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氨法烟气脱硫原理及非平衡级传质模型为基础,利用Aspen Plus模拟系统对某合成氨厂氨法烟气脱硫工艺过程进行建模与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得出:现有工艺流程存在不足,即不能很好地满足脱硫要求,且提高脱硫率会增大生产操作费用。因此,在现有工艺流程基础上提出了"AN1+AN2"的补氨工艺优化方案,并对优化方案进行模拟计算与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最优的补氨位置为:AN1的补氨位置在SO2吸收段一级喷淋段和二级喷淋段的中间;AN2的补氨位置在氧化段底部,通过现有工艺的氧化空气管道利用氧化空气吹扫进入氧化段;同时,补氨方式可以采取自动变频控制系统来实现。优化后,烟气脱硫率为95%,出口净烟气中SO2质量浓度为411 mg/m3,NH3质量浓度为17.5 mg/m3,各工艺指标基本能够满足正常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2.
《化工设计通讯》2019,(11):104-105
氨法烟气脱硫工艺过程一般分为脱硫吸收、中间产品处理、副产品制造三部分,吸收塔是氨法脱硫的核心设备。以某化工厂锅炉烟气氨法脱硫项目吸收塔作为流场数值模拟对象,分析了吸收塔内的烟气流动形态。结果表明,吸收塔系统整体压降不超过2000Pa、浆液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厂氨法烟气脱硫的中试实验装置,选择适当的NH3—H2O—SO2体系气液平衡模型,对吸收塔的操作进行模拟计算,由进料状态参数和操作参数可计算出吸收平衡结果,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通过模拟计算可判断吸收率、氨损耗、塔底盐浓度等目标值是否符合要求,并可对吸收塔的性能进行评估,从而为实际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国内外氨法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包括氨/活性炭法、氨/电子束法和氨/脉冲电晕法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简述了各个方法的机理及特点,分析比较了各类方法在应用于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的优缺点和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氨法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在烟气处理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陈艳艳  向轶  夏金松  陈东荣  吕刚 《大氮肥》2023,(1):17-18+24
针对燃煤锅炉烟气氨法脱硫装置在运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氨法脱硫工程设计中的优化措施进行了举例说明,包含设备优化、工艺优化、管道优化三个方面,这些措施兼有节约成本的效果,降低了后续施工和运维难度,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和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陕西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600kt/a煤制甲醇项目配套锅炉系统包括一期3台75t/h煤粉锅炉、二期2台220t/h煤粉锅炉,锅炉烟气均采用江苏和亿昌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氨法(湿法)脱硫工艺(第一代氨法脱硫工艺),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蒸发结晶系统真空度不理想、氨逃逸和气溶胶现象严重、除雾器效率和脱硫浆液氧化...  相似文献   

7.
氨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副产品资源化程度高等优势,而存在的氨损耗和亚铵氧化等问题却长期制约其推广应用。针对这一问题开发的多功能脱硫塔,从设备和工艺两方面综合考虑,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以此为核心的脱硫系统在26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工程运行三年多表明,该系统脱硫效率达95%~99%,尾气中SO2含量在50~190 mg/m3;副产硫铵满足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阐述氨法烟气脱硫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建议在消化吸收引进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氨法烟气脱硫技术。  相似文献   

9.
罗海兵  李啸 《化工装备技术》2011,32(6):25-27,41
以某钢厂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为例,介绍了一种适于钢厂烧结机烟气处理的氨法脱硫工艺,并对该工艺中的几个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公司热电厂氨法脱硫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增加过滤器、增加反冲洗、更改取出口、控制pH值、氧化系统扩容、材质优化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改造后装置可连续运行6个月以上,提升了脱硫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较大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易争明  李群生 《化工进展》2007,26(10):1505-1507
介绍了脱硫新工艺除脱硫外还能进行脱碳。这个工艺包含SO2氧化、吸收、中和、结晶等工序及CO2的吸收、碳化过程,所有工序均在碳化窑中进行。此脱硫新工艺的原料来源非常的广泛,使用工业废料电石渣代替石灰石作为SO2和CO2的吸收剂。工艺的脱硫效率和脱碳效率均能达到99%,将脱硫和制砖结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
湿法烟气脱硫塔内传递与化学反应过程CFD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330 MW燃煤发电机组湿法烟气脱硫塔为研究对象,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塔内气-液两相流动、热质交换模型,以溶解平衡、质量守恒及电荷守恒描述浆液内13种溶质组分瞬时化学反应特性,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实现流动模型与传质模型、化学反应模型的耦合。基于上述模型预测了脱硫塔内气-液两相流动、液滴蒸发与SO2化学吸收过程,获得了SO2浓度与浆液pH的径向分布特性,详细分析了气-液流动对化学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液气比分布特性是影响SO2径向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可通过调控近壁区及主管道区的两相流动状态提高脱硫塔的吸收性能;随着气相侧SO2浓度提高或液滴粒径减小,浆液pH下降速率增大且各化学组分浓度达到稳定状态用时缩短。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昆明西科工贸有限公司两段氨法冶炼烟气脱硫的原理、工艺流程和设备情况,分析了非等温吸收对氨法脱硫操作的影响及生产过程中氨法脱硫存在的问题.西科公司通过对烟气脱硫系统的两段氨吸收过程进行热平衡计算与分析,阐明了循环吸收液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即进入吸收塔的烟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以及烟气中的SO2浓度较高,并提出增大吸收...  相似文献   

14.
15.
氨法烟气脱硫过程中气溶胶颗粒生成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荣廷  潘丹萍  盛溢  杨林军 《化工学报》2015,66(11):4366-4372
利用自行搭建的模拟氨法烟气脱硫实验平台,针对氨法脱硫中脱硫浆液液滴夹带蒸发和非均相反应两种气溶胶生成途径,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PM2.5/10采样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对两种途径下生成的气溶胶浓度、粒度分布以及形貌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验考察了氨法脱硫工艺参数对两种途径下生成的气溶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法脱硫中形成的气溶胶颗粒从数浓度角度而言,主要为亚微米级颗粒,从质量浓度分析,则以微米级及更大颗粒为主;脱硫浆液中挥发逸出的气态NH3和烟气中水汽、SO2间的非均相反应是氨法脱硫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其形成量主要取决于脱硫浆液pH、脱硫塔进口烟温等;其次来自于脱硫液滴的夹带蒸发作用,其形成量主要取决于脱硫浆液浓度、空塔气速等。  相似文献   

16.
烟气脱硫废水温度高、颗粒物重,烟气脱硫适用絮凝剂很少,本文改进了聚丙烯酰胺的常用浓度,大大提高了絮凝效果,降低了脱硫废水的吨处理费,为烟气脱硫装置提供了新的絮凝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大气污染主要以煤烟型为主,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硫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系统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至关重要。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的煤炭消耗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概述了二氧化硫的排放源及烟气脱硫技术应用现状,总结了湿法、半干法、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综述了国内外烟气脱硫技术发展概况;分别对传统烟气脱硫技术中的石灰石-石膏法、氨-硫酸铵法、循环流化床法以及新型烟气脱硫技术中的离子液循环吸收法、磷酸钠盐法、氧化铜法的原理、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了具体论述;通过对比以上几种脱硫技术的工艺特征及经济性,指出未来中国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烟气脱硫效率,在分析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的基础上,根据煤质分析,选取了系统的烟气设计参数和脱硫剂参数并对脱硫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与炉内喷钙法相结合可以达到90%的脱硫效率,SO2的排放浓度小于200 mg/m3,可以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要求。与湿法脱硫技术相比,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具有设备紧凑,投资少,占地小,特别适用于现有机组的改造工程,脱硫剂利用效率高,脱硫产物为干灰,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也存在着脱硫效率较湿法脱硫技术偏低,对锅炉负荷的变化适应性差,运行控制要求较高等不足。  相似文献   

19.
柠檬酸盐法烟气脱硫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柠檬酸盐法烟气脱硫是治理二氧化硫污染的方法之一。为了从理论上阐明柠檬酸盐溶液吸收和解吸二氧化硫的机理,为脱硫实验和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应用多元缓冲溶液理论和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相结合,通过对柠檬酸盐溶液吸收二氧化硫过程中形成的柠檬酸-柠檬酸钠-亚硫酸多元缓冲溶液体系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和计算了多元缓冲溶液的初始pH值、分布系数、缓冲指数和缓冲容量对缓冲溶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液中柠檬酸根各种形态的离子分布随着溶液酸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脱硫过程中起缓冲作用的主要离子是H2Ci-和HCi2-;吸收过程中,柠檬酸的形态变化为Ci3--HCi2--H2Ci--H3Ci,解吸过程则为H3Ci-H2Ci--HCi2--Ci3-;当pH=2.5~6.5时,二氧化硫主要以HSO-3形式存在,HSO-3在pH=3.5~5.5时最高可达99%;当pH=4.5~5.5时柠檬酸盐溶液的缓冲能力最强;综合考虑吸收与解吸过程,吸收液较合理的pH值应在4.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