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食品中萜类化合物来源广泛,部分萜类化合物具有芳香气味,赋予食品独特感官品质,同时,萜类化合物在抗氧化、抑菌、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方面具备明显功效,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对萜类化合物在食品中的不同来源、含量进行总结,综述食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功能研究现状,以期为萜类化合物在食品工业和人体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萜类化合物在食品中有重要的应用,可用作香精香料、甜味剂、营养强化剂等,作为一类天然添加剂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生物 合成法作为萜类化合物合成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方法而备受关注。 该文从萜类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应用,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微 生物合成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三方面进行介绍,旨在为生物合成食品用萜类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单萜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香味和生物活性,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众多领域,但是目前天然存在的含量较少,因此,单萜类化合物的形成机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对植物性食品原料中单萜类化合物的分类、香气特征、形成机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单萜类化合物的应用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茶树、梨树槲寄生为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鉴定酚类和萜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母离子、精确分子质量和碎片离子等信息,结合相关数据库和文献,从茶树槲寄生中鉴定出8种酚类化合物和11种萜类化合物,梨树槲寄生中鉴定出13种酚类化合物和13种萜类化合物,两种槲寄生含有9种相同的化合物。茶树、梨树槲寄生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和萜类化合物,可为茶树、梨树槲寄生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发现该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倍受关注。本文综述含天然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植物分布,收集整理了2002 — 2009 年以来国内外新发现的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并简述其提取分离检测方法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对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食品及医药方面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将不同浓度的萜类化合物添加至单增李斯特菌培养基中,对照组中不添加萜类化合物,通过对单增李斯特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菌落数、形态和电导率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探究胡椒油中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胡椒油中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MIC为0.05%。添加0.1%萜类化合物可显著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P<0.05),使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细菌内容物大量流失,菌体相互黏连、衰亡。胡椒油中萜类化合物应用于冷鲜肉保鲜可有效减缓菌落总数的增长,相较于对照组在冷藏后12 h时菌落数已超出国家标准(6.0 lg CFU/g),加入0.1%萜类化合物能够使冷鲜肉菌落数在24 h时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探讨了胡椒油中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理并将其用于冷鲜肉的保鲜,这有利于对胡椒油的开发利用,也为日后将其应用于肉制品保鲜领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涉及的原料、大曲、窖泥、酒醅、基酒中的萜类化合物进行系统检测。结果发现,从9种酿造原料中检测出萜类化合物19种,共计1 338.22μg/kg;8个时间段的大曲中检测出萜类化合物18种,共计2 020.32μg/kg;10种不同窖池的窖泥中共检测出萜类化合物13种,共计2 167.89μg/kg;4个节点的酒醅中检测出萜类化合物8种,共计702.68μg/kg;2组基酒中共检测出萜类化合物9种,共计338.56μg/kg。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基酒中的9种化合物2种由粮食带入,3种由大曲带入,2种是蒸酒时由于高温由其他物质转换。  相似文献   

8.
王憬 《啤酒科技》2008,(11):56-59
酒花香味组分主要是萜类化合物,赋予啤酒特有的香气。由于这些萜类化合物的痕量水平和啤酒的复杂基体,分析前必须进行预处理。目前,搅拌棒一吸附萃取(SBSE)法已用于从少量样品中定性、定量多种萜类化合物的分析。这一简单技术具有低变异系数,准确度高和低检出限的优点。对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表明,在麦汁煮沸期间萜类化合物的浓度有两种不同的下降模式,一种是香叶烯和里哪醇,呈二次方曲线快速下降,另一种是β-桉叶油醇、律草烯、律草烯环氧化物Ⅰ、β-法呢烯、石竹烯和香叶醇,呈线性缓慢下降。相反的是,β-大马酮的浓度在煮沸后增加。酒花香气组分取决于酒花品种,我们同时研究了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与啤酒感官分析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的萃取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果中挥发性成分的最佳萃取条件为温度60℃、时间45min、样品量5g.白果中的挥发性成分有醛类、醇类、烃类、萜类、酯类、芳烃类、酚类及酮类化合物等.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肉豆蔻醛、(Z,Z)-7,10-十六二烯醛、(Z)-13-十八烯醛、2,3-丁二醇等.  相似文献   

10.
丽江产玛卡根茎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云  孙晓东  杜萍  孙卉  张先俊  姚敏  杨勇武  张晶 《食品科学》2011,32(24):244-247
综合研究云南丽江玛卡的裂解产物特征。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丽江产玛卡根茎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裂解产物49个,主要为酚类、酮类、醛类、烯烃、芳烃、萜类、杂环等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苯酚6.274%,其次是肉豆蔻酸酯异丙酯4.702%,2,3-二氢苯并呋喃4.433%,其余相对含量在1%以上的化合物有25个、0.5%~1%的有19个、0.5%以下有2个,其他主要产物为D-柠檬烯、2,3-二甲基-2-环戊烯-1-酮、苯乙腈、吲哚、萘等。  相似文献   

11.
梅花草属植物多为草本植物,具有清热润肺、补虚益气等作用,传统中医多用其治疗咽喉肿痛、肺结核梅等,临床多用于治疗一些肿瘤疾病。本文综述了梅花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以期为梅花草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一、化学成分1.萜类化合物。梅花草属中研究较多的主要是倍半萜类化合物,具体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的抑菌机制,通过分析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蛋白、呼吸链复合体以及三磷酸腺苷酶(ATP酶)等指标,根据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索其作用靶点。添加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可显著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p<0.05),同时Na+-K+-ATPase、Ca2+-ATPase、呼吸链复合体I~V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复合体V在蛋白水平显著下调。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可使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抑制ATPase和呼吸链复合体活性,使得ATP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菌体衰亡。这为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应用于食品保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木姜子香气成分与生物活性及其代谢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姜子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香辛料,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炎、抗癌等功效,其强烈的柠檬香气,可以去腥增香提味。萜类化合物是木姜子的主要香气成分,以柠檬醛为代表的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木姜子中的关键香气成分包括D-柠檬烯、(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β-月桂烯、(E)-肉桂酸乙酯和β-石竹烯等。本文主要综述了木姜子在中国的种群分布、香气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以及主要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代谢途径,以期对木姜子的资源开发和高附加值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得到天山花椒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参数,以新疆天山花楸为原料测定不同部位萜类化合物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浸泡时间、甲醇与水混合液、加水量、提取温度、粉碎粒度,确定天山花楸中萜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条件。结果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体积分数20%甲醇溶液作溶剂,原料质量与溶剂总体积比为1.5g:10.0mL,恒温60℃浸提4h,测得的天山花楸的萜类化合物提取量为叶1.59%、枝1.45%。本方法结果可靠、操作简便,最佳条件适合该药材的批量提取。  相似文献   

15.
李娜  邓永智  李文权 《食品科学》2009,30(12):131-134
对蜈蚣藻中萜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GC-MS 分析。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蜈蚣藻中萜类化合物的条件,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蜈蚣藻中萜类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以得油量为指标,各萃取条件按对结果影响的顺序列为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CO2 流速;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时间2h、萃取温度40℃、CO2 流速10L/h。各浓度洗脱液经GC-MS 分析后,通过检索NIST 谱图库,并结合有关文献,从中初步确认出11 种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对云南产调味香料肉豆蔻挥发油进行了成分分析。采用微波水蒸气蒸馏法(MHD,300 W,料液比1∶10,蒸馏时间1 h)及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了肉豆蔻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保留指数比较法分析了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MHD肉豆蔻挥发油中鉴定了4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81%。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醚(36.53%)、4-萜品醇(12.47%)、肉豆蔻酸(8.27%)、榄香素(4.96%)、黄樟素(4.75%)、γ-松油烯(4.56%)和甲基丁香酚(4.38%)。  相似文献   

17.
天然植物化学成分及其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萜类化合物、酚和多酚化合物、有机硫化物三大类天然植物化学成分及其功效。  相似文献   

18.
黎文炎  张应团  周大寨  李伟 《食品与机械》2017,33(4):154-157,18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野艾与家艾茎、叶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分别比较家艾和野艾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艾蒿的茎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09种挥发性成分,野艾和家艾的茎叶中共有12种相同的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是萜类化合物,家艾、野艾茎中萜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66.352%,51.473%,而家艾、野艾叶中萜类化合物含量约为74.336%,73.186%。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家艾和野艾茎叶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植酮、金合欢烯、蒎烯、桉叶油醇、樟脑、石竹烯、香叶烯。  相似文献   

19.
液液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测定山药酒中萜烯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和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3种提取方式的选择、优化,建立了液液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对山药酒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经方法学评估,各萜类化合物线性良好(R~2≥0.993 6),定量限为1.86~89.88μ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7%,加标回收率为92.68%~103.21%。采用该方法对市售3类山药酒进行分析,准确定量了10种萜烯类化合物,包括5种单萜类化合物、3种倍半萜类化合物以及二萜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各1种;各类山药酒中萜烯类化合物组成相近,含量存在差异,与原料产地和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含量较丰富的长叶松烯、(-)-龙脑、香茅醇和角鲨烯等赋予了山药酒独特的风味及保健功效,为深入研究山药酒的活性成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固相微萃取--气质色谱法测定玫瑰香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固相微萃取蜒气质色谱法测定了玫瑰香葡萄酒中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检出12个醇类化合物、16个酯类化合物、9个萜类化合物及少量醛类化合物,及其赋予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