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东亮 《中国橡胶》2005,21(15):11-12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调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的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模式下水泥行业利用废弃物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故”,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3.
一、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已成必然。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成为越来越多国家认同的发展观。现在主要发达国家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模式进行,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  相似文献   

4.
《农药研究与应用》2006,10(2):32-33
循环经济应当成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当被当作一个新的产业部门——第四产业加以重点扶持。循环经济不是对传统经济的补充,而是对传统经济的改造。所以严格说来.循环经济应该被叫作“循环型经济”。  相似文献   

5.
日前,就氮肥行业如何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孔祥琳器出了以下建议: (1)大力开展水的节约利用工作,开发并推广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和循环冷却废水准零排放技术(合称“两水零排放技术”)。 a)开展水的循环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循环经济倡导的则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可见,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可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趋势,前者要求加强经济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即所谓"软化"的发展方向;后者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即所谓"绿化"的发展方向.企业发展要符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人口、贸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一系列新兴的、科学的、对环境压力小的产业,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蔡为民 《中国橡胶》2005,21(16):12-1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和材料消耗以及环境保护日益显得突出,轮胎行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按照循环经济的“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理念,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轮胎工业科学发展。一、轮胎行业贯彻循环经济的现状轮胎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废旧轮胎循环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轮胎行业的实际状况来看,在贯彻发展循环经济活动中主要有两个特点:1.轮胎行业初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轮胎工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2004年,我国轮…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2012年12月12日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推行绿色消费,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10.
1背景资料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经济增长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与能源短缺的矛盾和能源消费引起的污染与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1.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良庄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实践:利用煤矸石制砖、煤泥发电、造纸黑液制水煤浆发电、综合利用矿井水等项目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oducers of natural renewable products to manufacture downstream products of industrial value. The plastics industry is only one of many that offer such opportunities. Palm and coconut are two of the many plants with chemical possibilities.  相似文献   

13.
钟炳强 《国外塑料》2004,22(8):81-84
加拿大有丰富的石油化工资源.伴随着全球对塑料和树脂生产需求的强劲增长.加拿大因此成为全球塑料原料市场的领头羊。根据《加拿大统计》披露,加拿大化学工业规模位居国家制造业第四,而石化工业则是化工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加拿大政府在1997年就认识到应该把塑料工业列为优先发展的行业.而有幸被列入的仅仅只有11种行业。  相似文献   

14.
《国外塑料》2004,22(5):66-67
中学时学地理,老师讲到欧洲讲到瑞士,那时很不以为然:瑞士嘛,小国家,不随世,中立,有风无水(海),国旗就是医院那个“十”字。  相似文献   

15.
《国外塑料》2004,22(4):79-84
上一期介绍了德国的塑料机械.本期着重介绍德国塑料加工工业近况。  相似文献   

16.
17.
18.
2010对于中国塑料行业而言,是付出努力喜拾收获的一年。这一年,塑料产品在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淋漓尽致地表现于上海世博会;这一年,行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出现新气象;这一年,塑料光纤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一件件都是令人兴奋的事儿。2010年又是中国塑料行业须直面现实,严肃思考的一年。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安全问题,汇率波动影响制品出口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一个个困扰塑料行业的老大难问题。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报·数字报》和《国外塑料》杂志社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点评"年度中国塑料行业十大热点",期望引起业界的共同关注。市场经济循行优胜劣汰的铁律,塑料行业正向更高的产业集中度发展,越来越多的细分行业龙头脱颖而出,产品质量和企业信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加权系数。我们认为,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起着这一种警醒作用。新的一年,新的春天,新的思路是关键。回头看看,成果当酒且壮胆,难题作钥可启思。  相似文献   

19.
2005中国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廖正品 《国外塑料》2006,24(2):30-34
到2005年底,中国塑料树脂表观消费量将突破4000万吨。可以说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塑料大国,是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进口大国。这种发展态势是很多行业无法比拟的。中国塑料制品企业在向大规模化发展,行业整体水平在不断增强。我国出口塑料制品技术含量在逐步增加,某些产品正在逐渐改变技术含量低的一贯状况。今后我们要转向稳定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建设环保循环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模式,塑料是现代化经济发展中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中国塑料行业极具特点的一年,很多事情引起业内外极大的关注:塑料制品企业在反倾销活动中勇往直前,中国名牌产品、全球包装获奖产品脱颖而出,更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专家队伍为中国塑料行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与保障。一些困扰或者说是非纷繁亦伴随而行:原料上涨带来市场压力、自主品牌匮乏引发忧思、安全环保事件牵动人心……生活因新闻而斑斓,媒体因新闻而引人。回顾既往,为的是拓展未来。为此《国外塑料》编辑部与《中国化工报·塑料周刊》联手评选了“2005年塑料行业十大焦点”。我们共同回顾2005年中国塑料行业的重要瞬间,期待新一年有更为强势的发展。——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