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回溯城市活力的研究历程,探讨了城市活力研究视角的转变,总结了近年国内城市活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注焦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析了当前城市活力的主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蔡纪尧  孙昊成  郑屹 《城市建筑》2023,(7):145-148+204
针对城市新区快速扩张过程中产生的空间活力不足问题,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切入,建构自然、空间与人文内生互动的城市新区活力提升框架,以“构成—研判—营造”为逻辑,将城市新区活力解读为景观、经济、社会与文化4个维度要素,针对性地开展活力研判,并依托空间设计对城市新区活力进行系统性提升优化,最终实现生境、业境、人境与文境的共生、共融。进而将该方法体系应用于沈阳王家湾地区城市设计并提出相应的营造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新区设计过程中的城市活力提升提供方法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殴美城市理论在城市活力方面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代欧美城市理论及思潮的探讨和分析,强调了城市的活力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城市在高密度人口和高容积率的现象下,不应忽视一个城市的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活力是营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中社会活力渐渐消失的现象,借鉴哥本哈根中心城区改造的启示,关注人的因素,侧重从人的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分析出发,初步探讨营造富有社会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谈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家具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家具”的分类,结合实例,阐述了“城市家具”设计的着眼点和方法,以营造人性化的、和谐的、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空间活力很大程度代表了人们对城市的体验感受,是城市精神风貌的直观反映,活力的研究对未来的城市更新规划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阐述了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梳理现有文献的研究尺度、内容和方法,并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结合福州大桥头片区城市设计,从城市滨水活力区的含义、主要规划思路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了城市滨水活力区与城市的关系及城市设计方法,认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交通条件、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自然山水资源是构成滨水活力区的基本要素;功能混合、可达性、文脉传承、连续性、生态性是塑造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活力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孙博勇 《山西建筑》2007,33(30):32-33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家具"的定义及其分类,结合实例阐述了"城市家具"设计中应考虑的几点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设计方法,从而营造出更富活力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味。  相似文献   

9.
尝试以城市中的“典型地段”作为重塑城市街道活力的契入点,通过对城市街道活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从街道空间秩序、功能复合、场所意义等方面提出重塑城市街道活力的目标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杨展展 《南方建筑》2006,(7):109-111
目前,山地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存在着缺乏生活活力的问题.本文从提高可识别性、可达性,发展空间多样性,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再现山地城市滨江地带的生活活力.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指导 ,和经济发展目标有密切关系 ,也因此成为市政府关注的一项重要政府职能。当前 ,中国城市正经历着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的过程 ,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则已经基本完成 ,这些国家的城市发展的经验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作用 ,也许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志 《南方建筑》2012,(4):38-41
城市设计是一门研究和设计城市的学科,它源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的是城市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内容,在融汇了规划、建筑、经济、景观、市政、人文等等知识之后,成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兼具综合性和实施性的学科,正如培根所言:“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将依赖技巧高超、感觉敏锐的城市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和智力”,国内的城市设计师们现在是时候行动起来建立自己的专业体系。  相似文献   

13.
钟华 《山西建筑》2010,36(35):44-46
简述了世界范围内的滨水区的发展历程、建设的经验以及滨水区景观开发的需要和可能性,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入手,在滨水区城市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及国外滨水区开发现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对于指导滨水地区和整个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新区是提升城市定位、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区域,针对新时期下新区规划建设在目标定位、发展理念、规划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分析了城市新区规划的特征和重点,论证了重庆主城新区规划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认为彰显城市本底特色的规划理念和方法、以新区为载体带动城市功能整体跃升、远近结合动态实施的规划编制和管理机制是实现新区规划提升与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都市圈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正改变城市规划的是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针对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目前的发展阶段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城市规划 编制体系存在的编制系列不完善,提出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框架。结合目前国内正在兴起的同时也是代表城市规划新趋 势的都市圈规划,提出都市圈规划编制体系框架,并以哈尔滨大都市圈为例,试图对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框架进行实证研究,同 时就都市圈规划的框架、实施管理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依兰县城空间格局现状以及演变历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系统地阐述了依兰城市空间重构的必然性,进而提出城市空间重构策略,以便能够重构一种更加合理有序的空间脉络体系,更好地引导城市增长和促进城市更新,实现依兰县城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并希望能够为黑龙江省中小城市的空间重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建松 《中国建材科技》2013,22(3):115-116,127
新世纪的中国经济表现出高速发展的势态,面对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城市发展也必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国外学者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在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做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8.
吴颖 《中外建筑》2014,(1):81-83
城市旧城改造是城市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处于城市中心区的旧城往往承担着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如何在不破坏原有的多元城市活动的基础上,满足经济发展的利益需求是此类旧城改造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长沙市东塘商圈域市设计项目为例,通过对旧城区改造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开发强度、交通组织、功能提升、特色营造等方面,着重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策略解决旧城改造中的具体问题,使旧城改造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刘超 《山西建筑》2010,36(20):5-6
简要叙述了传统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向,说明了当前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内在需求与趋势,通过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化,旨在使人们较深入的认识城市发展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an emerging planning practice that uses networked connections to interact with urban places and re-create enlivened cities. The paper presents “urban acupuncture” as a new planning approach that broadens communication and strategically targets interventions across the city. Defined as an approach, which, through the use of digital social networks and interactions, involves citizens and planners in place activations in order to stimulate and reinvigorate place, thus creating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tizens and their urban settings. This paper uses the UR[BNE] Brisbane Festival 2012 a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urban acupuncture, best defined as a hyper-localized healing treatment through place activation to enliven and recreate cities. It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faced and opportunities embraced by a network of urban professionals. Their aim was to activate the underused urban spaces of central Brisbane through the festival's activities and events. The findings identify the key elements required to design public spaces using soci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networked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