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18日,华北油田公司二连分公司举行隆重的庆功大会,对在今年1月油田抗灾抢险恢复生产中表现突出的12个英雄集体和10名勇士进行表彰。 今年1月1日以来,二连油田先后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雪尘暴和持续强沙尘暴的袭击。1月1日的沙尘暴百年不遇,造成油田部分输电线路中断,抽油机井跳闸、电机烧毁,拉油 相似文献
2.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天然气微生物勘探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MPOG)因具有直接、有效、多解性小和经济效益好等优势日益受到全球油气勘探界的重视。运用油气微生物勘探新技术中的天然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在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进行了采样和甲烷氧化菌培养,之后根据经验确定了该坳陷的2个气异常显示区即西北异常区和中南异常区,发现该两异常区异常值与区内已钻井的勘探结果基本相符,说明微生物勘探技术效果较好。通过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实践,讨论了该技术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地表、断层等因素对该技术效果的影响。认为该技术对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天然气微生物勘探基础上,结合圈闭、油源等条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含油性预测,并确定了最有利的布井点位。 相似文献
3.
4.
5.
针对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安山岩储层的特性认识不清、有效储层划分不准确的问题,利用岩心薄片、黏土矿物分析、物性测试以及核磁共振实验等手段开展了岩石储集空间特征、岩石蚀变程度、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的安山岩储层有效孔隙度计算模型研究,开发了相适应的测井解释评价模块,并结合常规测井和试油结果建立了安山岩储层的分类标准。结果表明:安山岩储集空间具有发育"微孔"、"杏仁孔"双孔隙的特征,且以微孔为主;根据不同蚀变程度所建立的安山岩有效孔隙度计算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平均绝对误差为0.16%,平均相对误差为19.40%;新测井解释储层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与试油结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有利于乌兰花凹陷安山岩有效储层的精确划分,并为该地区开发方案的设计及可采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针对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安山岩储层的特性认识不清、有效储层划分不准确的问题,利用岩心薄片、黏土矿物分析、物性测试以及核磁共振实验等手段开展了岩石储集空间特征、岩石蚀变程度、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的安山岩储层有效孔隙度计算模型研究,开发了相适应的测井解释评价模块,并结合常规测井和试油结果建立了安山岩储层的分类标准。结果表明:安山岩储集空间具有发育"微孔"、"杏仁孔"双孔隙的特征,且以微孔为主;根据不同蚀变程度所建立的安山岩有效孔隙度计算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平均绝对误差为0.16%,平均相对误差为19.40%;新测井解释储层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与试油结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有利于乌兰花凹陷安山岩有效储层的精确划分,并为该地区开发方案的设计及可采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炳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5,(3):335-340
马尼特坳陷是二连盆地最大的一个中、新生代拉张叠合断陷坳陷。面积有一万多平方公里,位于巴音宝力格隆起和苏尼特隆起之间(图1)。目前正处在地震普查和钻井初探阶段。 相似文献
9.
费宝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5,(1):116-116
二连盆地自1979年地质部水文工程兵部队在巴音都兰凹陷钻到70余米厚的油砂以来,石油部已有数十口探井见到油气显示,其中20口探井获得工业油流,还在凝灰岩古潜山中,打出了日产原油105.6立方米的高产井。这些可喜成果,标志着我国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二连盆地阿尔凹陷腾格尔组腾一下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开展了扫描电镜、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腾一下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为3种类型,不同孔隙结构具有不同的可动流体赋存特征。②Ⅰ类大孔喉结构,孔喉组合主要为粒间孔-孔隙缩小型喉道和粒间孔-缩颈型喉道,喉道半径大,孔喉半径比小,核磁共振T2谱主要为左低右高双峰型,可动流体饱和度高;Ⅱ类孔隙结构,主要为粒间孔-片状喉道组合与溶蚀孔-片状喉道组合,T2谱主要为左高右低双峰型,可动流体饱和度中等;Ⅲ类孔隙结构,主要为粒间孔-片状喉道组合、溶蚀孔-片状喉道组合和晶间孔-管束状喉道组合,喉道半径小,T2谱为左单峰型,可动流体饱和度低。③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黏土矿物含量对可动流体赋存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喉道特征是影响可动流体赋存的最主要因素,喉道半径越大,大喉道越多,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该研究成果对阿尔凹陷腾一下段储层的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特低渗透油藏油井产能低、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对22种驱油剂进行了筛选,优化了适用于延长油区特低渗透油藏的高效驱油剂,其由11号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15号生物表面活性剂按照体积比为1∶1复配而成.对该新型驱油剂进行了界面张力实验、抗盐与抗钙性能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脱油效率高、界面张力低、抗盐与抗钙性能强、溶解性好、驱油效率高和成本低的优点,可以改变储层岩石润湿性,降低注入压力,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改善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在延长油区杏子川油田王214试验区开展了矿场试验,至2012年8月油井见效率为90%,可以提高原油产量40%,区块累积增产油量为13 555t,水驱曲线预测提高采收率6.08%,阶段投入产出比为1∶5.06. 相似文献
13.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和沉积速率是影响有机质保存的重要因素。以中国北部的二连盆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氧化—还原程度和沉积速率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发现二者均明显影响着有机质的保存:还原性越强越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沉积速率越大越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综合分析发现有机质的保存并非受单一因素控制,氧化—还原程度偏氧化的凹陷中如果沉积速率较高,有机质快速埋藏可以缩短有机质的降解时间,从而使有机质也能得到较好的保存;沉积速率低的凹陷中如果氧化—还原程度偏还原,有机质也能得到较好的保存。有机质保存受氧化—还原程度和沉积速率的综合影响,它们在有机质的保存中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单一通过氧化—还原程度或沉积速率分析有机质的保存程度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6)
沉积速率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海相沉积中,一般认为是正相关关系或负相关关系。利用二连盆地61口探井的取心资料,研究了湖相沉积中沉积速率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关系。沉积速率低于5cm/ka时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影响着沉积速率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关系,氧化环境中沉积速率与有机质丰度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沉积速率的增高有机质丰度明显增大;还原环境中沉积速率与有机质丰度相关性差,沉积速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影响较小,随着沉积速率的增高有机质丰度没有明显变化趋势。沉积速率高于5cm/ka时古生产力影响着沉积速率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关系,古生产力低的湖盆中沉积速率与有机质丰度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着沉积速率的增高有机质丰度明显减小;古生产力大的湖盆中沉积速率与有机质丰度相关性差,沉积速率的变化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影响较小,随着沉积速率的增高有机质丰度没有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低阶煤生物采气可行性——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生物采气技术在美国粉河盆地试验成功,使枯竭的低阶煤层气田重新高产,证实生物采气是高效开发低阶煤层气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有效地开发中国低阶煤层气,在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的煤层开展了检测菌群类型、了解生气途径和生物产气潜力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吉尔嘎朗图凹陷的煤样和煤层水中均含有大量的产甲烷菌,乙酸裂解和CO2还原共同参与煤层甲烷的生成,在原位条件下所有煤样均具有产甲烷潜力,Ⅳ煤组在5个月内煤样产生甲烷为11±1.4 μmol/g(相当于0.25~0.28 m3/t),在添加外源菌种的实验中,Ⅲ煤组样品产气量为18.40 μmol/g(相当于0.41 m3/t)。研究认为,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具备生物采气的条件,尤其是含气量低的Ⅲ煤组,Ⅳ煤组可在采用常规方法采气枯竭后,再利用生物采气技术作为重新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二连盆地被优选出6个与吉尔嘎朗图煤层气地质条件相似的有利凹陷,资源量为4 180×1012m3。 相似文献
16.
富油凹陷二次勘探是实现老区持续增储的关键,但面临越来越多的深层、低渗透、特殊岩性等复杂油气藏,需要措施改造才能获得工业油气流。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为例,针对低渗透薄稠油层改造易伤害、流动差、缝高控制难的技术难题,形成了“规模适度、中等砂比、全程防膨、高效降黏”的精细改造模式;针对超深超高温超高应力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难以实现深度酸压改造的技术难题,研制了耐200 ℃高温耐剪切性能的超高温聚合物压裂液,优选出缓速效果突出、具有固液转向功能的清洁酸液体系,形成了“前置探缝、固液转向、多级注入、闭合酸化”的体积酸压改造模式;针对高含黏土砂砾岩低渗透储层改造易伤害、易敏感、易砂堵的技术难题,研制了岩心损害率由以往的38.6% 降低到13.4% 的滑溜水及低浓度压裂液体系,并配套形成“复合压裂、前置投球、多层分压”的低伤害复合体积改造模式。在蠡县斜坡、牛东潜山、阿尔凹陷综合应用106 井次,整体改造效果较以往提高1.5 倍以上,有效支撑了富油凹陷二次勘探新领域的增储上产。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1)
通过对二连盆地8个富油凹陷45块下白垩系储层样品进行全面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研究了小型断陷湖盆不同构造带储层油气的充注特征。岩相学及显微测温分析表明其主要发育一期次的流体包裹体,但在近洼缓坡部位的阿尔善组储层(K1ba)中发育2期流体包裹体,综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认为深洼带源岩先成熟排烃、近洼缓坡部位源岩的后期成熟排烃造成了2期次的油气充注;利用PVTsim模拟及盐度—温度法分别恢复了流体包裹体形成时的储层压力,发现陡坡深洼带油藏在油气充注时普遍存在高压,而缓坡带油藏基本为常压充注,现今陡坡深洼带泥岩测井声波时差数据的异常也间接证明了古高压的存在;关于油气充注强度,则通过统计含油气包裹体丰度(GOI指数)与油层含油饱和度的关系,揭示了临近生烃洼槽的陡坡深洼带和近洼缓坡带储层油气充注伴随成岩作用而发生,为边埋藏边充注,GOI与充注强度大小成正比;而远洼缓坡带储层油气充注为成岩期后发生,不能用GOI丰度来表征储层油气充注强度。 相似文献
18.
应用二连盆地重质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其他盆地重质油典型实例,系统阐述了重质油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重质油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重质油和次生重质油,前者来自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未熟—低熟油,后者则是石油(常规油或普通重质油)进入储层聚集成藏后,由于保存条件差异,受各种稠变作用形成的高密度、高黏度重质油。重质油形成所经历的稠变作用主要包括生物降解、水洗、氧化、裂解致稠和运移-聚集分异等作用。在石油运移、聚集和保存阶段,上述多种稠变因素总是交织、叠加在一起,只有在某些特定地质环境下,单个稠变因素才表现得相对突出。多数盆地或地区重质油的形成以生物降解占主导作用,其次为氧化、水洗、裂解致稠以及运移-聚集分异等作用。基于二连盆地及其他盆地重质油黏度数据分析,归纳出重质油的稠变序列为,低成熟重质油(黏度100~500 mPa·s)、未成熟重质油(黏度500~1 000 mPa·s)、轻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800~2 000 mPa·s)、中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2 000~20 000 mPa·s)、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20 000~100 000 mPa·s)、超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大于100 000 mPa·s)。其中,轻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普通重质油;中度生物降解重质油达到普通重质油—特重质油;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特重质油;超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超重质油。 相似文献
19.
石油勘探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一个反复过程,二次勘探是一个成熟油区必然经历的。海上油区和陆上油区勘探特点不同导致它们二次勘探中的理念存在较大差异,海上二次勘探主要以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为目标、以地质认识创新为主导进行精细勘探。渤海辽东湾北部地区在经历近20年的勘探低潮后,在没有增加任何新资料的情况下,基于勘探思路的创新,通过以圈闭模式和储层发育模式为核心的地质认识创新以及3项技术组合创新,在二次勘探中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效,为海上类似地区的二次勘探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箕状断陷湖盆湖底扇特征及油气勘探——以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腾格尔组二段为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为例,通过对腾格尔组二段湖底扇砂岩体的岩石学、结构、构造等特征的分析,认为赛汉塔拉凹陷湖底扇比较发育,具有典型浊流沉积所形成的鲍马序列以及非典型浊积岩"AAA"、"ABABAB"序等沉积特征,在沉积结构上具有典型浊流沉积的粒度分布特征,并具有丰富的浊流沉积构造现象。湖底扇主要发育在凹陷缓坡带扇三角洲前缘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裂坡折带下部,以及陡坡带控盆边界断裂下降盘的近岸水下扇沉积前端的洼槽区。湖底扇的形成与同沉积断裂的长期活动密切相关,规模大小受断裂活动、古地貌坡度、物源供应等因素控制。湖底扇砂岩体具有毗邻烃源岩,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运移和聚集条件好等优越条件,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图9参1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