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浆聚冷很快形成骸晶,在凝结的岩浆中这些骸晶多半是在低粘度的熔融阶段由初始矿物质最终形成的。这些矿物质在岩浆结晶前分凝作用中形成的机理反映在聚冷晶出的骸晶的结构中,这种结构已用电子显微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观点—翡翠新的岩浆成因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缅甸翡翠矿区的野外调查、各品种翡翠及流体包裹体的显微镜下观察、100多个点的电子探针分析,评述了已有的关于翡翠成因的假说,总结了世界上翡翠矿床的地质特征,论述了翡翠原生结构和后生结构及其与成因的关系,描述了4包裹体的类型和特征,提出了翡翠成岩阶段的成因新认识-岩浆成因说,并分析了形成翡翠时的温度、压力条件。形成翡翠的岩浆为含水的、可能来源于地幔的硬玉质硅酸盐熔融体。结晶时的压力低限p〉1.5G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阳离子参数对花岗岩系作成因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de la Ronche 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多阳离子图划分了不同构造环境的花岗质岩石的成分。该图表明,花岗质岩石在一个造山旋回从始到终有系统的变化,最终导致形成碱性岩浆。根据矿物成分向量分析研究了形成岩浆可能的来源物质和机制。这些研究说明,一些花岗质岩系是由两个阶段的作用形成的。首先,单斜辉石、橄榄石和钙质斜长石从拉斑玄武质的基性源中分离结晶形成一种中性成分的岩浆。这种岩浆再间或受到长英质岩浆混染,继而原地分离形成花岗质岩系中的独立侵入体。  相似文献   

4.
奥拉(Oura)岩浆杂岩由层状镁铁质和超镁铁质深成岩石序列组成,其中的铬尖晶石为次要的堆积相,呈浸染状分布于富橄榄石的超镁铁质堆积岩中。随着岩浆结晶作用的进行,尖晶石中的Al_2O_3含量明显增加。Al_(尖晶石)/Al(岩浆)分配系数也随铬尖晶石的结晶而增加。根据从体系Fo—An—Di—Qz(含Mg Cr_2O_4尖晶石)获得的实验结果,分配系数的增加可以解释为,由于岩浆中橄榄石的分离,使斜长石组分富集。晚期分离的铬尖晶石Cr/(Cr+Al)比值推测为母岩浆化学条件的指示剂:在标准矿物Pl-Cpx—Opx图解上,随着岩浆中斜长石组分的增加,该比值降低。奥拉岩浆杂岩中出现高铝铬尖晶石,表明岩浆富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组分,贫斜方辉石组分。它明显与深海拉斑玄武岩浆类似,而不同于富斜方辉石组分的大岩墙和布什维尔德(Bushveld)岩浆。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者都确信:铜-镍矿床中的含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并且确信:它们是由基性-超基性岩浆带进地壳的.因此,探讨铜-镍矿床的成因,必须分析含矿基性-超基性岩浆的演化模式,并且对这类岩浆的成因、注入条件和结晶作用进行研究.下面所叙述的成因结构是根据笔者所编制的《含矿岩浆建造特征、分类及含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表》中所汇集的资料做出的,该表反映了含矿区的地质构造、成分、矿体建造  相似文献   

6.
岩浆岩的标型特征取决于原生岩浆的特征和这些岩浆在侵入时结晶作用及喷气分异作用进行过程的条件,也取决于结晶和冷却过程的条件.现在所积累的有关岩浆岩中金属及稀有金属分布的资料表明,在岩浆作用过程中主要是这些元素的结晶-化学分异作用.因此,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的基性物质处于分散状态.例如,在大陆壳的头一个一千米处,按地球化学联系的这些各种各样分散状的金属的相互关系为  相似文献   

7.
文中回顾了变质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在各个历史阶段研究情况和变质矿床成因学说的形成.分析了以前的分类法,论证了矿床分类的理论前提.提出成因分类,划分为前变质类、流变质类和正变质类矿床.  相似文献   

8.
自1995年以来,IGCP354项目“岩石圈中金属经济超富集作用”已经完成。该项目的目的是建立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以定义其形成、分布地质因素和岩石学-矿物学判别标准。该项研究使我们明确了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特征:受控于深部幔根构造(地幔柱、热点、线性交叉点处的地幔岩浆作用等)及来自幔源和壳源的金属和流体的混合作用;矿床形成于漫长的多期地质作用过程,在地球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9.
新法曾达和塞拉达岩基以及托里塔马侵入体在巴西东北博尔博雷马省的东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岗岩地块。NE—SW走向的新法曾达左旋平移剪切带(FNSZ)切割了3个花岗岩体之间的接触带,3个岩体的内部及靠近它们附近的岩石发生了变形。塞拉达Japeganga的南边是右旋东西向的东伯南布哥剪切带(EPESZ)。新法曾达的塞拉达Japeganga杂岩向上长英质单元组分逐渐增多,杂岩的内部构造反映了岩浆房中垂向上呈展状的原始岩层。局部强烈不协调的接触关系,围岩中普遍缺失与剪切有关的变形,以及在远离FNSZ和EPESZ处侵入体的内部岩浆组构不受剪切带控制,这些特征表明岩浆侵位先于剪切带的活动。但是,岩浆的结晶与剪切带的活动同时,这可以从在靠近剪切带处岩浆叶理发生旋转以及岩浆逐渐过渡到固态变形组构中看出来。在侵入体结晶期间或之后,剪切带控制了后续岩浆囊的上升和侵位,然后在FNSZ和EPESZ中形成了岩脉群。岩脉中的镁铁质岩脉占主导,表明在剪切带的活动期间,剪切带向下延伸到了上地幔。以前的观点认为,断层带控制着侵入体的上升和就位方式。但是,本文报道了一个用于解释花岗岩与走滑断层普遍共生的新观点。博尔博雷马省的几个陆内剪切带的成核作用是由于与先存岩浆房伴生的热异常的结果。不完全结晶的岩浆体造成了地壳流变的明显不均一性,这可能引发了应变局部化和剪切带的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引言与大洋玄武岩相比,大陆拉斑玄武岩(CT)以具有高的且变化的不相容元素含量及变化的同位素比值为特征.大陆和大洋玄武岩之间的地球化学差异已讨论许多年了,并提出了几种假说来解释CT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地幔柱成因的母岩浆、不均一的富集上地幔形成的母岩浆、地幔围岩反应、原生苦橄岩浆中榴辉岩的高压分离结晶及地壳混染作用.这些假说解释了CT成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与封闭的或周期性补充的岩浆房内的分步结晶作用相比,固、液相间过渡带内的岩浆房原地结晶作用可使岩浆沿着明显不同的化学途径演化。从原地结晶作用推测的化学演化与Kiglapait层状火山岩的资料是一致的,并可用以解释不同的构造环境的火山岩和深成岩的某些奇特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萤石矿床一般分为单一萤石矿床和共生、伴生萤石矿床两大类。通过岩矿鉴定手段,查明萤石矿床类型,对萤石的有害组分特别是石英的结晶状态、嵌布特征和对萤石选矿有影响的粘土矿物作详细了解,对与萤石共伴生的铁、稀土、钨、锡等多金属及铅锌矿等加强物质组分、赋存状态研究,进行综合勘查、综合回收试验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石墨石墨是碳元素的矿物变种之一。主要组分为石墨和其它矿物杂质的岩石称为石墨岩。已知有下列矿床类型:1)岩浆矿床;2)接触交代矿床;3)伟晶岩矿床;4)高温热液矿床;5)变质矿床。第一种类型的矿床,通常规模不大,与侵入岩、脉岩和喷发岩有关,多为鳞片状石墨,块状晶质石墨较少见。第二种类型是产于碳酸盐岩和火  相似文献   

14.
战宇  宁正祥  于欣 《现代食品科技》2000,16(1):38-39,45
对不同工段谷氨酸发酵液及多次结晶母液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正常形成α型结晶和结晶异常-出现β型结晶的谷氨酸发酵液、超滤液和四效浓缩液中的氨基酸摩尔组分无显著性差异.脯氨酸极易掺人到α型晶体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金伯利岩岩浆作用的一种深成阶段底辟-裂隙模式.在地幔中由于化学对流形成了垂向延伸的热底辟上涌.这种底辟提供了在高压条件下裂隙形成和扩展的必要条件,即产生高的差异张应力和足够量的熔体.裂隙扩展是从200-300公里深处底辟顶部的岩浆房开始的.但只有在软流圈底辟体上部没有高程度部分熔融的地区,即只有在地盾区,裂隙才能到达地表.裂隙宽度大约是1-5米,裂隙中岩浆粘度η~10-10~3泊时,岩浆流动速度约为10-30米/秒,这样的速度足以使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保持准稳态.岩浆的多次爆发特别是金伯利岩岩浆多次爆发可以由岩浆房围岩应力衰减过程来解释.本文也讨论了金伯利岩的侵入机理中挥发份的作用及受剪切的捕虏体的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热液 Sn、W 矿床是以与浅成高分异花岗岩侵入有关的脉岩和角砾岩为主岩.流体包体与同位素证据表明,矿液与接近岩浆温度的岩浆源岩相平衡.并可能含有大量原生岩浆流体成分。成矿作用在一变化的、通常是低温区间内发生.大多数矿床在400℃以下形成,某些可低至250℃。矿脉共生演化时.一般伴随着温度下降。文章还描述了热的、高盐度流体与冷的、盐度较低的天水发生沸腾和/或混合的现象。长英质主岩的围岩蚀变一般含有白云  相似文献   

17.
查罗石宝石     
西伯利亚地台南部与阿尔丹地盾连接区的构造-岩浆活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里形成了阿特巴斯达赫-木龙碱性侵入杂岩体;也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查罗石矿床。诱人观赏的淡紫色宝石——含查罗石岩石矿床的形成与出露约200km~2的木龙正长岩体有关,岩体内局部保留有元古代硅质碳酸盐岩石残层-捕虏体.侵入岩与围岩相互作用形成长霓化作用和由霓石、霓石-歪长石交代岩组成的晕圈.在岩体顶部围岩残层内,查罗石矿体在平面上呈链状沿北西走向破碎带展布。查罗  相似文献   

18.
主要是对威特沃特斯兰金矿床(南非共和国)和巴列伊成矿区(外贝加尔,俄罗斯),在区域构造位置、裂谷构造发育特征、裂谷基底特征、矿床成因矿化特征等11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由此揭示了两个矿床存在着一系列共同特征。首先矿床分布的区域规律性相似,它们都受大型裂谷带和裂谷带周围与构造岩浆活化有关的断裂带控制;同时构造岩浆活化两次发育的特点相似,早期形成了由双峰喷发岩岩层充填的火山洼地,及比较晚发育并叠加在火山洼地之上的陆源裂谷盆地本身。由此总结出寻找与不同时代裂谷构造有关的巨大型金矿床的三个找矿标志:①基底标志,绿岩带发育的前寒武纪深变质杂岩体;②两次形成的裂谷洼地,第一阶段形成了由双峰式喷发岩充填的洼地,第二阶段形成了以陆源杂岩体为主体的裂谷带本身;③由深大断裂和与深大断裂相交的使裂谷基底、裂谷边缘和裂谷中心具有块状结构的断裂构成的裂谷构架。本文特别强调指出,这两个金属矿床在矿床成因和年龄上存在很大差别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19.
巴卡曼拉(Bakamuna)区域内发现含刚玉矽卡岩矿床,对矿床地质、岩石和地球化学已进行了研究。矽卡岩矿泰由三种不同矿物带组成,刚玉矿化主要发生在最外带。矿床由后期岩浆溶液与大理岩相互作用而形成,实际上是富铝溶液形成Al_2O_3,呈刚玉的形态而沉淀的。  相似文献   

20.
Lemland侵入体是产于芬兰西南地区的四个造山期后花岗岩类侵入体之一,侵入体主要由斑状花岗岩和基一中性岩组成,它们显示出双峰式岩浆作用的性质,引起网脉化,形成混合岩. 近来对Lemland侵入体南边部分的研究揭示,基一中性岩形成一环状构造,在环状构造中,岩石可暂分为三个组合:(1)斑状花岗岩中的细粒镁铁质枕状体;(2)混杂基体中含镁铁质包体的混合岩;(3)中粒镁铁质岩。本文认为这种具不同单元的环状构造是从搅动的带状岩浆房中侵位形成的,而不同的岩石组合是由于岩浆的物化性质不同造成的. 岩浆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基性岩浆侵入到上覆的酸性岩浆中,并在其中形成基性枕状体开始,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在基性岩浆留在后面的地方,基性的和酸性的岩浆迅速地混染和混合,形成的混合岩浆侵入到镁铁质枕内,这种镁铁质枕在靠较冷的酸性岩浆一侧形成一隔离边。环状构造中部的中粒镁铁质岩被认为与细粒镁铁质岩为同一种岩石,其较粗的粒度取决于较长的结晶时间.这种岩石被混合岩浆回复脉入和角砾化,形成巨形角砾。在这之后,酸性岩浆继续活动,在镁铁质岩石和混合岩中形成切割的岩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