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铣刀磨损量监测和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线诊断端面铣刀磨损量和预测铣刀剩余寿命的方法。首先通过实验采集Y向铣削力作为监测信号,分析铣削力与刀具磨损量VB和刀具磨损时间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铣削力信号分析提取出有效监测特征向量,此特征向量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用于刀具磨损量的监测和剩余寿命的预计。最后,通过实验证明,该神经网络模型误差很小,利用该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在线监测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滚动轴承的可靠性和预测剩余寿命,提出一种基于RRMS特征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选取地铁牵引电机轴承为研究对象,首先在轴承疲劳寿命试验台上进行疲劳寿命试验,采集轴承振动信号;其次通过小波包对原始信号进行分解,提取振动信号的RRMS特征,将其作为表征轴承性能衰退变化趋势的指标,并确定轴承失效阈值;...  相似文献   

3.
从再制造角度出发,研究面向工程机械液压泵再制造的拆解序列规划.在研究中,以K3V系列斜盘式轴向柱塞泵为例,构建工程机械液压泵二维和三维拆解模型,利用空间约束矩阵、接触矩阵、自由度约束矩阵对拆解模型进行分析,进而得到切实可行的拆解序列.  相似文献   

4.
面向工程机械再制造的表面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是工程机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在分析表面工程技术在工程机械再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堆焊技术、热喷涂技术、电刷镀技术及激光再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现状,最后给出了表面工程技术在混凝土泵车底盘十字轴再制造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
再制造是一种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面向工程机械再制造,基于相似理论,提出一种相似模型试验方法,用相似模型有效模拟工程机械零/部件原型的物理特性及响应,再现原型的典型物理特征,再由相似模型试验结果反推原型的参数。以薄壁杆件结构为例,首先在理论上推导出相似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相似系数和预测公式等函数关系,然后设计、开展相似模型力学试验,并将理论预测数据与试验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薄壁杆件模型材料的弹性阶段,根据相似模型预测公式得到的挠度、拉应力和压应力预测数据与试验得到的挠度、拉应力和压应力实测数据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相似模型预测公式的有效性和模型试验的合理性。相似模型试验为工程机械再制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于工程机械再制造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升降法获得的再制造寿命修正系数,对临界平面法多轴疲劳模型改造,建立一种针对再制造后多轴的寿命预测模型,尝试研究了带3Cr13电弧喷涂层基体材料为45CrMo的传动轴在比例加载下定量全寿命,利用ANSYS对传动轴进行几何建模和弹塑性分析来确定多轴临界平面疲劳损伤参量,并通过疲劳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  相似文献   

7.
针对承受一定弯矩和高扭转荷载的再制造传动轴,尝试采用疲劳极限的修正方法,对多轴疲劳模型进行改造.利用有限元弹塑性分析出应力分量进而来确定多轴临界平面疲劳损伤参量,建立一种适应于由“加材料”再制造后多轴寿命定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工程机械液压阀再制造的目的在于重新使得机器焕发生命,结合原本设备的原理特点,使用表面工艺技术、现代化技术等,在原本设备的基础上重新制造和提升,改善设备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研究工程机械液压阀的再制造意义,提出几点工艺流程的建议,旨在为增强相关设备的应用性能、发展水平等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面向再制造全过程的再制造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向再制造全过程的再制造设计是开展再制造工程的必要前提,涉及许多新兴学科。文中探讨了再制造设计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前沿研究课题。通过再制造设计的研究,可以为开展科学的再制造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挖掘废旧产品中蕴含的财富和信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刀具的使用寿命对于刀具需求计划制定、刀具生产准备以及切削参数的设置等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准确预测刀具使用寿命,在BP神经网络中引入了一种新型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的刀具寿命预测方法。BP神经网络中的权值和阈值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处理,训练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求得最优解。实验结果表明,基于GA-BP神经网络刀具寿命预测方法相比传统BP神经网络预测具有更高的寿命预测精度,为刀具需求制定、成本核算、切削参数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传感器获取了机械装备海量的监测数据,让剩余寿命预测有据可依,推动机械剩余寿命预测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但由于数据类型多样、量大面广,如何利用丰富的多传感器数据,从中快速挖掘健康状态退化信息,指导寿命预测,成为大数据时代下机械寿命预测的全新挑战.基于模型的寿命预测方法大多仅针对单一监测...  相似文献   

12.
针对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惩罚系数难以确定、核函数必须满足Mercer定理等问题,相关向量机(Relevance vector machine,RVM)应运而生以解决上述问题,并在趋势预测等领域得到一定的应用。核函数是决定RVM预测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的研究通常是人为选择单一核函数,因此增加了对参数的依赖性并降低了RVM预测的鲁棒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自适应多核组合RVM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选择多个核函数,利用粒子滤波产生核函数权重,建立多核组合RVM集,然后经过不断地迭代预测、权值更新和重采样,自适应获取最优多核组合RVM,从而自适应融合多个核函数的特性,克服基于单一核函数RVM的局限,提高预测精度和鲁棒性。利用仿真对提出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将其应用于机械设备的剩余寿命预测,取得了比基于单一核函数RVM更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产品主动再制造时其关键零件往往存在“提前再制造”或“滞后再制造”的问题,提出了寿命匹配函数的概念。通过研究不同特征结构参数组合下关键零件主动再制造时机的变化,建立了关键零件主动再制造时机与特征结构参数的映射关系,并引入寿命匹配因子作为寿命匹配完成的标志。提出了基于寿命匹配函数的主动再制造设计方法,根据寿命匹配函数,优化特征结构参数,实现关键零件与产品主动再制造时机的匹配。最后,以某型号柴油机为例进行寿命匹配,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结合起重机械的工作特点,分析研究了起重机械再制造的特点与要求,分别建立了起重机械可再制造性分析模型与再制造一般工艺过程模型,介绍了起重机械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提出了起重机械再制造应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宋守许  冯艳  柯庆镝  刘明 《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0):1323-1329
再制造毛坯是退役后的产品,其零部件存在状态不确定的问题,无法实现产品中配合零件的最佳利用,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寿命匹配的零部件再制造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分析产品失效中所存在的“短板效应”,提出了零部件寿命均值匹配和倍数匹配的寿命匹配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寿命匹配方法;建立了设计信息与服役特性映射模型及基于该映射模型的反馈设计机制;最后,以曲轴-轴套系统为例进行寿命匹配,对其初始设计参数进行面向再制造的改进,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腐蚀管道剩余强度的评价方法及剩余寿命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ASME B31G-2009、BS 7910-2005、PCORRC和API 579-1/AMSE FFS-1-2007四种标准中计算腐蚀管道剩余强度的经验公式,分析对比了四种管道剩余强度评价准则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并采用AMSE B31G-2009标准公式、有限元模拟和可靠性分析三种手段分别对某缺陷集输管道进行了剩余寿命预测。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钢级管道,API 579-1/AMSE FFS-1-2007标准方法预测的剩余强度最为保守,其次为ASME B31G-2009标准方法预测的,BS 7910-2005标准和PCORRC标准方法得到了相似的曲线,BS7910-2005标准的计算结果要稍大一些;为提高预测精度,需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和可靠性分析法进一步预测剩余寿命;采用经验公式、有限元法和可靠性分析得到的剩余寿命结果较为接近,分别为10.8,12,13.6a。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气缸可靠性研究中剩余寿命预测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退化路径的气缸剩余寿命在线预测方法。在建立了基于维纳过程的气缸退化模型基础上,推导了退化路径决定下的气缸剩余寿命的概率密度函数解析表达式,提出了一种融合Bayes估计和期望最大化算法的参数在线估计方法,实现了气缸剩余寿命在线预测,并通过气缸性能退化实验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与同类方法对比结果表明,在小样本情况下,所提方法能更准确地预测气缸剩余寿命且预测的不确定性更低。  相似文献   

18.
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合理对废旧资源进行回收利用,能节省大量的资源,并且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当前我国汽车数量不断增多,汽车再制造则能够有效利用废旧资源,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对汽车再制造工程中的技术和工艺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工程机械预防故障及延长使用寿命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