果,结合储层岩性特征并应用交会图图版法分析压裂因素,发现影响缝高控制的因素很多,除地应力、储层的杨氏模量、断裂韧性等地质参数外,施工排量、压裂液黏度、前置液量、支撑剂量等因素也可影响裂缝高度的增长。不能仅考虑地质因素或工程参数某一个影响因素,应综合多种因素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注水过程中储层深部污染的试井诊断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注水开采原油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采油方式,它对保持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高效开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注水过程中由于注入水向地层推进,顺储层内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反应,从而导致储层中流体渗透阻力增加和渗透率下降,造成地层污染。通常,人们通常试井手段来进行储层污染评价,但仅限于井筒周围附近地带,试井得到的地层参数反映的也只是近井地带的性质。对于深部体育场层特征,特别是储层深部污染的诊断却没有深入的研究。从典型的实例出发,分析了储层深部污染在试井曲线上的反映,并定性分析了储层深部污染的原因,得出了用试井手段评价注水过程中对储层深部伤害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切实有效,能有效指导油田注水开发,改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复杂裂缝压裂工艺是针对致密油油藏储层改造提出的新技术。以新86井区致密泥晶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进行复杂裂缝压裂技术研究和试验,从地层天然裂缝是否发育,储层的脆性指数是否符合产生网络裂缝的条件,水平应力系数差是否满足形成缝网条件等方面,对其产生缝网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进行现场试验,并从影响措施效果的地质因素着手,对比工艺差异,进一步对复杂裂缝压裂技术的适用性进行分析,认为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复杂裂缝压裂工艺的改造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挖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小断块油藏CO2单井吞吐强化采油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多断层切割的复杂断块油藏,所形成的众多小断块单元油藏井间连通性差、边界封闭、地层能量有限、开采中地层能量下降快、难以采用早期注水等方式大规模开采.而采用CO2吞吐强化采油方式对此类油藏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此,针对复杂小断块低能量油藏单元的地质开发特征,在对油井目前地层流体进行相态分析基础上,通过CO2-油藏流体膨胀实验,确定CO2吞吐的驱替机理,再通过CO2吞吐长岩心驱替实验确定CO2吞吐增产原油的程度和时效性.然后建立了针对实际小断块单元油藏单井CO2吞吐的地质和数值模拟模型,在对注气前油井生产动态进行历史拟合基础上,对CO2吞吐强化采油过程中的工艺操作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重点讨论注气时机和周期注入量对小断块单元油藏增产效果的影响,分析不同注气时机CO2吞吐前后近井地层原油饱和度和压力分布变化规律.从而得出适合于小断块单元油藏CO2单井吞吐强化采油的有效时机和最佳操作参数选择,为小断块单元油藏实施CO2吞吐强化采油可行性方案设计提供了系统的室内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缝网压裂技术是大庆油田开发外围致密油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探索和提高缝网压裂的压裂效果和经济效益,必须进一步研究其初期产能的影响因素。针对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的初期产能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度差别不大的问题,应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原模型进行修正,分析了压后初期产能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改变地层渗流场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地层压力,加大施工规模,可提高致密油藏直井缝网压裂的效果。该方法为致密油直井缝网压裂方案的设计和效果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选择了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和砂岩体非均质参数,采用灰色理论的评价分析方法,对辽河冷家油田S1+2段储层进行了多因素综合评价,克服了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辽河冷家油田S1+2段储层为缓坡型扇三角洲沉积,S1+2段地层内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10个小层,通过对冷家油田24口井S1+2段的10个小层的单井储层非均质性灰色理论多因素评价,建立了辽河冷家油田10个小层的储层非均质性平面分布模型,为冷家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定量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9.
酸化作业在使油气田产量提高的同时,也对储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损害.酸液与储层岩石及流体不配伍,酸液滤失,有机物覆盖,添加剂使用不当,工艺参数选取不合理,施工时引入杂质,都会造成储层伤害.因此,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改进酸液体系,优化施工参数,在充分保证采油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储层.  相似文献   

20.
南翼山Ⅲ+Ⅳ油组初期因地层亏空严重,地层压力已低于饱和压力,如不及时补充地层能量,将会导致原油脱气、原油粘度升高、渗流阻力增加、采油指数降低等情况的发生.针对Ⅲ+Ⅳ油组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注水压力以及合理地层压力的研究,确定油组注采系统合理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