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火烧山油田地热流值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5口井19块岩心和8口井地温测量资料求得准噶尔盆地东部火烧山油田区域平均地温梯度为23.696℃/km,未经地形等校正的大地热流值为40.84mW/m~2,这两数值均低于我国东部其他盆地和全球大陆平均值。  相似文献   

2.
新疆火烧山油田化学驱油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火烧山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生产井含水率逐步上升,拟采用化学驱油方法减缓含水上升趋势。针对火烧山油田的条件,评价了所选驱油剂的驱油性能,利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测定了不同化学驱油剂配方的采收率增值,并绘制采收率增值等值图,确定了化学驱油方式,得到了2个能够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化学驱油剂配方。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配方成分比例,对配方进行进一步优化,为火烧山油田降低生产井含水率、稳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火烧山油田含油污水与清水的混合比例、混注方式、混柱条件及混合水的腐蚀、结垢、细菌和悬浮物等问题。通过研究认为,污水和清水中加入化学药剂处理后,在清水占混合水的10%-60%范围之内可按任何比例混合。混柱方式宜采用泵前清水罐内混合;任何比例(10%-60%)混合水都不结垢,腐蚀率<0.1mm/a,SRB≤10^2个/mL,TGB≤10^3个/mL,悬浮物随清水量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岩石力学特征实验出发 ,对火烧山油田储层形成裂缝进行了定性分析 ,与岩心裂缝观察进行了对比 ,证实二者是一致的。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油藏开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火烧山油田是一个特低渗裂缝性油田,经过历年调剖堵水效果逐渐变差,试验过所种堵剂,均不尽人意,终究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完善的调剖堵水体系。分析了裂缝性油藏泡沫堵水技术的可行性,针对火烧山油田进行了氮气泡沫堵水的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从室内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泡沫冻胶的封堵率都很高,并且随着HPAM质量分数的增加,封堵能力增强。实际实施效果表明,氮气泡沫堵水技术是可行的,而且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了我国非牛顿原油非线性渗流的类型主要有3种。讨论了非牛顿原油单相渗流特征及其渗流渗透率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研究了非牛顿拟塑性原油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及水驱开采特征。并介铝了非牛顿原油渗流流变特性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油组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呈现总体分散但局部富集的特点,文中得用SPSS因子分析法,确定了用于描述储层质量及几何形态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引入储层综合评价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定量描述,揭示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对评价指数超过0.6的层位进行封堵,控制其汽窜影响,能有效启动潜力层;评价指数为0.3~0.7的区域具有较好的地质条件,水淹程度较低,是剩余油进一步挖潜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8.
沈阳油田东胜堡变质岩潜山油藏渗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量的室内模拟实验资料.对沈阳油田东胜堡变质岩潜山油藏的各项渗流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得出该类油藏油气水渗流以裂缝孔隙为主,并具双孔隙特点;在注水开发中,应主要考虑裂缝非均质较强的影响.以防止油藏过早水淹和水沿大裂缝突窜,造成含水上升速度快,驱油效率低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火烧山油田注水开发以来,由于受地层裂缝的彰响,注入水沿裂缝方向舌进,油井含水迅速上升一产油量下降,造成油田暴性水淹,严重影响了油田的稳产。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以来,我们开展了砂岩裂琏油藏油井堵水技术的研究与实验,进行了107井次的堵水工业性试验一对封堵油层裂缝水窜,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地封堵油层裂缝水窜,已成为火烧山油田控水稳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层渗流特征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方法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结合安塞、玛北、石西等油田实际情况,研究了低渗多孔介质中流体渗流特征和有效压力的变化对低渗多孔介质的影响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目的为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依据。结果由于岩石孔隙表面存在“吸附滞留层”,使低渗多孔介质中流体渗流为非达西渗流;有效压力对渗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有效压力对孔隙结构的影响;随有效压力的增大,储层渗透率逐渐减小;低渗透储层径向流的泄油半径远小于线性流的泄油半径。结论开发低渗透油藏,必须采取特殊的开发方案(如压裂改造或打水平井等),以改变原油的流动方向,变径向流为线性流。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目前振动法采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盲目性大、增产效果难以预料的状况 ,从理论上研究了振动场对原油渗流的影响 ,推导出了几种主要增产机理与地层渗透率和原油粘度间的关系式 ,并用实例检验了公式的合理性。从而使振动参数和增产效果间的关系趋于定量化 ,对指导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稠油由于其非牛顿特性,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征与常规原油不同,一般表现为非线性渗流,其特征之一是可能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只有当驱替压力梯度超过启动压力梯度时稠油才开始流动,且渗流规律偏离达西定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设计了合理测量启动压力梯度的方法。利用天然岩心与实验室配制的模拟油,设定不同的驱替流量来测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实验测量启动压力梯度过程中驱替流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驱替流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测量得到的启动压力梯度会受到驱替流量的影响。因此,在测量岩心真实启动压力梯度的过程中,实验方法和驱替流量的选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本源微生物驱油渗流场—微生物场耦合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修建龙  俞理  郭英 《石油学报》2010,31(6):989-992
通过对本源微生物驱油机理的研究,从好氧、厌氧两步激活理论出发,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本源微生物驱油渗流场—微生物场耦合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数值模型的求解思路。在该模型中,微生物作用下的渗流方程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阐述了微生物本身及3类主要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气体)对物性参数的作用与影响,同时渗流方程也体现了微生物采油的主要作用机理。微生物方程以网格内的物质均匀分布为基本假设,阐述了由于流体流动造成的物质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微生物群落间的级联代谢过程。该模型为本源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软件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超稠油油藏,以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为基础,分析了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吞吐末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同时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密闭取心等多种方法进行了验证。基于典型超稠油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和概念模型,定量分析了原油黏度、蒸汽干度、开发方式和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面上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间蒸汽波及范围、井网不完善和边底水影响;纵向剩余油主要由层间非均质性及地层倾角控制。  相似文献   

15.
《石油化工》2019,48(12):1283
稠油渗流是稠油开发的重要环节,加深对稠油渗流性质的认识是提高稠油采收率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影响稠油渗流的因素较多,研究方法各异。介绍了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类方法在稠油渗流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它们各自在求解稠油渗流时的优势和不足,对稠油渗流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建立稠油渗流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对数值模拟方法的选取和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气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流固耦合作用,在充分考虑真实天然气的偏差因子、密度以及黏度随压力变化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应力场、渗流场进行耦合计算,得到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渗流场分布。从中提取井底上方20 m处切线上的地层压力、孔隙度、渗透率、渗流速度、气体密度、气体黏度等数据,进一步分析耦合渗流场的分布特点。研究得出:气井耦合渗流场中压力分布与常规数值分析得到的"压力漏斗"趋势相似,但压力数值偏小;由于应力场的作用,耦合渗流场中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变化的,尤其在井底附近的减小程度显著,进而导致耦合渗流速度小于常规渗流场,最终影响气藏的开发动态;受压力变化的影响,天然气的黏度、密度分布也近似为"漏斗"趋势。结果表明,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渗流场才是地下渗流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了解礁灰岩储层中的流体在微观渗流过程中的渗流规律和分布特征,文中以流花油田D5P1井为例,利用礁灰岩岩心制作了岩心薄片模型,采用可视化技术微观模拟水驱油过程,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种孔隙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实验观察发现,裂缝方向与微观流体渗流和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孔洞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岩心采收率,在驱替结束时基质中普遍存在大量的剩余油。这些发现为该油田下一步进行注水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优选元坝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射孔完井参数,在充分考虑真实天然气的偏差因子、密度及黏度随压力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渗流数学模型,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求解计算,得到射孔完井方式下近井壁的渗流场分布.文中从X平面提取若干条割线,进一步分析各割线处压力的分布特点;然后改变射孔完井的各个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出不同参数下射孔完井的产能比.计算结果表明,射孔完井渗流场中,从供给边界到井底压力为明显的“压降漏斗”趋势,与常规解析解趋势一致.在影响射孔完井产能的参数中,主要是孔深、孔密、孔径和相位角,其中孔深对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相位角.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的开发阶段划分,对三次采油方法在中、低含水期相机“插入”而不是等到高含水期才用,提出了新的认识;对制约三次采油经济效益的因素,从战略角度进行了分析;对新疆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