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关于中国近现代园林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城市的租界园林,对于非商埠城市民族资本家自建园林的关注度不足,但这恰恰是无锡近代园林最大的历史价值。无锡作为近代新兴的民族工商业重镇,其近代园林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造园风格、民主自由的园林文化,以及区域统筹的风景区建设思想。无锡近代园林在中国近代园林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轨迹,成为中国近代自建公园的先驱和近代风景旅游休闲度假的发端。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历史地位做出初步探讨,力求引起学术界对无锡近代园林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0,27(2):20-25
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工业建筑》2013,(12):57-61
江苏无锡因工商业的繁荣,在近代建造了大量的工商建筑。结合建筑实例,在简述无锡近代工商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基于商品经济主导下建筑物建造的观念,从3个层面探讨与分析无锡近代工商建筑的不同类型的成因及特点,揭示了在近代无锡工商业发展中建筑物的建造与商品经济意识与法则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无锡近代园林是中国近代园林的里程碑。全面评估现存的无锡近代园林的价值,对于全面认知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指导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实地调研,结合国家相关标准、法规以及指标选择原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汇总游客的评价意见,并征询专家意见,建立了无锡近代园林的评价指标体系,对3种类型的无锡近代园林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锡太湖近代园林的综合价值最为突出、无锡惠山近代园林次之、无锡城邑近代园林相对前两者略低。另外,对每一类里的园林也进行了评价和排序。此研究对于无锡近代园林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受到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影响,无锡近代园林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园林和建筑风格,体现"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特点。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对现存实例的调研,从园林与山水环境的关系、空间布局、理景手法,以及造园风格等方面,分别对无锡近代太湖别苑、惠山祠园、城邑宅园这3类典型园林的艺术特征做出梳理。在此基础上,从美学、意境、遗产价值等角度,对无锡近代园林的艺术价值做出总结,以期对中国近代园林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赵纪军  孟诗棋 《中国园林》2022,38(11):128-133
汉口在19世纪中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国租界相继设立,租界园林应运而生,在引入各宗主国园林营造风格的同时,为在留外人提供了亟须的生活与娱乐空间,也是彰显殖民政治霸权的窗口。但有限的土地资源、水患频仍的自然条件,使汉口租界园林规模与发展远不及上海、天津等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也相应形成了鲜明的“在地性”:各国租界园林以建筑附属园林为主,甚至催生了屋顶花园的园林类型,但也限制了宗主国园林营造风格的充分植入;“公园”这一在其他城市租界早已普及的园林形式,在有效控制水患、进而获得更多可资利用的建设用地之后,才在20世纪20年代经由日本人之手有所建置。此外,各国租界出于营商便利沿长江串联排布,并随之形成了近代汉口特有的外滩“绿带”风景线。汉口租界园林奠定了近代以租界为轴心的绿地系统雏形,促进了华界屋顶花园、营商经营性园林的建设,对汉口的近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尹赛  吴尧 《中国园林》2023,39(9):81-80
禹王台公园为民国时期“河南农林实验总场”的旧址所在,其演变在中国近代圃地园林中具有典型性。首先对禹王台公园的变迁进行研究,总结出其近代以来的3次空间类型转换:从纪念型园林转化为圃地园林;从清末民国的农事试验场,通过水系疏浚、堆山造林、建筑廊亭构筑、植物园与动物园营建完成了农林圃地向近代公园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近代公园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公园。其次,从内因(历史名胜的发展需求)和外因(政府农林事业的政策)2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禹王台公园近代转型的动因。最后,从当代风景园林的视角将近代农林试验场与近代公园进行比较,提出了农林试验场在发展过程中兼具了部分公园的职能,并且在近代园林发展史中起到了拓展近代园林的类型、间接保护和延续了部分传统园林资源、为城市公共园林和风景区绿化提供了支持,以及促进园林技术发展等重要作用。归纳总结出近代农林试验场是中国近现代园林发展的过渡环节,也是现代公园的重要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8.
无锡市植物专类园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无锡建设的几个著名的园林,小巧精致,各有特色,既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又从无锡近代私家园林汲取精华,选择在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段,依山就势,临水理水,空间曲折多变。这些园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一种或一类植物为种植特色,园以之命名,使小园林集观赏、科普、科研为一体,形成植物专类园。通过分析无锡现代园林——植物专类园的形成过程、造园特色、品种保存、发展前景等情况,提出无锡建设植物专类园及园林品牌打造的前景和方法,研究如何提升园林的品质和内涵,扩大无锡园林在全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3,39(1):139-144
无锡公花园是中国最早自主建设的11座近代公园之一,在中国近代园林史上具有标志性的示范意义。以往研究对于公园初创期的园林遗痕、园林文化的关注度不够,通过解读1949年前公开发行的《申报》《新无锡》《锡报》等报刊史料及游记,揭示了初创期“园景”风格之变的缘由,并依据1912年《无锡实测地图》、1949年《无锡城郊新图》及同时期公园旧影,梳理绘制出公园初创期2个阶段的平面猜想图。通过“体用”辨析梳理出“大众美育现象”“公园展会现象”“公共娱乐现象”3类文化现象萌发的主线,深入剖析了“花卉节事、雅集赏画”的传统沿袭、“公园搭台、展会唱戏”的兴起、“体育娱乐、公园宴饮”的勃兴等活动组织与筹划细节。通过公花园初创期的“园景”辨析,可揭示其遗留下来的园林遗产,从溯源角度解析对今日城市公园建设管理之启示。  相似文献   

10.
蔡晶 《建筑与文化》2009,(7):106-109
本文从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入手,介绍主要民族资本集团在锡的工商业活动,研究这些活动对无锡近代工业企业及其附属建筑的影响,总结并归纳这些产业建筑布局之成因、特点,以及其发展历程与无锡民族工商业兴起及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许家瑞 《中国园林》2024,40(6):124-130
民国时期,无锡开创私人建园向公众免费开放之先 河,是中国近代园林史上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而作为园主 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以园林搭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为 了研究园林转型背后的权力斗争,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 分析,链接了以往被忽视的零散非体系性史料。发现在权力、 经济与园林场域的交叠下,无锡的民族资产阶级对自我身份认 知发生变化,从而顺应时势而调整自身的位置。园林作为场 域,以争夺景观资本为中心,以交换经济与政治资本为目的, 使场域内的行动者形成了文人、社会教化者与商人3个方面取 向的惯习,从而促成了无锡民国园林中多样的布局与风格。  相似文献   

12.
范小凤  吴葱  朱蕾 《中国园林》2023,39(3):88-92
无锡惠山,文献记载始自东汉,历经2 000多年的 历史传承至今,是包含了寺庙、名泉、园林、祠堂等诸多古迹 的一处风景名胜区。通过实地勘测和文献资料考证,梳理惠山 名胜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时期名胜要素的发展脉络。康 熙、乾隆的历次巡幸所带来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名胜得 以持续经营的关键。从名胜的形成、保护和阐释3个方面,探 析惠山名胜的传承机制,进而总结名胜得以维系至今的原因, 为当代名胜的保护和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易  丁楠 《建筑知识》2014,(8):35-35
秋霞圃由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而产生,因被并入邑庙而兴盛,又因道教衰弱,社会动荡而衰败,最后作为传统文化展示的场所而获得新生,重归平静。本文通过对秋霞圃谱系的研究,说明孤零零的园林是无法长久地存在的。只有依托于文化和精神,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陪都,于1937年至1945年间,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营建了数量众多的别墅因、园林式办公场所和少数几座公共园林。这些园林因地制宜,冲破传统园林幽闭繁琐的榕局,着力于山水空间的创造,显示出境界的宏大高远。这个时期的遣园手法更趋简略,更加注重和依籁于借助自然景观来为其烘托气氛。其造园手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显示出山地园林的形态特征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住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农村居住状况则是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当前,城镇密集地区的农村居住模式正面临着城乡居住关系重构与统筹发展的新形势。笔者对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住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探索城镇密集地区城乡居住体系统筹规划的模式,并以无锡市惠山区为例,具体探讨惠山区新型农村居住模式的建构,以及通过对惠山区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结果的分析来探讨农村居住模式实施策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张乐天  刘?骏 《室内设计》2012,93(2):24-28
在大学校园中建立植物园早不是罕见之事,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早在几百年前便在校园内建立了科研用的植物园,我国的一些林业院校也在上世纪后期先后建立了用于教学的植物园。本文在现有校园植物园规划设计的成果基础上,通过分析校园植物园与公共植物园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提出了适合当代大学校园植物园规划与设计的原则,以期为未来国内校园植物园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空间营构的非空间之道——从设计方式解读传统文人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是当下解读传统文人园的一种普遍工具,然而这种解读方式与文人园的营造传统具有互离的关系.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文人园的画面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明清文人园以诗为统率的"画面式造园"的可能性及其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18.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 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 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 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 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规模、意匠等均在该时期达到岭 南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 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和清末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广州 开始出现洋务花园、公园、市政绿化,以及校园绿地等新型 园林形式。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城市景致与新建私园一道广 泛分布在城墙以外,成为清末广州城市空间拓展与风景体系 形成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清末广州城外造景的繁荣,从时间 上开启了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在空间上使岭南园林的地域 性特征得以形成和辨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界定了清末岭南 园林近代转型的物质及文化维度。梳理了清末广州具有代表 性的景园营造活动,在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同时,探讨城外造 景之于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