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热处理对化学镀Ni—P镀层耐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电位法研究低温热处理对非晶态Ni-P镀层的耐蚀性的影响,通过测试Ni-P镀层在200℃,400℃,550℃热处理后的极化曲线,得到在0.5MH2SO4中,400℃热处理耐性最差,在3%NaCl中,550℃处理耐蚀性最差,Ni-P镀层耐蚀性下降是由于镀层的晶态转变以及组织结构转变产生的变形。  相似文献   

2.
用稳态极化法研究了Cu—Ni合金阴极在对氨基苯酚(PAP)电解过程中的有关性能。研究表明,在PAP电合成体系中,不同Cu/Ni比的合金阴极具有不同的交换电流密度i°,且随着镀液中Cu(Ⅱ)浓度的增大,i°的大小呈正态分布,其中Cu-30镀液试片的i°最大。与常规所用的Cu、Cu/Hg、Ni、蒙乃尔合金电极相比,Cu-30试片的性能最佳,这与表观活化能所测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利用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等技术对Ni-P合金镀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P量为12%的Ni-P合金镀层在镀态下呈非晶态结构,经300℃以上温度时效处理后,则成为由Ni基固溶体和Ni3P两相组成的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4.
首先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Ni-P,Ni-P-SiC化学镀层结构和硬度的影响,然后系统研究了SiC颗粒粒度及浓度对Ni-P-SiC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用XRD测定了镀层结构,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镀层组织。结果表明,加入SiC能增加Ni-P镀层的显微硬度。两种镀层经400℃热处理后显微硬度均达到最大值。400℃热处理后,Ni-P-SiC镀层硬度随SiC浓度增加而单调增加,随SiC粒径的变化有一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冲击载荷下热喷涂涂层的塑性变形行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APS-Ar.H2,APS-Ar/He和CDS三种工艺制成的Cr3C2-25%NiCr涂层,在自制的冲磨损试验机上对其进行了冲击特性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分析,结合晶体位错理论,初步探讨了涂层在冲击条件下的变形机理。理论分析认为,涂层所产生的塑性变形不是连续的,表面变形也是不均匀的,是一个累积过程,这主要与冲击动能和涂层的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Ni-P(非晶态)、Ni-Cu-P(晶态)涂层所做的冲击磨损实验,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形貌分析,较深入地探讨了电刷镀层在冲击状态下的行为,分析结果表明:涂层表层疲劳是其主要冲击特性之一,Ni-P涂层主要是疲劳剥落,Ni-Cu-P涂层主要是疲劳点蚀。  相似文献   

7.
Ni,Cu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采用XRD,TPR,TPD-MS,TPSR-MS和IR技术,研究了负载于SiO2担体上的Ni,Cu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所引起的CO加氢反应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双金属Ni和Cu之间可以很好地形成合金,Cu的4s电子迁入Ni的3d轨道的电子效应,使双金属催化剂对H2和CO的吸附能力有别于单金属Ni,Cu催化剂;CO加氢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生成烃类,在Cu中心上通过HCO(a)活性中间物生  相似文献   

8.
电沉积及激光辅助电沉积镍基镀层表面形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沉积技术和激光辅助电沉积技术制取了Ni-P,Ni-W-Co合金镀层和Ni-P、Ni- W-Co与硬质颗粒SiC、B4C共沉积形成的复合镀层.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 的施镀条件下镀层的表面形貌,分析了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沉积速度和颗 粒的添加量是影响镀层表面形貌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电沉积Ni—W—B—SiC合镀层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正交法研究了影响电沉积Ni-B-SiC复合镀层成分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最佳镀液组成的工艺参数;探讨了Ni-W-B-SiC复合镀层的组织及结构,结果表明镀液组成对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影响不大;相反,工艺条件对其影响较大;X射线衍射表明,当镀层中B的质量分数为2%时,镀层为晶态结构;当B的质量分数在2% ̄3%时为混晶态;当B的质量分类大于3%时为非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用稳态极化法研究了Cu-Ni合金阴极在对氨基苯酚电解过程中的有关性能。研究表明,在PAP电合成体系中,不同Cu/Ni比的合金阴极具有不同的交换电流密度i^0,且随着镀液中Cu浓度的增大,i^0的大小呈正态分布,其中Cu-30镀液试片的i^0电大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对Ni-Mo、Ni-Mo-P和Ni-Mo-P-SiC镀层吸收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可得到吸 高而发射率低的太阳能吸热镀层,此外,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提高镀层的吸收率,而且,镀层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电刷镀Ni—W—Co三元合金镀液及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制了Ni-W-Co三元合金镀液,对镀液的性能和工艺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i-W-Co合金沉积速度快、镀层应力小,结合强度高,镀层表面光洁度高、硬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获得Cu—Ni—Fe熔体深过冷的烧结坩埚涂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u-39%Ni-6%Fe和Ni-30%Cu-5%Fe(wt%)两种合金研究了在不同配方坩埚烧结涂层中合金液冷却时的过冷度。结果表明,(80%石英砂+20%石英玻璃粉)+3%H3BO3坩埚涂层材料,在以石墨为发热体的高频感应炉中1923K温度下烧结后,可获得3mm厚表面光洁、无裂纹的玻璃态涂层。在该涂层中熔炼上述两种合金,分别获得了190K和210K的大过冷度,超过了两种合金晶粒骤然细化的临界过冷度ΔT*2。  相似文献   

14.
新型NiCo2O4电极析氧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贱金属铁基上表面化这镀Ni-Co-P,然后通过化学复合镀制得Ni-Co-Al2O3中间层,复合镀层用5mol.L^-1NaOH溶液浸出,可制得新型Ni-Co-P微孔活性中间层,在中间层上再涂覆匹配性较好的NiCo2O4表面活性层,该活性层是由一定Ni(NO3)2和Co(NO3)2的量配比通过高温热解而成,为考察该电极在碱性溶液的析氧反应机理,通过恒电位阶跃实验I~t曲线求出了不同时间下的电量Q,由Q对t^1/2曲线,结果证明,Q-t^1/2曲线不为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说明该析氧电极反应为典型的不可逆反应,通过对析氧电极反应假想模型进行动力学推算及实验,初步确定了电极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M-Cr-Al-Y合金(M=Ni,Co,Fe)激光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微区成分及抗氧化性。氧化增重试验结果表明,M-Cr-Al-Y涂层具有比1Cr_(18)Ni_9Ti不锈铜低得多的氧化增重和氧化速率,其中以Co-Cr-Al-Y涂层为最好,其次依次为Ni-Cr-Al-Y,Ni-Co-Cr-Al-Y_2O_3,Fe-Cr-Al-Y.  相似文献   

16.
分别用固相烧结和熔浸工艺制备Ag(Cu)-WC35和Ag(Cu)-WC65触头材料,研究添加元素Co、Fe,Ni和制备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C粉愈细,烧结收缩愈小,硬度愈高,湿混合方式优地干混合,添加Co,Fe,Ni能促进Ag(Cu)-WC烧结。由于形成了金属间化合物,改善了液态铜对WC颗粒表面的润湿性,WC颗粒在液态铜中的重排列更容易进行,X射线衍射和SEM分析表明,WC颗粒表面生成  相似文献   

17.
电刷镀Ni—P—SiC复合镀层腐蚀磨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腐蚀磨损试验机对Ni-P-SiC电刷镀复合镀层中SiC及P含量对其在0.5mol·L-1H2SO4溶液中腐蚀磨损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镀层中SiC及P的含量均可增加镀层的腐蚀磨损抗力,但这种提高均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反而会使镀层的腐蚀磨损抗力下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简称Ni—Al—B十ROH)和Ni(naph)2-Al(i—Bu)3-BF3·OE12十CH3COOC4H9(简称Ni-Al—B+BA)两体系在加氢汽油中引发丁二烯聚合的分子量控制方法,并与Ni-Al—B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相同时,Ni—Al—B+ROH和Ni-Al—B+BA两体系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均比Ni—Al—B体系的高;Ni/Bd、Al/Ni比的变化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影响不显著,Al/B比才是影响聚合物分子量的关键因素;聚合温度升高,分子量降低,而分子量分布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含HCl与不含HCl的介质中,三种不同配方的Ni-P化学镀层的抗冲蚀行为,并与不锈钢1Cr18Ni9Ti和2Cr13作了对比。试验在自制试验机上进行。结果表明,Ni-P镀层的冲蚀机理主要表现为片状剥落和微切削。而在含HCl介质的冲蚀浆体中其抗冲蚀腐蚀性能要优于无HCl介质的浆体中的情况。在Cl^-与H^+构成的腐蚀介质中,Ni-P化学镀层冲蚀抗力要优于1Cr18Ni9Ti与2Cr13。  相似文献   

20.
沈北煤田煤中伴生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对采自辽宁沈北煤田的7个刻槽煤样,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与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测定煤中8个氧化物与20个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中国煤、美国煤、世界煤中元素质量分数对比表明:沈北煤田煤中大部分元素质量分数处于正常水平,而Na,Co,Cr,Cu,Ni与Sc的质量分数偏高,且As,Co,Cu与Ni在煤中明显富集,分析认为煤中Cr和Ni质量分数较高且富集的主要原因与煤系基底橄榄玄武岩有关.相关与聚类分析以及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分析显示:Co,Mo和Sn与粘土矿物有关;Be,Br,P,Mn与V显示出有机亲和性;As,Pb,Th,U和Zn与硫化物矿物有关;Cr,Cu与Ni可能与硫化物矿物有关;Ba,Ca,Sb和Se与碳酸盐矿物有关.此外,还预测了As,Be,Cr,Cu,Ni与Zn等有害元素在用物理洗选方法进行脱除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