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根据广西1990~2007年18 a的统计资料,采用频率计算和等级划分的方法分析了广西干旱分布特征,并对因旱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和经济损失等社会经济影响,以及抗旱后解决人饮困难、减少农业经济损失的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受地形和降雨的影响,百色市和河池市等地区是旱灾易发区,且干旱程度较严重,因旱导致大量人口饮水困难,造成农田减产和巨额经济损失。采取抗旱措施后,抗旱投入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抗旱的效益费用比多年平均值为24.3,对于严重旱灾为12.4,而对于中度旱灾甚至达到70以上,抗旱效益显著。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和预测,到2020年广西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和水资源GDP承载力均大于预测规模,水资源量可满足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跨区、跨流域调水是减少因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导致的社会经济干旱损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历史干旱规律分析是开展抗旱规划工作的前提。依据秦皇岛市1990~2007年统计的农业旱灾损失情况,采用经验频率法分析该市的易发旱灾等级、易发旱灾发生频率等历史干旱规律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市易发旱灾等级为轻度旱灾,发生频率为28%;易发旱灾等级东部较为严重,西部较轻,中部较为严重,南北较轻。  相似文献   

3.
文中依据1950年~2007年陕西省各县级行政区旱情旱灾统计资料,分析了陕西省的干旱灾害特征,用因旱粮食损失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评定了各县级行政区旱灾易发频率,并用降水量、受旱比、成灾比、水资源条件等因子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了旱灾易发地区分布。为政府部门科学部署防旱抗旱措施,有效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对淮河流域1949年-2010年期间干旱灾害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各县区不同季节旱灾发生频次和易旱季节分布,以及不同程度旱灾的发生频次和易旱地区分布,绘制了流域易旱季节分布图和易旱地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易发春夏旱、夏旱、夏秋旱和春旱,发生频次依次降低;流域易发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发生频次相对较少。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旱情监测、预测及预警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旱抗旱减灾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重庆市1990~2016年旱情、气象、水利工程设施等数据,对重庆市综合旱情等级、旱情经验频率、降水量及距平分布、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市在1990~2016年的27 a时间里,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多年区域平均农业旱情指数为0.54,为中度旱情,多年因旱饮水困难人数为213.73万人,为中度干旱,因旱饮水困难旱情等级、农业旱情等级整体呈逐年减弱的趋势;(2)不同旱情等级出现频率有所不同,轻度、中度、严重、特大干旱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8.15%,44.45%,3.70%,3.70%,总体来看,重庆市的旱灾易发等级为轻度干旱;(3)造成干旱的原因有气象性、地域性、人为性等多种因素。为应对重庆市干旱灾害,提出主要对策建议: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大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抓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信息化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旱灾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甘肃省1950—2007年58 a长系列旱灾资料。结果表明:甘肃旱灾特征明显,一是春旱、夏旱、春夏旱、冬春旱和冬春夏三季连旱是旱灾的基本季节特征;二是旱灾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黄河流域干旱发生的频次最高、范围最大、灾情最重,长江流域次之,内陆河流域相对较轻;三是旱灾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等。旱灾还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一是因旱粮食损失量随年代呈现逐步增长的变化过程;二是因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现大幅度增加趋势;三是虽然旱灾损失在不断增长,但是全省粮食产量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四是旱灾随降水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基于优化利用不完备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的信息扩散技术,根据黑龙江省2001~2011年旱灾灾情数据,建立灾害样本与相应论域的模糊关系,根据扩散后的样本信息估计了黑龙江省因旱受灾率、因旱成灾率、因旱绝收率的概率分布,定量分析旱灾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因旱受灾率在10%左右的几率最大,因旱成灾率在6%左右的几率最大;黑龙江省平均每1.2年发生一次受灾面积超过10%的旱灾,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受灾面积超过25%的旱灾,平均每5年发生一次受灾面积超过45%的旱灾,平均每10.3年发生一次受灾面积超过55%的旱灾,平均每54年发生一次受灾面积超过70%的旱灾;平均每1.7年发生一次成灾面积超过10%的旱灾,平均每6.5年发生一次成灾面积超过25%的旱灾,平均每13.6年发生一次成灾面积超过30%的旱灾,平均每40.2年发生一次成灾面积超过35%的旱灾。  相似文献   

8.
干旱是灌区防御的最主要灾害,为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旱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旱灾损失,各灌区都结合灌区的抗旱能力,制订了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抗旱应急预案。文章通过对昭平台灌区34年的灌溉情况和水库蓄水情况统计分析,划分了昭平台灌区抗旱应急等级,提出了水库灌区抗旱应急等级由灌区干旱程度和水库工程缺水程度综合确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安徽淮北平原1990年-2007年的粮食产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分离出趋势产量,结合因旱减产量得到历年的因旱减产率;为提高信息扩散在旱灾损失风险评估中的精度,运用基于交叉验证的窗宽优化进行改进,并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其在P-III分布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旱灾损失风险评估模型,计算了因旱减产率的概率分布,并对该区域旱灾风险分布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基于交叉验证与信息扩散的旱灾损失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合理,对解决旱灾风险评估中普遍存在的小样本问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涝区面积达288.2万hm2,占区域面积的28.3%。同时,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影响,该区域又是旱灾易发地区,为了综合治理松嫩平原易旱易涝耕地,提高区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自1999年起,在青冈县芦河涝区开展了易旱易涝耕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龙感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华阳河湖群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适合提取长江中下游湖区地物变化特征的分类方法。该方法的数据源来源于高效稳定的高分一号 WFV 遥感影像,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最大似然、最小距离、马氏距离 6 种方法对分类结果进行空间和精度对比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更接近湖区地物实际分布情况,总体精度和 kappa 分别为 92.35%和 0.8933,两者参数均高于其他分类方法。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在长江中下游典型湖区地物分类时适用性相对较好,能够更准确有效地提取湖区地物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12.
冯志祥 《水资源保护》2017,33(5):117-122
在继承全国地下水超采区现有分类分级体系的基础上,从超采区治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地下水超采区进一步细分,以完善现有地下水超采区分类体系。提出地下水超采区分类治理模式和适用条件:对地下水超采引发严重地质环境问题并具备替代水源条件的地质灾害型地下水超采区,采用以禁止开采为主导的超采区治理模式;对现状超采型及前期超采型中目前水位仍在下降或虽然趋稳,但仍在预警线之下的地下水超采区,采取以压缩开采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对目前水位已回升至预警线之上的前期超采型地下水超采区,可采用以维持现状开采为主导型的超采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送审稿1991年),对高坝洲坝基岩体划分的各基本地质单元,抓住其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这两大复合分级因素,平行地进行定性分级。在着重考虑其质量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给出了各级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范围值,这些参数值含有岩体综合物理力学特征,这更有利于从整体上反映工程岩体的质量和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4.
岩体质量模糊分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原理引入岩体稳定性分类中,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反映岩体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考虑了地应力的影响,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岩体质量作出综合决断。根据选取指标的特征,选取正态函数作为隶属函数,介绍了评定因子参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岩体分类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避免了某些参数测定的不精确所带来的片面性, 也避免了人为划定分类界限和人为评分的主观性,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支持向量机在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分析不同围岩稳定性分类方法及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围岩稳定性分类方法。随后采用Matlab语言编程,建立了相应的围岩稳定性分类模型。以某蓄能电站一期工程的实例数据为学习样本,进行学习测试,得到训练效果较佳的分类模型,并用此模型对其二期工程的围岩进行了分类。分析中同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来进行围岩稳定性分类是可行的,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将围岩质量由原普氏坚固性系数f值分级转化到现行规范下的BQ分级的方法,并获得了引滦入津隧洞围岩质量的BQ分级。该分级对于隧洞除险加固及管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国内外岩体分级体系的多样性,依据评价岩体稳定性的基本方法归纳总结了工程应用中典型的岩体分级方法。根据我国岩体分级的最新规范《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整理了规范中岩体分级的逻辑结构图,提出了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的简化计算方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定量指标BQ用简化图解法来表示,通过不同行业内岩土工程的具体实例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所得成果可为岩土工程的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苗青 《水力发电》2001,(12):23-25
在大朝山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专题研究时,采用了SMR稳定性分类方法,SMR是从RMR方法演变而来,它综合地考虑了影响边坡的实际因素,如结构面、边坡开挖方法等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并针对某一分类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白鹤滩水电站柱状节理玄武岩体内原生微裂隙发育,分布有宏观肉眼不易辨认的隐性节理,节理面较平整,多呈闭合状,为断续镶嵌结构,但岩石强度大,纵波波速高,岩体本身质量及其实际结构特征与测试得到的物理力学性质不相匹配。以白鹤滩水电站坝基柱状节理玄武岩作为含原生隐性节理的代表性岩体,基于其特殊性状,开展现场钻孔取芯、声波测试与点荷载试验,采用目前较为常用的几种工程岩体分级方法对其开展分级研究,对比分析岩体分级的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是否具有一致性;并以BQ分级方法为基础,在特定条件下引入RQD来修正岩体完整性系数Kv值,建立了一种适用含有原生隐性节理的工程岩体分级方法;将该方法用于白鹤滩柱状节理玄武岩的工程分级,分级结果与工程实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通过现场原位岩体变形试验对改进的分级方法进行验证可知,测试得到的柱状节理玄武岩变形参数与改进后BQ法的分级结果具有较好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20.
河流纪、系、统、类、型、境、群的分析深刻地反映了河流发育地质历史、地理气候条件、河水补给来源、地貌过程、平面形态、生境特征及生物群落等对于特定级别的河流在特定河段上的类型归属及其生态表现。河流综合分类层次结构中各空间尺度环境因子决定了不同的生态效应,其中地理气候和地质地貌是决定淡水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方面,而河水补给形式和河流平面形态则对个别物种的丰富度和分布具有一定影响。结合已有国内外研究资料,可以按照河流综合分类方法的层次递进分析对各类河流进行合理的划分,同时对其生态特征,如水生生物群落(大型水生植被、藻类、底栖动物和鱼类)组成和分布状况进行系统说明。本文通过对生物群落中部分广适种、气候种和典型地方种的辨识,将生态特征至少在“属”的水平上详细刻画,从而为河流的快速分类和生态修复提供“生物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