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杰  黄林霞 《江苏水利》2004,20(2):46-48
沿江开发及沿江文明带建设,是江苏顺应经济全球化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决策。沿江水利是伴随沿江开发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其内容包括沿江两岸的防洪大堤建设和沿江城市的城市水利建设。沿江水利是沿江开发中文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江文明带建  相似文献   

2.
速写鄂西     
一、巴东朱家巷 离开巴东已经十多年了,那似乎已经成了我脑海中一个凝固的时刻。 蜿蜒上升的石梯,层层叠叠的吊脚楼,是这座峡江小城独特而典型的民居景观。 巴东老城主要由一条沿江横向的车行马路和“朱家巷”、 “鲁家巷”等不多的几条纵向小巷组成。这几条小巷全由登山的石梯和两边参差迭落的木楼所构成。于是,巴东的巷,全是高悬的石梯。 办完公事,我怀着一种孤独和陌生的心情,在这顺山的石梯上一遍又一  相似文献   

3.
入伍近两年了,到了探亲的时候,前思后想,才把行李计划中的“三峡明珠”、“稻花香”之类的三峡特产压了一大半,而利用在建设部执勤的条件,找了十几本《中国三峡建设》和几十份《中国三峡工程报》,带着充实满意的微笑踏上了归途。身着橄榄绿、头顶国徽,难免在火车上被问:哪里当兵?我总是自豪地放大嗓门:三峡当兵!用三峡卫士特有的气质向他们炫耀三峡的富有与伟大,最终少不了拿出几本《中国三峡建设》杂志和《中国三峡工程报》以使他们心服口服。一路的旅途,掀起了整个车厢、乃至几个车厢的“三峡热”,围了一圈又一圈。整个晚上…  相似文献   

4.
1997新年伊始,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策划的12集史诗性专题系列片《三峡备忘录》的“胚胎”便逐渐形成。2月15日之后脚本出笼,框架构成,编导及各负其责的四个摄制组—一确定并组成;于是春夏之交,几个摄制组分路进军开始了外景地的中期实地拍摄…6月上旬,在沿江航拍立前那思宁编导统领的第二摄制组由宜昌租船(航征号)沿江上溯采访,同时他本人也作为被采访者,向笔者阐述了《三峡备忘录}}的诸多内涵及构想。特定选题:是史诗,也是正史在谈到选题和目的时,编导告诉笔者——_二峡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当前世界一…  相似文献   

5.
从巫人的神秘世界走出之后,我的思绪便飘进巴子故国,跟踪专家学者一道去探解巴人的历史迷团。“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由于史料记载的疏漏,所以学者们常常借助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片断描写.去了解古代社会和久远的历史。自西汉以来,骚人墨客咏唱长江三峡,也大多采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选择一个独特视角来审美三峡山水风光和社会风情。我在研读那传唱千古的篇章中有趣地发现:古代诗人写山、写峡总离不开一个“巫”字,其中不仅有“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这般胜负人口的痴情绝唱,而且《巫山高》、《巫山一段云》等三峡…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不走三峡,不算到过长江;不游三峡,不算了解长江。 这是因为万里长江上,三峡的风光无限,景观奇特,令人欣喜,令人惊叹,更令人神往! 由于三峡的历史悠久,文化重厚,催人叩问,让我思辨,叫人遐想! 50年代初,我作为年轻的新闻记者,第一次放舟三峡,那是为了领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欣赏“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的秀美,感悟下新滩时“雪浪如雷倏崩散,青天乍落一声桡”那种劈波斩浪的豪迈。 岁月如流,到了80、90年代,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磨练,我再以一个史学工作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沿江城市和高新技术产业带水资源保护问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干支流一些河段的水资源污染的程度已相当严重,这主要是由沿江城市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造成的,随着环保法制的完善,目前一些江段的污染程度有所减缓。但随着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如何忽视保护环境的特殊重要性,必然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弯路,也就难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驱车通过三峡工地和穿山越岭的专用公路,你会看到长虹倒挂的“西陵长江大桥”、彩蝶展翅的“莲沱大桥”、比肩而立的“乐天溪姊妹桥”;也会看到银龙飞渡又微妙微肖的“黄柏河大桥”和“下牢溪大桥”;还有造型各异的大、中型桥梁20多座……。有一首歌,叫作《北京的桥》“金鳌玉栋连北海,十七孔桥春常在……,”南北传唱。我相信,看过三峡桥的人,一定会由衷地赞叹:真该再写一首《三峡的桥》!三峡的桥,首推“西陵长江大桥”,她的学名简称“悬索桥”,桥型轻盈、简洁。两座主塔高出江面120多米,耸立在峡江两岸,两条粗硕的主缆恰如…  相似文献   

9.
秀三峡     
毫无疑问,长江三峡是神州众多自然景观中最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治之所在。美是一种境界。而体验美,本身也是一种境界。三峡很美。但在不同身份,不同职业者心目中,“美”的界定千差万别:才子佳人眼中的三峡,是一幅画或一首诗,可以随意把玩;达官贵人眼里的三峡,是一本贫脊蛮荒的奏折;船夫和峡江人眼里的三峡,则是“鬼门关”或“地狱”,那著名的“川江号子”,喊出的全是被峡江千年浸泡的辛酸……客观地说,美的三峡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五十年代末期,变门天险“湖须堆”和位于西陵峡中段著名的“峻岭滩”被炸…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湖北库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发新 《人民长江》1994,25(6):15-18
三峡工程湖北库区是全国贫团山区,三峡工程的兴建,给库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希望,库区经济发展战备依据是:三峡水利枢纽给库区经济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开发性移民方针给库区经济指明了方向;长江经济带开发格局给库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体战略思想是:依托“一点一线”(三峡重点,沿江一线),立足当地资源,抓住四大机遇(投入、市场、调整、开发),加速开放开发,促进协调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初,把库区  相似文献   

11.
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南岸的黄陵庙,是为纪念大禹开峡治水的功绩而建。从黄陵庙沿江上溯约3公里,就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站在耸立于中堡岛畔的三峡工程右岸混凝土纵向围堰上,隐约可以望到黄陵庙富丽堂皇的琉璃瓦。几千年过去了,治水英雄大禹的后代们依然在此为治理长江而不懈努力。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下游的江汉平原将告别水患连绵的岁月,但上游几百平方公里的沿江地带却将淹于水下。这就意味着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巴蜀文明的大三峡土地连同它千百年的历史遗迹和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将面临一个新的命运。一项为拯救三峡…  相似文献   

12.
三峡文化进入工程文化时代几千年来,人们走进三峡,无论他的心情如何,无论他家有万贯,还是一贫如洗,他不可能面对神女峰、蒙门、西陵峡的神韵壮景无动于衷。三峡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山水文化,这是大自然的赐予。几千年来,三峡的山水养育出一批批仁人志士,屈原、王昭君、欧阳修、杨守敬……他们在三峡历史的长河中各领风骚,建造王峡名人文化的殿堂,形成了三峡人文文化黄金般的积淀,这是我们先辈们的功绩。几千年来,在三峡生活的巴人、土家人、汉人,在同恶劣的生存环境斗争中繁衍,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编织出独特的民…  相似文献   

13.
阅读城市     
16年前,我带着两岁多的儿子,从长江三峡西陵峡畔的一个小山村来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的江滨城市宜昌,时间正是傍晚。我们在熙攘的人流裹挟下,从一条小客轮上踉踉跄跄地来到大街上,我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搅得眼花缭乱:来往如梭的汽车大大小小的灯光晃出一条条华丽的弧线,喇叭声声中,摩肩接踵的人流身着“奇装异服”,有些男男女女甚至勾肩搭臂缠绕在一起,而远远近近的房子上,那些五颜六色的灯诡异地眨着眼,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一会儿从房顶跌了下来,一会儿又窜了上去,令人目不暇接。为了向儿子表明我的高明,我努力镇定了一下自…  相似文献   

14.
司国良  黄翔 《中国水利》2009,(19):39-40
一、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现状 长江下游地区每年6~7月进入梅雨期,由于冷、暖空气在该区对峙,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在这条雨带上.还不时有一个个强降雨中心出现。常常会出现一次次大雨或暴雨。多年来暴雨经常引起沿江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给城市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和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和长江治理开发科研结硕果“八五”期间,国家科委根据三峡工程建设进程和中央关于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开发战略部署,将“三峡工程和长江治理开发科学技术研究”继续列为国家重点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并在“七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拟定了攻关目标。其内容包括:三峡...  相似文献   

16.
方子云 《人民长江》1992,23(5):44-45
长江对沿江城市的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但通常城市发展对环境及长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本文首先指出变长江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发展带来的一般环境问题,再根据沿江城市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提出保护长江的政策与策略,目的在于把保护长江作为沿江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得以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同志们: 我今天是来听听的,既来了,也向大家提一个希望,首先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会议,我在湖北工作,从湖北人民的利益出发对修建三峡大壩我是积极的,对全国来说,这件事我也是积极的,这次大家来进行三峡水利枢纽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我很高兴。三峡水利枢纽的科学研究题目很多,听说有200多个,这些题目也不难做,也不太好做,我不赞成出“能不能修三峡水利枢纽”“需不需要修三峡水利枢纽”这样的题目,当然有人  相似文献   

18.
往事如烟,今事如梦。记得郭沫若1961年秋从重庆乘轮“再出夔门”、“过西陵峡”时,曾深有感触地写了一组纪行诗,诗中有云:“五十年来天地改,浑如一梦下荆州。”这是指他1913年首次出三峡至1961年这48年间长江三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诗中的“天地改”主要是政治上的涵义,可理解为三峡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的时代变迁,而不是反映三峡地形地貌的变化,与毛泽东同志的诗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复慨而慷”其意相同。  相似文献   

19.
到三峡旅游,不论春秋冬夏,不分雨雪晴阴,都有一种独特的风趣。对于旅游线路的安排,也是听君自便,如乘坐轮船,从山城重庆顺流而下,或由江城武汉溯江而上,即使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也可大饱眼福。  相似文献   

20.
三峡风情     
王敏,男。湖北秭归人,一位痴迷的摄影人。这位生在三峡,长在三峡的汉子,对三峡文化有着独特的领悟。三峡风物是他镜头下永远拍不完的题材,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摄影作品数千幅。三峡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