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铁城 《建筑师》2007,(5):52-58
中国社科院叶廷芳先生在去年年中发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与展望》一文,提出我们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因为两千年一贯制的"木构建筑",而从明代中期起的这五六百年来都衰落了。为此八十多岁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在今年《新建筑》第三期用《中国建筑文化再反思》一文进行辩驳。认为叶文"由于立论基点之欠正确,几乎全盘不得要领。"张老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必须继承。"我以为他们两位走的都是极端主义之路。作为新世纪的现代文明、现代民主之表现,应该是多元并存、共生共荣的局面;应该允许各种花朵都为新世纪绽放自己的美丽。但前提是"宜人"两个字。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
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对文学、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明代登科录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能够自动提取整个明代的进士信息。本文以浙江余姚为例,依据登科录自动提取该地可能出自同一家族的所有进士信息。在此基础上,与已经数字化了的方志、宗谱等相关文献结合,最终梳理出进士家族。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实现,是大数据与明代科举研究相结合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3.
正明代官式建筑室内斗栱的各类结构类型明代是中国古建筑历史上营造活动频繁,建筑水平高超,留存实物较多的时期。明代大木作上承宋、元,下启清代,具有不同于宋、元、清时期建筑的独特之处。而明代官式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不用天花的殿宇中使用室内斗栱来加强梁檩枋之间的联系,并从而增加了室内装饰的效果。这既是对宋代"厅堂"类建筑做法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明代和清代建筑之间的明显差别。在明代,室内斗栱根据施用位置及自身特点的不同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结构类型:1.品字科  相似文献   

4.
"用传统的管道供热方式,不仅会破坏老建筑风貌,而且成本还很高,我们想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来解决老建筑的供暖问题。"在青岛市南区第九个区长公开电话接听日现场,市南区区长万建忠说。针对八大关街道、江苏路社区等辖区内的一些老建筑的供暖问题,万建  相似文献   

5.
明代皇家金丝楠木大殿建筑艺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北海"西天梵境"中的大慈真如宝殿和明长陵祾恩殿,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护完好的明代金丝楠木大殿.在系统调查两座大殿建筑形制、建筑构件及细部装饰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明代皇家金丝楠木大殿的建筑特点以及在建筑形制、细部构造上的异同,为保护和研究珍贵的金丝楠木建筑提供了  相似文献   

6.
陈立缤 《时代建筑》2013,(3):43-49,42
文章指出历史建筑修缮设计的关键是对"新"和"老"的思考,对"留"和"添"之间度量的把握。保留"老"可以体现建筑的历史,但"新"的加入可以赋予建筑新的生命,确保其实用性。修缮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建筑的历史价值或原真性,维护"老"建筑的尊严,同时满足新的功能和用途,真正延续"老"建筑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红城感恩寺六座明代建筑实测基础上,通过对比宋代《营造法式》与清代《工程做法》中有关模数、折屋之法、立面特征的相关规定,认为:明代弘治年间营造红城感恩寺时,斗口制已在营建过程中尝试,新的模数制处于萌芽、孕育过程;红城感恩寺明代各建筑在折屋做法上通过增加室内联系构件使檐步大于金步与脊步,并在举架上采用"急转"取代"圆转";红城感恩寺明代各建筑立面上更多延续了宋元建筑遗风。  相似文献   

8.
中国进士题名碑刻住进玻璃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中记载中国明代以后历届进士姓名的进士题刻碑,近日被北京市文物专家请进了玻璃房内。这批进士题刻碑现存放在北京博物馆临近的孔子庙中,约在200块,由于风吹雨打使这批石碑已严重损坏。北京市政府最终在是涂抹防护剂还  相似文献   

9.
再议地域主义——时代前行中的地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滨  张一兵 《华中建筑》2010,28(7):183-185
在全球化背景下,针对我国建筑地域特色逐渐消弭的问题,应在认清建筑地域特征本质的基础上,以"护老"、"创新"、"求联"为整体思路看待建筑"新与老"的问题,其中"护老"是基础、"创新"是灵魂、"求联"是纽带。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期的地域建筑。  相似文献   

10.
任村镇位于河南省林州市,西依太行山,漳河流经全镇,石质山地构成地形主体.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西邻能源大省山西,北与河北涉县隔河相望,居于河南的最北端,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历史上,交通、贸易与战略地位均十分显著.@@1.村落建筑与格局@@据《任村志》记载,明正德十一年(1516)任村镇发展为集市,因其枢纽位置成为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目前存一条明清老街,青石铺路,全长超过500m,民居、店铺排列在古街两旁,建筑土、砖、石、木并举,入口檐廊重点突出."翰林府"、"进士第"、西门券楼等组成了重点建筑群落,街道两旁古建筑大多为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曾任两湖地方高官的张、魏两家所建,故该街也被称为进士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