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万军 《辽宁化工》2012,41(3):304-307
通过对超前注水、同步注水、滞后注水进行了对比分析,肯定了超前注水的效果.甘谷驿油田西部注水试验已4年多了,4年多来反九点法注采井网,由于井距小、微裂缝发育、主裂缝明显,东西向油井在部分水淹或含水较高,而南北向油井压裂引效措施后产量不理想,稳产期相对较短,因此优化裂缝主向、侧向井距组合,适当调整注采井网,是提高甘谷驿油田西部注水试验井区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随着靖边油田张天赐油区的扩边和开发,目前的注水开发方案已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需求,亟须对注水开发对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现有资料分析,找出研究区开发的主要矛盾,借鉴邻区的开发经验,通过完善井网、提高注采对应率、关停井的恢复,以及合理的注水强度等对策,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使油田实现增产稳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甘谷驿油田唐114井区的各类生产测试资料,对研究的注采能力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注水井实际注水量偏低,应在进一步提高,单井平均配注量应达到3.40m~3/d方可达到注采平衡。结合现场测试分析及含水率等多种因素分析,研究区目前单井产能为0.43t/d,  相似文献   

4.
赵军  李朋  黎永强 《广东化工》2014,(11):85-86,60
七棵树油田构造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东部斜坡带,油田开发层系简单,主力油层为沙河子组2、3号砂体。自从注水开发以来,主要面临的问题为自然递减大,注水受效不均,平面产能差异大等问题。本文通过从注水补充、注采反应、注水波及等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油田目前的注采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注采井网完善、注水政策等调整措施,以达到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延长稳产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储层物性及其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青平川油田柏洼沟采区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且其主力采层长2油层的物性受沉积相发育的控制.储层整体物性较差,且具有强非均质性.为了建立合理的油田开发方案,作者以储层物性参数为基础,对油藏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模型计算作出了对注水开发方案的调整.以保持地层压力为依据,针对单井不同的压力水平,先增大或减小注采比,使得地层平均压力达到原始地层压力的81%,再以注采比为1.02实施注采平衡进行生产的方案可以使得研究区的油藏采出程度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
M油田C2井区阜三段油藏2012年投入开发,初期靠天然能量开采,2013年1月转注水开发,注水井层间矛盾突出形成单层突进,注水效果差。为了提高C2井区阜三段油藏开发效果,本文通过对阜三段油藏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等进行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剩余油研究,提出阜三段油藏注采井网调整及稳产方案,方案部署调整井1口、注水井实施分注,方案实施后区块开发效果显著,日产油由初期的39 t/d上升至51.16 t/d。本文为M油田C2井区阜三段油藏稳产增产提供了重要依据,以及对苏北其它油田稳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油藏地质特征与储层特征研究表明井区长6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针对目前开发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已有井的动态资料研究单井产能、含水率变化及其油井产量的变化规律,对注采、井网系统、注水情况、水驱状况、动用状况及注水井的受效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了唐157井区的注水开发效果,为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油田注水是低渗油田开发的主要增产措施之一。本文分析了吴起油田薛岔油区注水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合理选择注采方式,确定最优的注入层段、配注量、总注入量、最大注入压力及其他注入参数,以实现高效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9.
中原油田采油三厂管辖文明寨、卫城和马寨三个复杂断块油田,近年来油田井况恶化,注采关系难于协调,油田注采结构调整工作量实施不足,老井自然递减加大,油田开发面临严峻形势。针对这一状况,通过加强地质基础研究,加大注水结构调整力度,改善了注水开发效果,增加了水驱控制储量,使老井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显著的控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十屋油田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时间是指导油田初期布井的关键决策参数,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该油田的采收率与经济效益。本文考虑十屋油田低孔低渗的油藏特点,利用渗流力学及其它低渗油田的经验公式,计算十屋油田的合理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时间。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肇油田古636区块反九点法注采井网开发初期表现出的油井见水快、产量递减快、地层压力分布不均衡的裂缝性油田注水开发特征,2004-2006年实施了注采系统调整,形成线性注采井网。通过实施线性注水,有效地减缓了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快的矛盾。本文从采油速度、递减率、地层压力、存水率等开发指标对古636区块线性注水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一个油田油层是根本,压裂是手段,注水是关键。依靠注水开发可以有效的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降沟区注水井网还不规范,直接影响到注水的整体效果,还必须完善注采井网充分发挥注水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乌南油田X区块N12油藏Ⅰ-Ⅳ油组储层"薄、多、散、杂"特点,以Petrel软件为工具,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及地层对比等信息,建立了乌南油田X区块的岩相模型、构造模型、属性参数模型,为X区块下一步制定和调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同时结合注水开发生产实际,分析相变及储层砂体的连通性是影响注水效果最重要因素;并对注采不对应层进行补孔提高了水驱控制程度,为油田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Y油田A井区属于低渗透油田,经过多年开发,逐渐暴露出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低、注采系统不够完善、含水上升较快和砂体水淹状况复杂等问题。周期注水可以利用现有井网,周期性地提高和降低注水压力的办法,在油层内产生不稳定压降,使层内不同渗透率区域之间产生相应的液体交换渗流,使滞留状态的原油动用起来,扩大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提高注入水的利用率。根据该井区的实际情况,计算出适宜该井区的周期注水周期,并设计了4种不同方案进行了方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不对称的短注长停的注水方案效果最好;对称方式次之;不对称的长注短停最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田分层注水技术水准的不断提高,对注水配套测试技术方面的要求也逐级增高,为油田的注水井,实现足够的注水量,同时控制好含水的上升,减缓产能不断的递减,提高水驱油藏的开发效益,在整体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油田注水井数的不断开发和增加,注采关系成为一个主要矛盾,注水方案调整越来越重要和频繁了,测试力量逐年增加,寻求提高测试效率研究引进测试新技术尤为重要。为了不断提高注水井测试方面的效率,传统的分层注水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油田生产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部署和层状水井测调联动技术方面研究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庆西部外围地区特低渗透扶余油层具有埋藏深、厚度薄、砂体零散的特点,本文针对低渗透油田不同的区块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和渗流规律,并且无相邻区块成功注水经验可借鉴,开发初期注水时机、注采比和注水强度难以确定。该注水政策是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在微观渗流特征、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通过多套方案对比和分砂体、分注采关系的研究,确定了注水时机、注采比和注水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同步注水采出程度较高,同时不同的砂体和注采关系确定了不同的注采比和注水强度,有效的延缓了物性较好的油层的见水时间和有效控制产量递减速度,开发两年见注入水井数,占全油田油井总数的3.4%,递减率为18.63%,低于已开发的同类油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油田采出的原油中含有大量水分,油田采出水可以用于回注.但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的回注污水水质还达不到低渗油藏注水要求,致使水井欠注,影响采油质量.活性炭纤维是一种新型高效吸附材料,具有独特的孔结构.作者分析了应用活性炭纤维作为精细过滤材料的可行性,认为其可以改善注水水质,但存在清洗、成本等问题,造成其不能在油田回注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是以后研究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预测某油田合理注采比的方法,将理论算法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通过对现行的水油比法研究合理注采比,并将其应用到零散砂体注水开发中,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地层能量补充。应用表明,根据油田实际地质特点、开发状况和计算不同注采关系砂体的合理配注强度,调节注采比,对地层压力水平进行能动控制,是实现整个开发注采系统最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注水方案的调整,延长油田开采期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大多数油田实现了污水的回注,但污水采出量却满足不了本油田注水量的需要,须注入部分清水,但清污水混注会产生严重的腐蚀、结垢和细菌繁殖等问题,造成了水处理设备及注水管线过早的报废,注水井堵塞频繁等严重后果。本文从油田注水开发的现状出发,进行了清污水混注研究。通过对混注时清、污水混合比例、防垢、杀菌、防腐、水处理药剂配方的室内实验,并经现场试验,得出了该油田清污水混注时最佳混和比例,水处理剂配方等。  相似文献   

20.
南区采油厂劳山、柳林探区区域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斜坡带上,属于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为了增加石油采出,使用注水开发。本文介绍了劳山、柳林探区的注水开发现状,分析了油藏特征,阐述了针对探区的注水开发方案,对注水工艺及参数进行优化,以保证探区的持续开发。对其他低渗油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