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伊拉克米桑油田盐膏层巨厚、钻井液密度窗口窄、存在高压盐水层,储层段漏塌同层导致复杂时效高等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盐膏层和窄压力窗口地层钻井技术,总结了米桑油田钻井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从井身结构优化、钻井提速和复杂预防等方面入手,研究形成了适合米桑油田的钻井关键技术,并进行了现场试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伊拉克米桑油田钻井关键技术对该地区钻井技术方案设计和钻井提速提效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12区上部地层疏松、可钻性好,钻井过程中易出现缩径阻卡现象;下部地层易剥落掉块、坍塌严重,易出现井下复杂情况或事故,且存在垂直裂缝或溶洞,易发生钻井液漏失。在分析了塔河油田12区地层特点及钻井技术难点的基础上,给出了适合该地区深井钻井的优快钻井技术,主要包括井身结构优化设计、钻头选型、井下动力钻具配合高效钻头快速钻进、井眼稳定技术、井眼畅通技术、防斜打快及优质钻井液体系等技术,使塔河油田12区钻井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多口井的钻井实践表明,塔河油田平均钻井速度大幅提高,平均钻井成本不断降低,对油田增储上产、提高勘探开发速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克服顺北油田1号和5号断裂带三叠系、二叠系塌漏同存、志留系裂缝性漏失、奥陶系侵入体和破碎地层井壁失稳钻井可能,防止出现井漏、井垮、卡钻等故障复杂难题,通过优选抑制、封堵等关键处理剂,应用ECD优化控制技术和动态堵漏、化学固结堵漏,形成三叠系二叠系井筒强化技术、志留系堵漏技术和破碎地层防塌技术,积累的超深井安全钻井经验值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4.
为完善张店油田龙1断块注采系统,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断块整体开发效果,设计开发了张3103井。提出了优化井口、利用地层自然规律造斜、减小钻井施工难度、不下技术套管的技术措施,采用大斜度多靶心定向井工艺技术,在钻井过程中使用螺杆复合钻进,优选参数,优化组合,确保了井身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钻地震是地震勘探技术和钻井技术的结合。基于随钻地震原理,应用时间序列方法结合某地层已有的随钻地震信号记录和地层相关信息,建立预测待钻地层压力特性的ARMA模型,利用多总体判别分析,对其反映的地层压力特性参数进行判别。应用该模型对某油田随钻地震信号实时计算,得出待钻地层为中压层,与实际结果相吻合。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钻头前方地层压力特性,从而提高了钻井的目的性、安全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井身结构设计是钻井工程设计的基础。根据对福山油田地质岩性特征、地层压力系统及复杂地层已完钻井实钻情况的统计归纳,研究了近两年所钻72口井现有井身结构设计应用情况、钻井技术指标及井下复杂情况。研究表明,虽然现有井身结构基本能够满足勘探开发钻井的需求,但仍有优化的空间使其井身结构设计更具有灵活性、动态性,以进一步提高机械钻速、节约钻井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涠洲w油田因主力储层被多条断层分隔、主力砂体厚度较薄、横向变化快、纵向非均质性强及地层倾角变化大给水平井钻井作业带来的储层钻遇落空、轨迹控制困难、井眼清洁和储层保护难度大等难题,通过优化钻头设计,优选钻井参数、钻具组合和钻井液体系以及对Power Drive Archer指向式旋转导向工具实际造斜能力分析,成功实施了一口连续造斜率9.81°/30 m、最大井斜角107.8°的水平井作业,实现了一个水平井段动用多个断块储量的地质预期,为后续超高井斜水平井钻井技术在复杂断块油田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综合该区地震、地质及测井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理论和钻井沉积相分析,利用地震沉积学的90°相位转换技术和地层切片技术,重新建立该区的等时地层格架,开展储层平面展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时地层格架下划分的油组小层更符合油田生产动态,能有效指导油田注采井网调整;在岩心和测井资料基础上,结合地层切片属性分析该区储层平面展布规律,提出该区馆陶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油田吉木萨尔页岩油的钻井施工中存在诸多难题.通过地层可钻性研究,制定出二开及三开井段"三个一趟钻"钻井技术目标,开展钻井工艺技术优化和钻井液体系性能优化研究,主要从钻头系列优选、钻具组合和提速工具优化、钻井液体系优化及钻井液性能维护措施等手段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吉木萨尔页岩油区块优快钻井技术方案.通过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0.
黄盐平4井是一口采卤连通水平井,所在区块上部地层较松软,地层倾角大、易斜,下部地层为发育丰厚的盐层,易发生盐卡等事故。采用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在施工前,加强对钻孔区域地质系数的分析和水平井井壁的稳定性分析,以提高钻井速度;在钻井中,通过优化井身结构、合理配置钻井参数、钻头及钻具类型等来有效地提高钻井速度,保证了全井施工无盐卡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1.
浅析广北油田结蜡机理及清防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北油田为水敏油田,生产油井结蜡严重。我们经过长期探索,从油藏特征、结蜡机理、结蜡影响因素及清防蜡实践入手,找到了适合广北油田的清防蜡工艺技术,对水敏、高含蜡型油藏有借鉴意义。实践表明,首选化学清防蜡与机械清蜡对地层完全无污染。焖井车温井对地层污染小,但其有效深度为300m左右,对日产液量在15~30t的油井,清蜡效果最好。热洗车热洗清蜡可用本油田油井的所采井液为洗井液,能有效解决地层配伍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大港油田风化店地区井漏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风化店地区井漏现状及漏失成因,可知该地区上部地层主要以砂砾岩渗漏为主,下部地层则以裂缝性漏失以及大段断层漏失等为主.总结该地区防漏堵漏的对策,依据大港南部油区漏地区实际堵漏案例,研究了堵漏材料的性能要求及优选原则,制定了堵漏技术措施及施工要求注意事项.辉绿岩地层漏失一直是井漏预防和堵漏的难题,实际案例通过随钻堵漏,并结合承压堵漏,合理调整堵漏剂配方,并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导向钻井系统导向钻进水平井段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导向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在胜利油田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推广的300余口井初步统计节约成本上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在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施工中,导向钻井系统在斜井段和水平段的施工中均获得了显的经济效益,在对导向钻井技术研究和指导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现场施工过程中,对水平井段导向钻井进行了探索,应用加权残值法编制了导向钻具受力分析软件并着重对复合钻井增斜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中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提出单弯单稳型导向钻具导向钻井水平段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在矿区第四纪松散地层进行地层、构造和地下水勘探。通过以反射波法为主,折射波、面波法为辅的综合地震勘探方法较为准确地对勘探区地层进行了划分,结合钻孔勘探,有效揭露了矿区第四系地层厚度及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地震勘探将矿区地层划分为三大套岩性层,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上更新统地层和元古界基岩层,与钻孔勘探揭露地层基本一致。钻孔K1处地震法解释第四纪地层厚度为240m,钻孔勘探揭露厚度为241.37m,验证了地震勘探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对空气钻转为泥浆钻的气液转化技术进行优化配方,为提高上部地层钻进速度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成功之路。实践表明:(1)气液转化技术应从化学因素和钻井工艺因素入手,除选择高效钻井液体系、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外,还应采用封堵固壁技术,封固地层微裂隙,提高地层整体强度,达到稳定井壁的目的,并且稳定井壁必须采取多专业多学科共同治理才有成效。(2)建南地区巴东组以上地层相对稳定,适合空气钻井作业,如果配合使用空气锤,速度提高幅度会更大(在普光106井的气体钻井由于使用了空气锤,机械钻速达到10m/h以上)。  相似文献   

16.
江汉油田已步入勘探开发后期,寻找剩余油,挖潜增效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王4斜—3—12B井三维双靶井的设计与施工,改变了过去多靶点连线方位与井口在同一铅垂面上的二维多目标井的钻井模式。采用三维双靶点圆弧内切线中靶控制技术,打双靶变方位多目标井,为今后开发断块油藏和不同油层间的剩余油提供了成功的钻井经验。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塔河油田9区的地层岩性特点及水平井井深结构特点,通过对该地区地层岩性特点及钻井液施工中面临的技术难点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钻井液技术措施和维护处理思路,总结了现场维护处理的成功经验,为塔河9区水平井实现安全、快速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深层油气田是渤海油田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其中渤中X油气田是典型的中深层油气田,主要目的储层埋深均超过4000 m,岩性致密、研磨性极强,前期钻探出现了较多复杂情况,严重制约了储层的勘探进程.为了解决中深层地层压力复杂、钻具憋跳严重及机械钻速慢等难题.基于渤中X油气田地层特征,开展了扭力冲击器配合忍者齿钻头提效技术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石炭系岩性特征、钻井技术难点、钻头与地层的适应性及水力脉冲诱发井下振动钻井工具的研究,变换钻具组合、优选钻井参数等技术的应用,研究出了在石炭系地层中应用大钻压下的塔式钻具组合。这一研究较大的提高机械钻速并能较好的控制井身质量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断块油气田水平井储层钻遇率,中原油田结合老油区已有的地质资料,综合利用MWD定向测量参数、随钻Gamma测量参数和气测录井C1(甲烷)数据,进行着陆段和水平段导向控制,提高储层钻遇率。应用MWD+Gamma+C1技术时,应充分利用钻前掌握及现场录井资料,加强地层对比,应突破靶的限制。MWD+Gamma+C1技术利用气测参数C1滞后时间短,弥补了GAMMA滞后的不足,较好地解决了动态找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