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以南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穿过江南运河,在今上海市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吴淞江原为长江入海前最后一条支流,长江入海口也被称作"吴淞口"。明代"黄浦夺淞"以后两江干支地位调换,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但长江入海口仍被叫作吴淞口。  相似文献   

2.
吴淞江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综合规划》等文件确定的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工程线路方案研究,划定规划保留区,预留了吴淞江今后拓浚空间,利于地方经济社会据此进行更好的规划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分析了航道治理与吴淞江规划治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交通航运和水利有效结合、避免工程重复投资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吴淞江的疏浚,在明代最有成效的一次是由海瑞督办的。明隆庆二年(1568年),太湖流域遭受大水灾,翌年收成又不好。因此,隆庆四年春荒严重,百姓纷纷要求赈济。上任应天巡抚不久的海瑞,查察水灾原因,得知是吴淞江等水道淤塞,太湖排水严重受阻之故。他立即奏禀朝延,请浚吴淞江,并提出了“留苏、  相似文献   

4.
吴淞江是太湖流域通至上海的一条重要航道。全长125公里。今日的河道形成两端狭中段宽的特殊形态,乃是长期自然演变及人为治理的结果。在唐末以前,它源出吴江县以南的太湖口,下游在今上海市区的原虬江道入海,当时河口宽达10公里。北宋时期由于吴江修筑了长桥,阻拦了太湖下泄的水量,下游由于潮汐倒灌,日益淤浅,以后曾不断进行治理。当时河口已到达南跄浦口,此口在南宋初期淤没。南宋中期由于修建了里护扩,阻断了东江下游出口,迫使浙江北部平原的水流均汇入黄浦,使黄浦日益增大,但它仍为吴淞江的支流。明清时期,吴淞江上源太湖口逐渐浅狭,遂以瓜泾口为正源。明代中叶下游引入今道,成为黄浦江的支流。清代初期下游曾修建老闸及新闸,中期又开凿黄渡越河,遂形成今日的全部河道。  相似文献   

5.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开发的项目之一。建成后的苏州工业园区,将是根据国际投资和商业标准及新加坡管理经验所建立起来的拥有60万人口、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现代化园区。它位于苏州古城以东,北界娄江,南临黄天荡、独墅湖、斜塘河和吴淞江,东部则是沟通娄江和吴淞江的青秋浦。区内有金鸡湖、沙湖、白塘等湖泊,总面积约为70km~2,其中水域面积约为10km~2。工业园区分为三个开发区,一区、二区、三区的平均地面高程分别为2.3m、2.4m、1.9m(黄海高程,下同),历史最高洪水位为2.49m,因此有必要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整治。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搜集项目建设区的洪水、泥沙、河道及航道工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吴淞江大桥建设对吴淞江行洪、堤防及河势的影响、涉水工程施工期对防洪的影响、洪水对大桥本身的影响及是否符合相关规划。  相似文献   

7.
渭河的生成 黄河流域在距今约5亿年前,还是一片水域。后经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等造山运动,奠定了我国大陆的基本轮廓。特别是进入新生代的第三纪(距今约5200万年),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地壳发生了大面积的垂直升降,汾渭地堑就形成于该时期,它生成并控制了渭河的流向和流域地貌。  相似文献   

8.
一赣江发源于江西、福建两省交界的石寮岽,自东向西流经瑞金、会昌县境,在会昌县城附近有支流湘水汇入,流向西北,至会昌县洛口镇于左岸纳入镰水,至于都县城上游约二公里处汇入梅江,至赣县江口乡汇入平江,至赣县茅店镇上游约三公里处又有桃江来汇,至赣州市,与章水汇合后,始称赣江。赣江向北流,经万安县城,于罗塘附近纳入遂川江,至太和县栖龙乡汇入蜀水,于吉安县值下乡汇入孤江,于吉安市上游约五公里处汇入禾水,流经吉安市,在吉水县城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北口,标准岸线长953.9公里,岸线中除绣针河口至兴庄河口为沙质海岸,西墅至大板(竹舟兆)为基础岩海岸外,其余均为粉砂淤泥质海岸,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90%以上。 早在公元12世纪以前,江苏海岸曾长期相对稳定于赣榆、板浦、阜宁、盐城至海安一线,并在岸线附近形成数条沿岸沙堤。其中较著名的有距今约6000年以前的西冈,距今约3900~3300年的东冈,是江苏海岸的自然标志。外侧是大海,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海潮的危害,民不聊生,解救的办法只有筑堤防潮。 淮北兴筑防潮工程早于淮南,相传秦末为挡潮蓄水  相似文献   

10.
西汉水     
嘉陵江上游较大支流,发源于西秦岭末端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的齐寿山,流经甘肃省礼县、西和、成县、徽县、康县和陕西省略阳等地,于两河口注入嘉陵江。西汉水亦有"犀牛江"之名。《清史稿》:"西汉水,西北自(阶)州境入,经(成)县西南,……纳县境诸水,西南流注之。西汉水至此蒙犀牛江之称。"《读史方舆纪要》:"犀牛江,即西汉水也。自成县西南流,接(阶)州界,复折而东南,入汉中略阳县境。"西汉水在古籍中亦有"故道水"、"潜水"、"垫江"的称谓,盖因误以为西汉水是嘉陵江上游的主流,称嘉陵江为西汉水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在几千年以前,还是一片巨大的湖泊,由于大量泥沙的淤积和洪水的冲刷作用,逐渐形成了平原和江槽,劳动人民为了发展生产,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在肥沃的滨湖地区进行恳殖,东晋时开始筑堤防水,汉唐以来随着江流变迁,堤线向外扩展,宋时在荆南大举围垦,至明清堤防已初具规模。随着自然的演变和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逐渐将各自分散的圩垸连接起来,构成了目前庞大复杂的堤防系统。江汉两岸干堤自江陵枣林岗至海口总长3,826公里,支堤垸堤总长约30,000公里,估计全部土方约35亿公方。堤身高度一般为  相似文献   

12.
1 1949年以前的吴淞高程系统 1.1吴淞高程系统的形成 元代郭守敬“尝以海平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第一次提出了“海拔”的概念,也是“尝以海平面”为基准建立高程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之始。  相似文献   

13.
崇明,长沙和横沙都是长江口的沙岛,与大陆不相连通,并因水域开阔,水准连测比较困难。这些岛屿解放前的水准测量情况已无法查考。解放初期,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崇明、长兴等岛屿先有当地的假定基面,不久进行过江水准测量先后引接了吴淞资用高程、黄海平均海水面和吴淞零点等基面,因此在岛上的验潮站基面、水工建筑物和城建设施的高程也因时间不同而  相似文献   

14.
(接1998年第1期)六地表古河道遗迹乌加河原为黄河故道,于同治、光绪年间断流,改走南河(今黄河)。乌加河转变为各灌溉渠道的退水尾闾,只是在民国10年(1921年)前后才逐渐形成的。乌加河—称加河,为蒙语乌兰加令之略称和转语,意即“老黄河”或“河的一...  相似文献   

15.
明代海瑞(1514-1587年),广东琼州(今海南省海口市)人,字汝贤,自号刚锋。因他为人刚正不阿、为政清谦,人称刚锋先生。是明代我国家喻户晓的清官。海瑞疏浚吴淞江,在我国水利史上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被任命为江南巡抚,主管江苏至安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近代河口三角洲以利津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又名套儿河),南至淄脉沟口,约6000km~2的扇形地区(包括高低潮间滩涂面积)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黄河故道高,故道之间低洼,形成起伏不平的地形,洲面高程在黄海基面8~0m之间,  相似文献   

17.
九龙江发源于龙岩梅花十八洞一带的崇山峻岭之间,全长274公里。流至龙海县境与西溪汇合注入台湾海峡。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年迳流140亿立方米,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九龙江所以得名,传说古时候有九条金龙在江面追逐嬉戏,此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地方志载有:“梁大同六年有九龙嬉于江”,如今尚存有“摩岩刻石”立于江旁。这当然是个神话传说,龙在华夏是吉祥、升腾的象征,代表着人民美好的愿望。九龙江水浇灌的地方,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九龙江拥抱  相似文献   

18.
一、简况南山大桥位于松江县新五乡境内、黄浦江上游支流北石港入口处。该处河面宽85米,水深11.4米,常水位标高2.0~2.80米(吴淞,下同),是新五乡西往兄弟乡镇和江、浙两  相似文献   

19.
对于黄河改道所遗留的故道,应该充分认识其形成、演变的历史过程和特点,挖掘故道的潜在利用价值,服务当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魏晋时期曹操开白沟和隋朝隋炀帝凿永济渠过程中对前代黄河故道利用的成功案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吴淞江工程(上海段)的前期设计测量工程,就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有关地形、河道断面、桥梁枢纽等各方面测量方案进行设计,并就测量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