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江西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2号锰铁高炉长寿技术进行了总结,并从精料、原燃料管理、高炉操作和调节、冷却制度的选择、新技术的引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延长锰铁高炉寿命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2.
对影响高炉寿命的原因进行剖析,采取综合调水技术、优化炉内外操作等措施后,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延长了高炉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新钢7号高炉生产实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凌旭平 《江西冶金》1997,17(1):9-11
通过对新钢公司7号高炉1996年上半年生产实践的分析,总结出调整炉料结构,改进炉前工艺,规范操作制度是7号高炉顺行的主要措施,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新钢7号高炉是新钢首座薄壁炉型高炉,因其冷却结构的差异及操作人员操作经验不足,一直未能很好解决顺行问题.特别是随着原燃料质量逐步变差,原料中有害元素增多,高炉寿命受到较大影响.为延长高炉寿命,7号高炉从操作、冷水分配等方面入手,最终达到高炉长寿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陈建华  张武刚 《炼铁》2011,30(2):51-53
对新钢7号高炉风口烧损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采取调整风口布局、优化布料以及维护好炉型等措施,风口烧损大大减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新钢7号高炉2004年大修改造采用全冷却壁薄炉衬结构,投产后风口破损较多.2005-2009年年平均烧损风口达150个.分析7号高炉风口烧损主要原因为:原燃料质量波动大,冷却系统设计不合理,人炉碱金属、锌负荷高,上下部调剂不适应,炉况顺行差,炉缸堆积等.通过改善原料入炉条件、调整风口布局、优化布料、做好炉型维护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新钢7号高炉第6次空料线喷涂造衬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此次喷涂平均喷涂厚度227 mm,休风44 h后顺利开炉,第二天炉况转顺,风口全开,达到了安全停炉、按时喷涂、快速开炉、改善指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钢公司自采取经济炼铁以来,矿石品位大幅度下降,原料中的有害元素增加,从而导致料柱透气性变差,中心气流出不来,有害元素在炉墙富集,形成上部严重结厚。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效果,最终考虑炸瘤处理。阐述了高炉结瘤原因以及炸瘤的整个过程,对其它高炉结瘤及炸瘤操作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炼铁》2018,(5)
马钢2号高炉第一代炉役寿命达到13年7个月,单位炉容产铁量11234t/m~3。2号高炉生产操作中兼顾了长寿与效率,其主要经验是以稳定炉况为中心,量化操作参数,确立放开中心稳定边沿气流的操作制度,维护合理的操作炉型等。停炉大修时的炉底炉缸破损调查表明,炉缸中最易受到侵蚀的铁口部位剩余炭砖厚度为530~540mm,尚处于可安全生产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新钢7号高炉更新性大修改造后,经过烘炉试压补漏并采用全焦开炉、带风装料等技术,实现了开炉后快速达产,开炉第4天日产达到2850t,第14天日产达到3200t。  相似文献   

11.
对武钢5号高炉长寿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设计上的优化,重视高炉长寿工作,调剂风口,调整装料制度,5号高炉炉况顺行,保持了良好的操作炉型,冷却壁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李宝增  石庆为  李春江 《炼铁》2003,22(5):40-41
1 概况 天铁2号高炉第二代有效容积550m~3,采用双钟炉顶,于1994年6月建成投产,至今已连续生产近9年(无中修),炉皮连续生产达19年(第一代炉龄11年),单位炉容产铁达6500t/m~3。由于冷却设备破损严重,炉皮经常发红、开裂,高炉第2、3段水温差偏  相似文献   

13.
邯钢1号高炉(3200m~3)安全、高效、稳定运行已超过了9年,其长寿经验是:①合理运用操作制度保持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维持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保证炉缸活跃,减少对炉缸侧壁的侵蚀;②加强原燃料质量管控及严控有害元素的入炉和富集,调整入炉料制结构,最大限度地控制入炉碱金属负荷;③严密监视炉体的侵蚀情况,利用检修机会对温度异常的位置进行压浆修补,确保高炉长寿。  相似文献   

14.
2016年,通过改进布料矩阵、改善热制度、坚持大矿批操作和提高工长操作水平,新钢8号高炉炉况得到了稳定顺行,煤气利用得到改善,高炉生产始终保持平稳状态,降低了燃料消耗,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5.
熊佐恒  王宁 《江西冶金》2012,32(3):33-35
对新钢9号高炉铁口深度合格率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采取严格控制炮泥质量、规范操作、加强管理等措施,浅铁口现象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对新钢10号高炉自2014年取消中心加焦技术以来,首次进行6 m干湿焦转换生产技术进步进行总结。通过采取开中心、兼顾边缘的煤气流分布控制,实行活跃炉缸,进行上、下部调剂,提高原燃料筛分效率,加强炉前操作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高炉炉况实现了稳顺过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7.
傅曙光 《江西冶金》2012,(6):15-16,48
新钢9号高炉(2 500 m3)在原燃料条件变差的情况下,通过优化高炉操作,调整煤气流分布,控制合适理论燃烧温度和调节炉渣成分等措施,实现生铁中硅的质量分数稳定在0.40%左右,利用系数、消耗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型高炉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凌旭平 《炼铁》1997,16(1):49-50
1 前言 新钢7号高炉(600 m~3)自1993年10月开炉以来,由于冷却设施质量不过关,原燃料条件差,长期进行发展边缘的高炉操作,炉墙温度很高,炉壳局部发红,经常开裂。1995年9月发现炉缸冷却壁水温差超标,其中炉缸第二段9、10号已达9~11℃,第二段4号也在7~8℃范围内,严重威胁着高炉的正常生产。为了保证一代高炉的正常生产,防止炉  相似文献   

20.
钟崇武  黄峥嵘 《炼铁》1996,15(2):50-51
新钢7号高炉1993年10月开炉以来,由于喷煤工程滞后,一直全焦冶炼,又由于原燃料条件较差,特别是焦炭与烧结矿的成分波动大,导致炉温波动大、炉况不顺。1994年1~3月份炉温合格率([Si]0.80%~1.20%)仅为34.47%,坐塌料29次/月,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