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J.B.McLean  滕跃 《南炼科技》2001,8(5):61-67,60
Engelhard公司已经开发和工业化了Naph-thaMax技术,这是一项全新的基于燃料活性催化剂技术(FACT)平台设计、用于短接触时间(SCT)催化裂化(FCC)装置应用的新的FCC催化剂技术。NaphthaMax技术,是集三年来研究和开发的结果,这项技术结合了特有的被称为DMS的新型基体技术,与PyroChem-Plus沸石为SCT系统提供了最佳的催化剂孔隙率和高活性。这项技术已经在几个工业化的FCC装置上得到了验证,与以前的催化剂技术相比较,这种技术有着突破性的进展。这些装置的操作已经发现可以明显的提高转化率和总液收,同时具有很高的塔底油转化率,且没有伴随典型的生焦和产气。这项技术是灵活多变的,并且能够满足最大汽油方案和最大轻质烯烃方案或两者皆顾的方案。本文对这项技术在实验室试验和工业运用中杰出表现的一些细节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合成异丙苯生产现状及技术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佩君 《石化技术》2005,12(2):62-65,68
介绍了传统的异丙苯生产技术,综述了国内外合成异丙苯的生产现状及技术进展。针对国内合成异丙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重点是合成异丙苯的催化剂和反应工艺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3.
以新型的金属改良氧化铝(γ-氧化铝-M)为催化剂研究乙醇脱水制备乙烯技术。在360℃、乙醇液体空速2h-1工艺条件下,乙醇的单程转化率>98%,乙烯的选择性>98%,乙烯收率>96%。进行了1000h寿命实验,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4.
顾约伦 《高桥石化》2007,22(3):55-55
SK公司和韩国化工技术研究院的一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先进催化烯烃(ACO)工艺,并声称这是一种高效率的从石脑油中获得乙烯和丙烯的生产方法。与目前的石脑油裂解技术相比较,AOC工艺采用了SK公司开发的专有工艺和催化剂体系,能使乙烯和丙烯的产率提高约30%,乙烯对丙烯的比例接近于1,降低能耗约20%并使初期投资减少约30%。SK公司和这家研究院将共同拥有这项技术的专利权。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油石化》2006,(2):64-64
我国化工催化剂研究摘得国家技术发明 奖一等奖 在世界化工领域沿用了80多年的传统 催化剂材料和反应枝术在我国实现突破。 我国石化科技工作者历经二十年研究开发 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 艺的创新与集成”项目推动了世界化学工 业技术的跨越式进步,获得了2005年国家 技术发明奖唯一的一等奖。这一项目的第 一完成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 学研究院宗保宁博士说:“这项技术有望成 为生产替代能源的核心技术,使我国在国 际学术和技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开发了加氢催化剂器外再生技术,该技术具有工艺合理,产品质量稳定等特点,再生催化剂的理化必需这到国外技术的水平,再生的ICR系列催化剂在胜利炼油厂的加氢裂化装置上进行了8个多月的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良好,产品分布和产品质量满足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面向21世纪的石油化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石油化学工业技术的现状,探讨了石油化工技术研究开发的若干方向及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报告从全球主要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商入手,介绍了国外三大公司Grace Davison、Albemade、Engelhard和国内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技术发展特色,并分析了近年来Grace Davison、Albemarle、Engelhard公司和国内在重油转化、多产低碳烯烃、降汽油烯烃和硫催化裂化催化剂方面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报告详细阐述了催化裂化新材料的进展,并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Novolen Technology Holdings(荷兰海牙)公司开发了新一代的高性能茂金属催化剂,用于生产宽范围的均聚物和共聚物。该技术现在可以转让。Borealis公司已获得Novolen公司的茂金属单中心聚合催化剂技术的使用权,开发一种新的聚丙烯产品。此外,双方还签订了共同开发协议,以进一步开发茂金属单中心聚合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美国雅保公司与合作伙伴鲁姆斯公司(ABBLummusGlobal)和芬兰纳斯特石油公司(NesteOil)于2007年6月底宣布,开发成功固体酸烷基化催化剂,这是烷基化固体酸催化剂第一次进入商业化应用。据称,与雅保公司原有的催化剂技术相比,新催化剂的特征是活性提高25%,而贵金属含量减少35%。  相似文献   

11.
炼油、石化生产过程中大量存在的分离和反应工序往往是高能耗、高投资的过程。开发和采用先进的低能耗分离和反应新技术成为未来石化工业的一大技术热点。微波分离、电磁分离、吸附分离、超声波分离、络合分离、膜法分离等新的分离技术 ,以及催化 (反应 )蒸馏技术、超临界反应技术、膜法反应技术等新的反应技术均在迅速开发和应用之中。①埃克森美孚公司开发了原油乳化液微波分离设备。该技术采用微波范围的电磁辐射使分离困难的乳化液脱稳 ,分离成油、水和固体。转换器将电能转化为微波范围的电磁辐射 ,设备额定功率为 75kW。通过波导进入…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Chevron公司一直积极开发并推广应用加氢裂化技术。50多年来,从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代到90年代的第四代,每一代技术的性能都有改进。例如,在美国密西西比州Pascagoula炼油厂的第一套加氢裂化(Isocracking)装置,第一周期催化剂寿命是半年,而第四代的二段催化剂的寿命,在大处理量并加工低质原料油时达到10年。可是,持续发展、原油供应和油品规格的升级、有限的资金和炼油厂加工低质油品的需求,一直在推动新一代催化剂的开发。现已进入第五代加氢裂化技术和催化剂的时代。笔者介绍第五代催化剂ICR-240、ICR-177和ICR-178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3.
《石油炼制与化工》2007,38(9):41-41
美国雅保公司与合作伙伴鲁姆斯公司(ABB LummusGlobal)和芬兰纳斯特石油公司(Neste Oil)于2007年6月底宣布,开发成功烷基化用固体酸烷基化催化剂,这是烷基化第一次商业化应用的固体催化剂。据称,新催化剂与雅保公司原有的催化剂技术相比,活性提高25%,  相似文献   

14.
以ExxonMobil和Chevron公司润滑油加氢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基础,介绍了Mobil润滑油催化脱蜡技术(MLDW)、Mobil异构脱蜡技术(MSDW)、Mobil蜡异构化技术(MWI)以及Chevron公司的润滑油加氢裂化技术、润滑油异构脱蜡技术和润滑油加氢后精制技术,得出的结论认为:这两大公司润滑油加氢催化剂,特别是异构脱蜡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代表着世界润滑油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必将受到高质量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商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全球特种化学品行业的领导者雅保(Albemarle)公司宣布,ACTION+催化剂技术在经过两次成功的商业验证后,将被添加到该公司的ACTION FCC催化剂家族中,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该公司在2021年AFPM峰会上宣布了这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华谊集团丙烯酸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建造的30kt/a丙烯酸改扩建项目投产,标志着丙烯酸生产技术国产化的实现,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第4个拥有该成套技术的国家。在丙烯酸的催化体系、氧化技术、提纯、废水废气处理等核心技术研究上实现了突破:自主开发丙烯酸氧化和丙烯酸酯化催化剂和催化技术,完全替代进口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田耕 《石化技术》2020,(4):312-313,302
从冷模试验入手,以提高再生器烧焦效率为目标,开发了催化裂化新型格栅式多段再生技术。该技术着眼于强化气固接触,提高气固接触效率,使烧焦效率相应提高。冷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内构件流化床床层密度变化较均匀,气泡频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器壁处的流化死区得到明显改善,可用于FCC装置再生器的强化再生。在荆门分公司0.8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上工业应用表明,再生催化剂含炭量由0.18%降低至0.03%,再生器主风耗量和再生器稀相段密度均有所降低,再生器烧焦量可提高5%。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多产液化气和柴油技术(MGD)在我厂重催装置工业应用的试验经过,讨论了该技术与常规催化裂化技术在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方面的对比以及该技术工业应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聚丙烯生产工艺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生产聚丙烯的四种方法和海蒙特公司Spheripol工艺、三井油公司Hypol工艺,碳/炭/壳牌公司Unipll工艺和巴斯夫公司Novolen工艺等技术,对采用的催化剂和反应器的工艺特点及技术经济指标作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海蒙特工艺和三油化工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0.
对国产连续重整技术和IFP技术在原料性质、反应操作参数、产品质量、催化剂再生工艺、催化剂循环流程、再生气脱氯技术、安全环保及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产技术原料组成较轻,反应温度和空速低,LPG产率高,能够进行低炭烧焦,且具有投资低的优势。IFP技术反应压力低,重整氢气纯度高,且在烧焦速度、烧焦安全性、催化剂除尘及氮气隔离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上述对比对装置的优化、稳定运行及新建装置技术路线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