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音通信中的自适应噪声对消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玮  孙象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1):39-41
现实中的语音通信可能发生在嘈杂的背景噪声中,采用噪声对消技术可以改善噪声环境中的语音通信效果。基于自适应滤波原理,实现了一种适用于语音通信的自适应噪声对消系统。仿真结合语音信号的特点,比较了不同步长因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优化设计的系统参数。软件编程采用DSP专门的自适应滤波指令,满足了系统对软件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适应噪声对消思想,提出一种基于传声器阵的自适应语音增强结构,该结构经过两级自适应滤波,分离出增强语音信号。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该系统能有效去除背景噪声。  相似文献   

3.
《现代电子技术》2019,(8):16-20
在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中,传统的广义旁瓣抵消器在处理存在显著脉冲噪声的语音信号时效果较差。为提高在脉冲噪声干扰下的语音信号增强效果,提出一种麦克风阵列的协同自适应滤波语音增强方法。该方法采用协同自适应滤波取代线性自适应滤波,基于NLMS算法导出了滤波器权值和协同因子的自适应更新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地消除掉语音信号的脉冲噪声和高斯噪声,克服线性自适应滤波对非线性脉冲噪声的不敏感性,比广义旁瓣抵消器效果优越很多。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的自适应语音增强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自适应噪声对消(ANC)语音增强系统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参考信号的质量,任何原始语音信号泄漏到参考信号中,都会导致原始语音信号失真和噪声抵消性能恶化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对泄漏不敏感的附加随机噪声(ARN)自适应噪声对消语音增强系统。它通过在参考信号中加入一个低功率的宽带随机训练信号,然后用该训练信号作参考信号对噪声传输函数(NTF)进行自适应建模,并在使用自适应预测滤波器(APF)消除NTF自适应建模的语音信号干扰的同时,用补偿滤波器(CPF)来修正由APF引起的参考信号失真。计算机仿真表明,这种ARNANC语音增强系统在泄漏情况下能将原始语音信号从带噪语音信号中有效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5.
自适应噪声消除器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用数字化手段解决高噪声环境中话音通信的难题,为抗噪声技术的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郑刚  郝军 《电声技术》2004,(11):60-62
传统的自适应滤波去噪的系统中需要一个参考信号,实际中一般事先并不知道噪声的特性,而且噪声也是时变的。因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盲噪声抑制方法,可降噪并跟踪噪声特性的变化,随时调节滤波器的系数,比传统的自适应噪声控制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孙静  陶智  顾济华  赵鹤鸣 《通信技术》2007,40(12):394-396
文中针对带噪的耳语音提出了一种LMS自适应滤波的耳语音增强算法。首先采用谱减法得到一个增强耳语音信号,取得较好的谱包络后对增强信号进行LMS自适应滤波,消除由谱减法产生的音乐噪声。结果表明,采集到的耳语音信号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即使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信噪比也能提高20dB左右。  相似文献   

8.
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的语音增强算法的DSP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晓琳  吴平  张素莉  丁铁夫   《电子器件》2005,28(3):637-640
针对某大型车辆专用车内通话系统设计中的语音增强问题,对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的语音增强算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介绍了该算法的基本原理,及以TMS320VC5402为核心的语音增强模块的硬件设计,详细讨论了该算法的软件实现过程,并给出了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该算法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小波变换的自适应多分辨率语音增强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自适应多分辨率语音增强算法,它在尺度上和尺度间同时对受噪声污染的语音信号作自适应滤波处理,从而使得听觉影响最严重的频段上的噪声被有效地滤除掉,滤波后的语音信噪比和主观听觉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基于UMC 40 nm CMOS工艺,进行了自适应带宽锁相环的设计。根据自适应带宽锁相环原理和结构特点,对自适应带宽锁相环常用架构进行分析,并详细阐述自适应带宽锁相环系统模型。针对锁相环各模块引入噪声对输出信号噪声的贡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系统和噪声进行Matlab建模分析,最后通过测试验证了Matlab建模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字电视的无源雷达信号建模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单介绍了研究基于数字电视广播信号无源双(多)基地雷达系统的现实意义。在综合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结构及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信号的数学分析模型,详细讨论了数字电视信号作为机会照射源的特点,并与模拟电视信号作了比较,给出仿真与计算结果,说明以数字电视广播信号为外辐射源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电视会议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述 电视会议系统是继电话会议系统之后新发展的、更先进的远程会议系统。它是在1964年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率先推出,而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由点对点之间的黑白的、静止或活动图像的模拟传输发展到多点之间彩色活动图像的数字传输。1990年原CCITT(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即现在的ITU-T,国际电信联盟)通过了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的H.261建议,以及后来的H.320系列标准,对电视会议的各种技术标准做了完整的规定,为各种产品的国际互通提供了保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括介绍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情况,各项EDTV-Ⅰ技术的要点以及EDTV-Ⅰ接收机及其大规模集成电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索性实践,介绍了一种利用电视媒资系统,建设广播媒资的创新思路和设计方法.此方式只需投入较少成本,改造广播音频网的收录系统,升级电视媒资的部分服务,便可实现广播网与电视网间异构系统的互联,完成了广播资料的归档和再利用,促进了广播电视内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并且对于已建成电视媒体系统,又有广播资料归档要求的电台电视台有较高的借鉴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在某些报告中指出,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应与现有NTSC系统相兼容。图像宽高比从现有的4:3改变成16:9,意味着摄像机和全部制作装置必须加以改变。如果接受了这种新的宽高比,就需要利用新技术来开发宽的、亮的、清晰的屏幕。当观看角度增大时,当前投影系统的亮度和聚焦就都改变了,正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日本开发的一种高清晰度电视系统采用1125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播电视领域正处在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化过程中,在经历了数年的努力后,我国的数字地面电视广播传输系统国家标准已经成熟并公布。在此介绍了地面数字广播的标准,并对其系统组成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为便于科研人员在电视图像处理系统设计过程中对图像处理的新算法进行评估和测试,降低评估测试板硬件电路的设计复杂性,在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实现了基于PCI总线的电视图像实时仿真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首先通过PCI插卡实现对电视图像进行采集、预处理和视频A/D转换,然后选用具有高速特性的PCI总线将数字化后的数字图像信息写入计算机系统内存,最后在计算机终端上,使用高级语言编程,完成图像处理和控制接口软件开发,实现计算机软件对PCI硬件设备的访问,数字图像的实时处理、分割、匹配等算法仿真。  相似文献   

18.
就广电系统外电视网络整合问题提出了把整合作为企业战略问题来思考和运作的观点,主张以多种形式实施整合,取消系统外网络单位前端,介绍了争取政府支持、以优质服务促进整合、互惠互利等应对措施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爱香 《中国有线电视》2007,(13):1284-1286
简要介绍了一种基于有线电视网的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主要功能以及与相关系统的接口,如CA系统、银行系统、信息广播系统以及第三方用户管理系统等。认为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推广。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必将成为有线电视运营平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The ATSC digital television standard describes a system designed to transmit high-quality video and audio, and ancillary data within a single 6-MHz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 channel.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the system and serves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apers that follow in this special issue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