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决车辆传动系统载荷谱测试过程中,转速高、扭矩大和温度变化范围广的环境中传动轴扭矩测量和数据传输困难的问题,研制了基于蓝牙4.0技术的车辆传动轴动态扭矩实时测量和无线传输测试系统.建立了传动轴动态扭矩信号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实际车辆行驶过程中传动轴动态扭矩测试试验并且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高转速等复杂工况下测试系统工作性能良好,能够准确地实时测量传动轴的动态扭矩;在信号预处理方面,箱线图法对异常值的去除有明显的效果.相对于小波分析通用阈值去噪方法,小波分析自适应阈值去噪对传动轴动态扭矩信号的去噪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旋转动力机械的扭矩测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磁电式数字鉴相扭矩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硬件电路 ,该非接触测量技术 ,应用材料力学理论 ,实现了通过测量扭转角的方法测量扭矩 .  相似文献   

3.
基于无线分布式网络的装甲车辆监测系统,由一个上位机及若干下位机及相应的无线通讯模块组成.监测子系统则由信号采集电路、数据存储和无线发送装置组成,负责信号采集及数据存储和发送.该系统采用大容量的移动存储器CF卡,保证数据记录的完备性,由此解决通过查询方式进行数据无线传输时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无线数据采集系统中,无线数据节点有可能会被安放在不便拆卸且无法进行外部供电的设备中.为了在有限的电池电量下,尽可能久的实现数据采集,设计了一种基于MEAS振动传感器的低功耗供电电路.它通过传感器感受振动信号,判断设备是否处于工作状态,以此控制电池能量输出.将该低功耗供电电路运用在干式离合器摩擦片无线数据采集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该低功耗供电电路的运用大幅度的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功耗.  相似文献   

5.
由于外场试验自然故障样本量不足、实验室试验评估结果优于装备测试性真实水平,装甲车辆定型阶段缺乏科学的测试性评估方法。从条件概率定义出发修正了测试性预测模型,研究得到了测试性评估结果与试验评价方式关系,提出了基于外场试验、实验室试验、分析评价的测试性综合试验方法,构建了试验结果可信度计算模型和按照可信度确定不同试验结果权重的测试性综合评估模型。案例应用结果表明:基于试验结果可信度的测试性综合评估方法既解决了外场试验样本量不充分问题,又提高了试验操作的可行性和评估结论的科学性,为装甲车辆测试性试验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6.
作业时间的准确预测是装甲车辆乘员信息处理作业状态研究的关键,对提高人机系统的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乘员作业类型向信息处理作业转变的基本趋势,以信息录入典型信息处理作业为研究对象,对其信息处理作业操作元和认知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乘员操纵特性和认知特性构建了信息录入作业时间预测模型,并面向任务对预测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旨在为解决应急任务条件下乘员信息处理作业时间预测问题探索新的途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清晰地描述乘员信息录入作业的认知过程,准确地预测作业时间,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可重用性,是一种有效可行的信息处理作业时间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韩坤  何成铭  刘维维  申莹 《兵工学报》2014,35(2):268-272
在装甲车辆论证过程中,权衡分析是确定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和测试性(RMST)定量要求的关键环节,但目前缺少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出以系统效能为目标的装甲车辆RMST权衡分析方法。基于装甲车辆使用和维修管理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由战备完好率、任务可信度和固有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装甲车辆系统效能模型。在系统效能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两种RMST权衡分析方法,即基于比较的权衡分析方法和基于灵敏度的权衡分析方法。该方法为合理地确定装甲车辆RMST定量要求,提高装甲车辆系统效能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坦克装甲车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明  刘勇  胡建军 《兵工学报》2017,38(6):1192-1202
车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简称车电)是坦克装甲车辆平台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影响坦克装甲车辆信息化水平和战术性能。由于对其兼具信息化总体和车电功能系统双重角色的内涵认识不清晰,车电发展受到一定制约。阐明了车电系统本质内涵,得出“坦克装甲车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关键在于综合”的结论,并通过梳理、分析车电技术的发展进程,凝炼了传感综合、显控综合、席位综合、处理综合与信息综合等重点,提出车电系统的关键技术、总体设计流程及仿真建模方法,为坦克装甲车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测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涵盖了多学科知识点, 融合了光、机、电、信息处理等技术内容. 该文针对装甲车辆这一特殊的测试对象, 研究分析了影响装甲车辆试验测试数据精确度的关键因素, 针对这些关键因素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宁 《兵工自动化》2005,24(5):31-32
针对目前装甲车辆使用的单一28V低压直流供电体制,采用270V体制、智能配电和综合电子技术对现存车辆供电体制进行改进.其技术包括:高压无刷直流发电机起动及优化、及其数字化控制、DC/DC双向变换器控制、蓄电池充放电工作模式及电池监控、电源综合管理、DC/AC交换器容错、交流伺服数字化炮控系统等.  相似文献   

12.
装甲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因电气设备故障而影响整车可靠性的问题,因此,对装甲车辆电气设备故障类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找出了导致电气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不良的外部电源品质影响了电气设备的可靠性.针对此问题,该方案提出了规范外部电源的供电特性、优化外接电源电路、增加外部电源监控电路和抗尖峰浪涌能力的解决措施.经过装车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减少外部电源对车辆电气设备工作的影响,提高了电气设备电源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装甲车辆发动机工作一段时间后性能下降需要拆解维修保养的问题,提出了不解体清洗技术方法,研制了专用的清洗剂、清洗装置和控制与检测系统,通过台架试验和实际使用,证明对于装甲车辆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开展装甲车辆人机工效研究缺乏试验手段的问题,设计了一套驾驶舱工效学试验系统.试验系统在半实物仿真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人机界面空间布局可设定的特点,并融入了工效分析功能.试验表明,系统能够用于作业可达性和可视性、操纵力适宜性、仪表信息可判读性、作业任务复杂性、驾驶员作业可靠性等方面的工效研究.  相似文献   

15.
根据路面的统计特性生成了装甲车辆行驶的典型路面的路面谱。根据装甲车辆悬挂系统的受力特点,并结合动力学理论模拟了车辆在典型路面上行驶时负重轮摆角的变化情况,对扭力轴的受力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扭力轴材料45CrNiMoVA特性和扭力轴的生产工艺特点,利用应力-寿命干涉模型对扭力轴的使用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计算。整个软件包的6个模块分别是路面谱模块、受力分析模块、动力学分析模块、统计处理模块、零件材料曲线绘制模块和应力-寿命计算可靠度模块。利用该工具包能较好地预测装甲车辆扭力轴的使用可靠性和疲劳寿命,为使用过程中制定有效的技术保障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装甲装备乘员生理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并结合坦克驾驶考核确定了乘员可靠性心理影响因素测试的内容,即乘员的深度知觉能力、双臂协调能力、注意集中能力、注意分配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采用“砍头去尾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处理,并运用概率密度分布比较和威氏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能力高的乘员其可靠性也较高;该法对于装甲装备乘员选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装甲车辆在爆炸载荷下的动态响应,用AUTODYN软件对4340钢和橡胶构成的装甲车辆模型进行了三维模拟。计算了8701炸药不同装药量下的爆炸过程。得到了侧钢板上3个观测点的响应参数:超压、位移、加速度。分析了各观测点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离爆源位置越近或装药量越大,车辆的响应时间越早、节点振荡越激烈、振荡幅值越大、持续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的自行火炮供电系统的故障检测和试验方法效率低且测试周期长,不便于现场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车载供电系统的不解体自动检测方案。该方案采用测试集成的设计思想,以PC机和数据采集系统为基础,配置相应的传感器模块对供电系统的电压、电流及转速进行检测,并由检测系统软件完成数据处理。通过对检测结果分析,判断供电系统的故障和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19.
软地面通过性是越野汽车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现有的通过性试验和测试手段比较单一,无法进行动态测量,实验数据的缺乏已成为地面通过性试验评价研究的一大阻碍.针对该问题,提出以车轮力传感器为核心的动态测试系统,集成GPS、高清摄像机以及便携式土壤测试仪等传感器,对轮壤间相互作用的关键物理量进行实时动态同步采集.在铺装地面和3种软地面工况下进行了实车试验,从试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动态测试系统性能稳定可靠,能够用于越野汽车地面通过性的试验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装甲车辆的整体温度场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利用数值方法计算太阳辐射和发动机的散热对整个装甲车辆的整体温度场的影响,进而通过温度场计算空调热负荷的装甲车辆动态热负荷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一天之内的空调系统热负荷的变化情况,并讨论了太阳辐射强度和发动机负荷对空调热负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