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在研究球形齿轮传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环形渐开面球形齿轮机构,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球形齿轮传动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传动理论和计算机模型的构造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面齿轮传动的啮合刚度是面齿轮传动动态分析及优化设计的重要参数,在圆柱齿轮传动啮合刚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面齿轮传动的啮合刚度理论计算方法,将面齿轮传动中的圆柱齿轮和面齿轮简化成变截面弹性悬臂梁,推导了面齿轮传动的刚度计算公式,并建立面齿轮传动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对两种计算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得到较准确的面齿轮啮合刚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球形齿轮传动理论与运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球形齿轮传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环形渐开面球形齿轮机构,克服了以往球形齿轮传动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传动原理和结构与安装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对单对球形齿轮进行了运动分析。  相似文献   

4.
胶合是传递动力齿轮的主要失效形式,往往是最终失效形式。它属于轮齿工作面失效形式的一种,有可能引起齿轮的传动速度下降,摩擦力剧增,严重时还会冒烟,甚至在啮合处打出火花。产生胶合的原因是齿面间油膜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高速重载齿轮传动散热不好,润滑油油温急剧上升,黏度降低,齿面间的油膜难以形成;低速重载齿轮传动,则由于工作齿面间压力很大,润滑油膜被挤破,从而使啮合齿轮两齿面直接接触,破坏了油膜。  相似文献   

5.
面齿轮传动的加载啮合性能直接反映了传动质量的优劣。基于加载接触分析有限元原理,得出了面齿轮加载接触分析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选取一对五齿面齿轮传动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五种载荷工况下的面齿轮齿面接触迹、载荷分配和传动误差曲线,得到了面齿轮传动齿面接触迹、齿面接触力、重合度、传动误差曲线的变化规律,为高性能面齿轮传动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一种设计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基于LS-DYNA的正交面齿轮动态接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圆柱齿轮和面齿轮传动为研究对象,采用齿轮啮合原理,分别形成了两者的齿面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CATIA形成了齿轮齿面,并对齿轮轮齿进行了几何实体造型,而后利用ANSYS/LS-DYNA对面齿轮进行动力学接触仿真分析,计算了齿轮副在动态啮合过程中齿面接触应力的变化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点啮合齿面主动设计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齿面形状对齿轮传动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行齿轮设计技术只能在有限的几种模式中被动地选择齿面形式 ,这限制了齿轮传动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本文论述了一种齿面主动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提供了详细的计算公式 ,并通过设计、计算 ,证明了该理论方法的有效性。齿面主动设计是对现行齿轮设计技术的重大革新和完善 ,它能按照要求的齿轮传动性能来设计齿面 ,这对于高速和重载齿轮以及有特殊要求的齿轮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渐开线环形齿球齿轮的形成原理出发,导出环形渐开面参数方程式;然后利用微分几何原理推导了齿球齿轮传动的齿面主曲率与主方向,得出面齿轮传动中诱导法曲率的两个主值;分析了传动中的主要参数对曲率的影响,所获得的结论对面齿轮传动的接触强度计算与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齿廓方向修形的斜齿面齿轮啮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研究了修形面齿轮副传动的啮合特性.提出了一种沿齿廓方向抛物线修形的面齿轮齿面结构,对传统斜齿面齿轮和修形的斜齿面齿轮副的啮合进行了比较.计算机仿真表明,修形的斜齿面齿轮传动啮合性能明显改善,接触路径沿两齿面齿长方向分布,有效避免了边缘接触;啮合区域对安装误差较为敏感,特别是轴夹角误差的大小,对啮合印痕在齿面上分布的影响尤其明显,容易导致接触区域向面齿轮的大端和小端偏移.  相似文献   

10.
《机械传动》2016,(12):52-56
面齿轮传动作为一种特殊的锥齿轮传动,在分流-汇流传动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对正交直齿面齿轮传动过程的建模仿真,利用正交实验法,并通过回归的手段建立了可用于面齿轮和小齿轮的接触应力和弯曲应力计算的强度模型。  相似文献   

11.
1.平面齿轮传动的特点平面齿轮传动是一种圆柱齿轮与圆锥齿轮相啮合的齿轮传动(见图1),可用于两轮轴线正交与非正交的场合。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由于小齿轮的渐开线齿面具有等距性,面齿轮传动在有安装误差时不会产生传递误差,其他类型的齿轮传动则会。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连续的齿轮副传动误差,提高齿轮传动的动态性能,提出了一种具有可控性二阶传动误差函数的面齿轮设计新方法,描述了齿轮传动反映输出和输入角度关系的二阶传动误差函数的数学模型,给出了面齿轮数控加工过程中具有二阶传动误差函数的齿面方程。为了降低印痕对安装误差的敏感性,建立了盘形砂轮对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向修形的模型,发展了圆柱齿轮齿向修形的鼓形齿面,对具有二阶传动误差函数的面齿轮和齿向鼓形的圆柱齿轮的啮合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和啮合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齿轮副输出的传动误差与预设的二阶传动误差函数相一致,实现了齿轮副的传动误差由被动输出向主动控制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面齿轮传动扭转振动抑制方法,依据齿轮腹板附加弹性阻尼结构的思路,提出了一种附加弹性块面齿轮,运用材料力学方法推导了弹性块扭转刚度和相关结构参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附加弹性块面齿轮传动的扭转振动模型,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弹性块扭转刚度、阻尼比系数、平均啮合刚度以及负载对面齿轮传动动载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合理设计弹性块的结构参数可有效降低面齿轮传动的动载。  相似文献   

14.
基于齿轮几何学原理,利用刀具的齿廓方程,推导了与之共轭的正交面齿轮的齿面和齿根方程,编写Matlab程序生成了正交面齿轮齿面和齿根点云,在Imagewear和UG中生成了面齿轮传动的实体和装配模型。对正交面齿轮传动真实载荷谱15种工况的载荷历程进行雨流计数,得到载荷循环数、均值与幅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在FE-SAFE中采用Brown-Miller算法对正交面齿轮传动进行了疲劳寿命分析,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和载荷对面齿轮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面齿轮在啮合齿顶处寿命最低;面齿轮寿命随表面粗糙度和载荷的增加而减小,疲劳寿命对载荷较敏感。  相似文献   

15.
面齿轮传动具有传动比大,结构紧凑等优点。分析了国外在面齿轮啮合理论和面齿轮加工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面齿轮副应用于直升机主减速器分扭传动结构的优势,介绍了面齿轮分扭传动应用于美国阿帕奇直升机的进展,同时探讨了面齿轮在直升机共轴传动、分扭传动等的应用前景,并分析了我国在面齿轮传动方面面临的技术挑战。  相似文献   

16.
针对准确测量正交面齿轮的传动误差,减小测量过程中面齿轮安装误差对测量结果影响的问题,对既有偏置距又有加工误差的正交面齿轮进行了数学建模,并采用了TCA分析方法,研究了偏置距对带有加工误差的正交面齿轮传动误差及接触轨迹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大偏置距范围。对不同偏置距下的面齿轮传动误差进行了测量实验,得到了一系列传动误差实测曲线及面齿轮一齿切向综合偏差。研究结果表明:面齿轮沿轴向上偏对传动误差影响不大;面齿轮沿轴向下偏时,面齿轮一齿切向综合偏差增大8.086μm;齿轮相对于小齿轮左右偏时,对传动误差无明显影响,面齿轮一齿切向综合偏差偏移量在1μm之内;这一结果对面齿轮传动误差测量中如何减小安装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齿轮单面啮合测量原理,研制出面齿轮传动误差测量仪。仪器采用立卧相结合的结构,主要由基座、精密密珠轴系、光栅测量系统、测控单元构成,解决了正交及偏置齿轮副的装夹、定位及调整问题;采用时钟脉冲细分计数方法采集传动误差数据,提高了测量精度;开发了面齿轮传动误差测控软件,实现了齿轮副传动误差及面齿轮切向综合偏差、齿距偏差、偏心等测量,并具有齿轮误差分析功能,能满足5级精度的面齿轮质量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刮削加工的硬齿面双圆弧齿轮和磨削加工的硬齿面渐开线齿轮(两齿轮的材质和基本参数都相同)承载能力对比试验进行了全面叙述,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刮削硬持质齿面双圆弧齿轮在承载能力、传动性能和动态特性等方面能够满足对硬齿面齿轮传动的设计要不。经过跑合和一段时间的承载磨合运行,齿面接触会越来越好,其传动性能优地渐开线齿轮传动。  相似文献   

19.
面齿轮传动是一种圆柱齿轮与圆锥齿轮啮合的传动形式。目前对面齿轮的建模主要为加工仿真法、点云法和齿廓边界拟合法。根据啮合原理,推导出正交直齿面齿轮齿面及过渡曲面方程。根据面齿轮齿形特点,提出了截面放样的正交直齿面齿轮建模方法。并根据面齿轮齿面及过渡曲面方程,求出两种放样路径下截面齿廓方程。并基于CATIA二次开发,编制了正交直齿面齿轮参数化建模的软件。并利用此软件,建立了相同参数下采用不同截面放样法的面齿轮模型,并比较了两种截面放样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20.
面齿轮传动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志  石照耀 《工具技术》2009,43(10):10-14
介绍了面齿轮传动的概念及其应用。通过与同样是传递相交轴运动的锥齿轮传动的对比,分析了面齿轮传动的优缺点。简述了面齿轮传动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今后面齿轮在理论、制造、测量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