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Ad Hoc网络中多径路由协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Ad Hoc网络中多径路由协议研究的现状和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应用于Ad Hoc网络的基于DSDV的多径路由协议MPDSDV:准备通信时,源节点首先向邻居节点发送路由探测包,邻居节点向源节点反馈路由信息包,从而获得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多条路由信息.对MPDSDV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节点移动速度较快,网络负载不是很大的情况,MPDSDV较大地提高了数据包的投递率,降低了丢包率,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3.
Ad hoc网络中多径路由算法因其表现出的较好性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多径路由依旧采用“最小跳数”路由选择机制。很多研究显示最小跳数并不能提供最小的端到端时延保证。采用跨层设计思想,在路由选择机制中引入最短队列长度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延迟的多路径路由算法QAOMDV。仿真结果表明QAOMDV算法可以降低端到端的传输时延,提高数据包的投递率,改善了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4.
Ad Hoc网络中的多径路由协议可以获得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多条路径,能够减小路由发现延迟,提高路由稳定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详细分析了AOMDV多径路由协议的机制和特点,从负载均衡的角度仿真评估了AOMDV协议的性能,研究表明可以显著提高网络整体生存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优化的负载均衡传输方案,能够减小TCP在多径传输时的乱序问题,仿真表明显著改善了TCP传输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5.
6.
杨真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8):301-302
OSI分层模型是无线或有线网络设计中最基本最有影响力的标准协议结构,目前的绝大部分网络都使用这种分层协议模型,近年来跨层设计则是在无线通信领域中被学者提出的一项创新理论,颠覆了传统协议设计;该理论的创新在于改进了协议层之间的独立工作原则,使各层之间能够共同协作并为网络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7.
陈海丽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1):18-20
本文提出了一种协同媒体接入控制方法(CoopMAC-CTS),该方法通过利用高速率节点帮助低速率节点完成通信,并通过设计合理的握手顺序来减小隐藏终端对网络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运用协同通信技术,有效的支持多速率传输,我们提出了一种Ad Hoc网络中可支持多速率传输的跨层协同路由方法,通过仿真验证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9.
Ad Hoc网络中QoS路由协议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d Hoc网络是一种由移动节点组成、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自组织网络,在Ad Hoc网络中实现带有QoS约束的路由是当今研究的重要问题.QoS路由协议算法中最主要的三个方面是:QoS参数的选取,对单向链路的支持和路由协议的多播功能.本文首先介绍了应用较广的几类QoS路由协议的算法,接着选取了以上三个方面中几个典型的QoS路由协议,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特点以及算法思想,并对协议的性能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结果对研究QoS路由协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比较和分析了自组网络中单路径与多路径的反应式路由协议,在SASR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多路径路由协议SAMSR。它通过记录重复的RREQ报文以获得更多网络拓扑信息,从而发现更多的可达路径,以及在收到重复的RREP报文后,发回重选报文RSEL保证路径间的节点不相干性。最后通过在NS-2平台上模拟考查其性能,表明SAMSR协议虽然增加了网络开销,但提高了分组抵达率,减少了端到端的路由时延。 相似文献
12.
13.
多跳Ad Hoc网络基于路由协议的拥塞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解决Ad Hoc网络的DSR路由协议在通信过程中存在拥塞问题,提出了改进DSR路由协议的思想,即联合“最短路径”和节点发送接收数据包时的“传输状态”来避免拥塞。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路由协议有效地减少了发生拥塞的几率,从而提高了无线多跳Ad Hoc网络环境下Web通信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多路径路由能有效地增加网络的吞吐量以及平衡网络负载,结合移动自组网特点,提出了一种适合移动自组网的多路径QoS路由协议,该协议使用“软状态”方式进行资源预留,并在路由维护过程中使用了局部重构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协议的路由开销。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在动态的网络环境下,该多路径QoS协议能够有效地实现网络负载均衡,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为移动自组网提供可靠而高效的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18.
由于传统的Ad Hoc网络路由算法不考虑能量因素,为了改善其能量约束问题,根据自然界蚁群的觅食行为[1]提出了一种能量有效的路由算法.在路由选择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路径长度和节点的剩余能量,并且利用蚁群优化的特点形成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有效地延长了节点有限能量的使用时间,进而延长网络的生存期.在仿真实验中与现有相关协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