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准确掌握工区范围内岩溶的发育情况及其速度响应特征。现场采用地震CT探测技术对某研究区内的地质体开展一孔激发、多孔接收的地震CT剖面的快速扫描,进一步对实测数据进行反演层析成像,最后通过孔间CT层析成像结果结合钻孔资料对测试成果进行综合地质分析与解释。结果表明:研究区浅部覆盖层及岩溶或溶蚀裂隙与下伏基岩之间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其中浅部覆盖层及岩溶发育区速度值约在800~2 000 m/s,而下伏基岩速度普遍在3 000 m/s以上;通过采用一孔激发、多孔同时接收的观测系统,可大大降低现场施工时间,并可同步获取多组剖面数据并提高探测精度。基于一孔激发、多孔接收的地震CT探测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顶管沿线的基岩面起伏情况是基岩浅埋地区顶管工程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采用具有高效、经济、线状勘察特点的综合物探方法与少量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手段,对顶管沿线的基岩起伏情况进行探测,可以实现高效勘察与成果可靠性的有机统一。以广西玉林市某排污干管工程为例,采用瑞雷面波结合地质雷达的综合物探方法对顶管沿线的石灰岩顶面进行连续探测,探测成果与后期钻探验证结果非常一致。实践表明,在浅基岩地区,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可有效地获取基岩面的起伏情况,为顶管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3.
岩溶给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为直观分析岩溶分布规律,引入基于Matlab三维可视化功能的高密度电法立体成图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在某高速路和建筑物场地的岩溶探测项目中,获得了电阻率剖面的立体成果。同时通过对立体成果中视电阻率的异常形态、数值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区域的岩溶分布规律和范围。对比地质资料和现场情况,此次应用研究表明,高密度电法剖面的立体显示能够准确地反映岩溶等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4.
瑞雷波法在灰岩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雷波勘探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在岩土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瑞雷波原理和特点,并对多道瞬态面波法结合具体的岩溶体探测和第四系化学沉积钙华层的划分工程实例,探讨瑞雷波法在解决灰岩工程中应用效果。以及面波速度映像成图对岩溶体探测起到了全面追溯和对比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地震映像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讨论了地震映像方法的特点以及折射波、反射波、面波和绕射波在相同偏移距采集方式下的波形特征和同相轴的形态;给出了工程勘查中常见的土洞、岩溶塌陷、溶洞、基岩面起伏、断裂带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5个探测实例.根据工作目的和地质条件的差异,各实例分别采用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有效波,为资料解释提供更充分的证据.这些实例说明地震映像法利用多种地震波进行勘探的优点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各类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常用于土质地层的工程勘察项目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阐述选用瑞雷面波、折射层析、井间CT勘探相结合的方法,对杭州闸口白塔基岩地基进行探测,获取白塔地基的基岩结构以及纵、横波和瑞雷波速度值,并结合钻孔资料划分基岩风化层,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利用探测所得到的地震波速度值估算地基的承载力。本文分析了上述方法在基岩地基勘察中的应用效果,为白塔进一步的保护罩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褥垫地基用来处理山区和岩溶地区局部岩层出露而其余基岩埋置较深的不均匀场地,为了使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通过工程实例,论述了褥垫地基设计及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探地雷达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原理,对影响探测工作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探地雷达探测隐伏岩溶的可行性,结合现场实例总结出不同形态的隐伏岩溶在雷达剖面图上的波形特征,讨论了现场探测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实践证明,应用探地雷达探测隐伏岩溶是一种快速、高效、经济、可靠的物探方法.  相似文献   

9.
由于岩溶地区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在对重要建筑物的基础详勘时,除了采用常规的勘察手段外,还需采用探测精度较高的跨孔电磁波透视技术,以查清岩溶(溶洞、溶槽及裂隙带)的分布特征。本文以广西境内的黎塘分输泵站场的地基勘探为例,介绍了跨孔电磁波透视法在探测和评价储油罐岩溶病害地基中的应用,得到了一些新的信息,为后期的场地评价、确定桩端持力层以及地基加固处理等提供详细、真实、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0.
探地雷达探测隐伏岩溶的可行性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探地雷达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原理,对影响探测工作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探地雷达探测隐伏岩溶的可行性,结合现场实例总结出不同形态的隐伏岩溶在雷达剖面图上的波形特征,讨论了现场探测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实践证明,应用探地雷达探测隐伏岩溶是一种快速、高效、经济、可靠的物探方法.  相似文献   

11.
跨孔地震CT技术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波速度差异,通过弹性波在地下介质中的旅行时的差异及能量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算法反演刻画地下结构和位置,该技术在工程勘察中能够有效地探测土洞和溶洞发育分布情况.论文结合跨孔地震CT技术的应用现状,简述了跨孔地震CT技术的原理,总结了跨孔地震CT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关键,并将跨孔地震CT技...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某岩溶区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群安全施工,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钻探及声波测试对该隧道群围岩进行了综合探测。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成果显示测线内覆盖层厚度在0~1.3 m之间,强风化层厚度在4.0~21.0 m之间,基岩表面溶沟溶槽发育,并推测了存在溶洞的位置。声波测试结果显示隧道围岩为可溶岩,岩溶微发育;隧道围岩完整性系数在0.49~0.64之间。现场已施工的37个钻孔中,有2个遇溶洞/裂隙,钻孔遇洞率5%。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与钻孔及声波测试所得的地下地质体信息吻合。综合物探成果很好地解释了隧道群围岩的地质情况,可以作为岩溶区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群隧道设计、施工的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3.
岩溶是高速公路、铁路、大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地质隐患。用地球物理方法对岩溶进行探测是岩溶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由于岩溶洞穴自身形成的一些特点,因此,其与围岩之间一般存在较明显的密度、速度和电性等物性差异,而地震映像法就是以介质密度及速度的差异为前提的一种经济、快捷而有效的方法。为此,本文采用地震映像法对某高速公路原地面进行了岩溶地质勘查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岩溶的分布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及发育情况等方面的勘察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场地工程勘查中,井间地震勘探是一项前沿勘探方法技术。本次井间地震勘探的场地试验是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广西柳北换流站场地地质条件与干扰源的情况下,采用优化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完成了井间数据采集。基于层析成像基本理论,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射线追踪方法的反演成像结果而选择效果最佳的方法,获得了各井的速度分布剖面。结合工程钻孔资料,对二维速度场进行了标定和定量解释分析研究,并充分采用多个井位连井剖面验证。结果表明:在工程勘查中,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拾取基岩面和探测岩溶是行之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可获得异常体空间分布,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井间电阻率成像的城市地铁溶洞探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在城市修建地铁时可能遇到的一种严重危害工程安全的地质灾害体--溶洞,建立了4种典型溶洞模型,使用有限元法和迭代法进行正反演数值模拟,得到井间电阻率成像方法对典型溶洞的探测响应特征,分析总结不同模型响应特点,辅以大连地铁工程实例验证实际探测中的良好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井间电阻率成像方法是城市地铁溶洞探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为城市地铁施工提供相应的安全保证,基于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对在城市地铁使用井间电阻率成像方法进行溶洞探测提出现场工作和数值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常用电阻率法的空间效应和视电阻率拟断面记录点对应深度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场地的要求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分辨率却下降等等制约因素,使其工程应用受到限制,尤其是在解决孔与孔之间的电阻率情况更是一筹莫展。本文所推荐的跨孔超高密度电法是根据电场的基本理论和地震CT勘探的原理,提出了利用在平行钻孔中布设电极、然后利用一孔的两个电极供电、其余的电极同时测量的一种电法测量方式;它不仅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孔与孔之间的电阻率问题,对场地无太大要求且施工较方便;本文通过对清远伦洲大桥18#、19#桥墩内岩溶发育情况进行电阻率的测试,充分证明该技术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Ground vibration accelerations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blasting demolition of urban viaducts was recorded in ordered to analyze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n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eak frequency, duration and response spectra of the recorded vibrations in different acceleration arrays,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and the amplitude of vertical componen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s, especially in near source region. The peak frequency of ground acceleration decreases with distance, and in near source region, it is larger than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and thus it will not have much effect on the buildings. The duration of ground acceleration caused by collapse is longer than that caused by blasting itself. The vertical response spectrum is the largest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and it decreases rapidly in the near source region of about 30 m, but beyond that the distance decreases slowly.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s are smaller than the local seismic design spectrum, while the vertical component for natural period under 0.15 s exceeds the seismic design spectrum, but the natural periods of general buildings are usually beyond that domain, so this will not have much effect on the nearby buildings.  相似文献   

18.
岩溶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隐患。岩溶与周围围岩存在密度,介电常数,波速等物性差异,使得可以用地球物理方法来对其进行探测。本文介绍了在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平导右边墙上用地震映像法进行隧道岩溶的探测情况,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研究表明地震映像方法是一种高效快捷的物探方法,不仅可用于铁路公路隧道隧底的岩溶勘察,也可用于隧道边墙外的岩溶勘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