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社区理论的观点,分析研究了目前我国居住环境在急剧变化中出的问题,提出社区意识是影响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阐述了在居住环境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从自发形成社区意识到自觉追求社区意识的过程,并比较了中国城市中几种不同类型住宅区的社区意识,得出老邻里社区意识比较浓厚的结论。进一步分析指出:在高密度老邻里环境中,社区意识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通过生活方式与居住环境中的空间形态和社会组织一定程度的和谐,产生社区意识与居住环境的正态运转。  相似文献   

2.
关于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应当满足人的不同生活需求,本文从尊重居民不同场所空间的需求,尊重自然环境方面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一些常见弊端,提出了改善居住区环境的一些方法,提出了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创造高“绿视率”,营造优美的满足居民交往的休闲空间场所,尊重、保护居民的环境参与意识,创造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3.
构建生态社区,是人类优化生活场域与环境关系的绿色理念。从生态层来获得对居住环境的重新认识,并透过与环境的共生,在居住区的改造和建设中引入"居住生态化"的观念,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精神及文化等层面都能永续经营的城市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社区休憩空间是城市生活最贴近居民的部分,高密度是我国很多城市的基本居住形态。在紧凑城市理念和“社区重构”的宏观背景下,提高社区休憩环境的品质,展现城市生活的特质和魅力是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作为高密度社区休憩空间研究背景的可持续住区理论和绿色建筑理论,对有关高密度居住的研究成果做了回顾和评述,重点对当代高密度居住环境下的社区休憩空间的研究成果做了较详尽研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居住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和植物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健康安全性、和谐性、连续性及文化性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创造美的同时,水和植物在居住环境设计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  相似文献   

6.
参与伦敦市政府城市规划工作7年多的罗宾·汤普森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城市的根本还是人,城市要让人安居乐业,必定要有亲和力,“人们的城市生活不能被街道、车流或高楼主宰”,而是要提供给人更多的舒适空间、更便利的生活设施、更绿色的居住环境、更融洽的人际交往氛围。  相似文献   

7.
从城市空间角度看哈尔滨中央大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的历史背景与特色.以历史为切入点,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分析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空间现状、环境面貌、建筑特色、景观设施等问题.对其空间环境进行系统的特色分析,并对中央大街的发展与保护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建设与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接踵而至的城市问题也应受到人们重视。而住区是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占较大比重的场所,因此,通过对住区中"陌生人"的交往现状及其共处的景观环境进行研究,结合调研分析,试图探索增进"住区陌生人"交往的新交往共享环境设计的理论依托,提出创新空间,设计具有本土特色和更完备的人性化景观,更新交往方式,构建住区景观环境中的情感空间,期望城市住区向更宜居、更和谐舒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中“绿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好城市绿色环境最终目的是净化空气,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创造出满足各类人需要的空间,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城市绿环境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创造出域市绿色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增长的重要形态是郊区型开发区扩张,这种扩张,因功能单一而容易导致城市居民就业与居住的高度分离,并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反之,社区化形态的都市产业空间与生活开发,有助于实现产住一体化,以及产业、居住、商业、生活功能的聚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集约化、便利化和精明化增长。  相似文献   

11.
人与环境是现代城市设计最基本的两大要素,而人对环境的知觉体验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和桥梁。现代城市设计只有充分关注人对环境知觉体验的心理过程,加强特性和作用的研究,才能真正以人为中心,人、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改善和提高城市形体环境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空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环境整体观念和人类生态学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设计中“空间”的意义和作用,提出“生态空间”的新概念,用以描述城市-空间-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寻求对城市活动本质的,有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古城居住性街坊改造中交通空间设计与交往空间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空间的形成是街坊改造中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机动交通与传统交往空间的矛盾随着小汽车家庭化的进程而加剧。在居住性街坊改造过程中,通过合理处理交通空间与交往空间的关系,充分分析其交通系统组织的特殊性,提出有利于交往的交通空间设计原则和模式,对于塑造一个和谐的古城生活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综合体俨然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在其中停留时间最久、与人的体验关系最为紧密的公共空间。人们对标识导向设计的定义也已经不只局限于标识系统,而更多的是对空间范围的组织和整合,从而使人能够更迅速直接地到达目的地。当下,国内的商业综合体标识导向系统还不够完善,通过对标识导向系统的概述与分类、设计原则、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的标识导向设计实例进行分析与探究,力求为人们提供具有空间特色、文化底蕴以及人性化的标识导向设计方案,使得人、环境、标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湖泊以其独特的生态及景观功能,成为新型社区与公共绿地设计的首选.针对城市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水质脆弱容易污染的缺点,提出建立"封闭区"、选择合理水源、创建水质净化系统等方式,保障人工湖泊的水质,有利于改善当地居住环境、丰富市民的精神家园,进而构建和谐的人水关系.并以浙江省上虞市虞滨海新城规划人工湖为例,提出总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动因、机制及达成来论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动因是两者在中西方都代表着2种不同的,但具有互补性差异的生活理想;和谐的机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科学话语下的“生态和谐”,而和谐的达成便是“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的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满足居民的各项活动需求,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城市景观美、居民的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经济效益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涿州人才家园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以"凝固的音乐"为主题,以生态优先、功能为主、景观资源均好及安全性为原则,结合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将小区规划为"二条轴线、三大区块、六个功能分区、八个主要景点"的总体布局,创造了亲切宜人的休憩、交流、活动空间及生态宜居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主要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需求愿望的直线上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日渐突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次不断增加,人类生存的优良空间不断缩小,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把我国的灾害类型划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六大类及41个小类,并根据灾害的类型,成因条件,分布区域,提出:扩大宣传,转变观念,搞好调研,制定政策,依法制灾,教育奠基,培养人才,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变迁的历程与策略,基本结论是:区域生态与人文和谐共存价值观主导下的“手掌规划”、保障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旧城改造与设计模式、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街区保护与更新措施,是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基本上把握了人居环境变迁过程中自然时空架构人工化、资本化规律,坚持日常生活延续的规划理念并突出人居环境建设的特殊社会构成与文化语境,采取严格限定城市规划设计实施领域以促进历史街区步行化进而降低日常生活速度等相关对策是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园绿地社会功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市民对城市公园绿地使用的角度,对绵阳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绿地对人们的心理与生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能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强人们的精神健康、促进人们的社会交流。随机估价法、享乐付价法和旅行费用法等方法是开展城市公园绿地社会功能价值定量化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