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建筑夜间通风降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夜间通风降温技术的原理入手,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气候潜力、降温影响因素分析、通风换气、对流换热、围护结构蓄热、夜间通风的建筑构造等进行了深入的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夜间通风的研究体系.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夜间通风冷却潜力(CCP)评价方法,对浙江南、北气候分区各自的典型城市(温州、杭州)夜间通风的适用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北区有一定的夜间通风冷却潜力,而浙江南区相对来说实施难度较大。探索并分析了浙江地区夜间通风的强化措施,介绍了相变蓄热在夏热冬冷地区夜间通风中的发展前景,总结了当前夜间通风运行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浙江地区工程实际夜间通风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夏季气候炎热,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及电力供应条件下,居室降温还很难大量使用空调设备。利用室外气温的日夜差,合理地组织通风,可以收到良好的降温效果.本文介绍居室夜间通风的组织方法及其效果的实际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西安地区一栋典型办公建筑为例,运用EnergyPlus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相变蓄热通风技术在过渡季节和炎热季节的应用情况。采用日累计降温幅度ΔT和降温潜力百分比J两个指标对其降温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了相变材料充分发挥相变潜能时室外干球温度的日气温特征,并基于ASHRAE 55热舒适模型评价了该技术对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当室外干球温度最大值高于相变区间上限值3℃时,最低温度低于相变区间下限值3℃,且日平均温度处于相变区间范围内时,相变蓄热通风技术能够充分发挥相变蓄能作用;该技术在过渡季节的应用效果优于炎热季节,与夜间自然通风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使整个过渡季节室内空气温度降温幅度提高14%,室内操作温度满足ASHRAE 55标准的80%,可接受温度范围的小时数提高8%,而整个炎热季节室内空气温度降幅只提高5.6%,室内操作温度满足ASHRAE 55标准的80%,可接受温度范围的小时数仅提高1%。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作为自然冷源的夜间风的降温节能潜力、通风效果影响因素及应用领域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已取得的夜间通风技术研究成果,指出应改善国内自然通风的研究方法,开展对过渡季节夜间通风的应用研究,同时应分析不同地区夜间通风适用性和夜间通风情况下室内热舒适性,以拓展夜间通风应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从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热工及热环境特性、夜间通风的实现形式等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目前夜间通风的主要研究方法及成果。通过援引多种效果评价指标对夜间通风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直观判定,并拓展性地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对该技术应用的不利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同时肯定了该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具有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日较差情况下,夜间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采用Energyplus软件对西安地区某公寓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无夜间通风相比,夜间通风时室内最高气温、最高平均辐射温度分别降低了0.32℃、0.34℃。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随日较差的增大而降低,且机械通风时段比渗透通风时段降低显著。当日较差为4℃、6℃、8℃、10℃、12℃时,室内处于热舒适时段的比例分别为0,16.11%,28.06%,32.01%和34.86%。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夜间通风作为一种被动式降温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研究夜间通风在中国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节能效果,选取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作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夏热冬暖地区的代表城市,使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建立一个办公建筑模型,分别在使用和未使用夜间通风的情况下计算出3个城市建筑在供冷季各月的供冷能耗和总能耗,通过对比,分析夜间通风的节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月份,夜间通风的效果会随着城市纬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对于整个供冷季,即便是在低纬度的夏热冬暖地区,夜间通风也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夜间通风的基本概念和降温原理,并选用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给出的典型气象年数据,通过CCP方法分析了几个典型城市的夜间通风降温潜力。结果表明,夜间通风降温潜力在北方地区较大而在南方地区普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办公楼夜间通风方式下室内热环境及节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区早晚温差较大,在夏季合理利用室外较低温度的新鲜空气进行夜间通风,不仅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还能有效降低制冷机组能耗.采用热平衡负荷计算软件HTB2并结合气候参数,模拟了北京地区某办公楼采用夜间通风时室内热环境和冷负荷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夜间通风对室内温湿度,制冷机组冷负荷的影响以及节能效率.  相似文献   

12.
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仿真分析过程中,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徐变和干缩等因素与温度都有关系,对温度应力都有影响。本文以混凝土热弹塑性应变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徐变等因素影响下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本构模型,得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热弹塑性有限元表达式。在此,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对一实际工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得出了温度应力的一般规律,理论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所得结论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利用自然通风和蓄热耦合原理降低建筑能耗的过程中,室外的气象条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以一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DeST-h软件对西安、广州和哈密三个地区的建筑冷负荷进行动态模拟,研究分析通风换气次数、建筑围护结构类型及材料对全年累计冷负荷的影响规律,以及研究适应于各个地区的围护结构构造形式。结果表明,增大通风量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在优化墙体构造形式方面,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各个地区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的墙体构造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哈密地区为重型墙体结构加外保温,且内隔墙为轻型结构;广州地区为轻型结构;西安地区为内外墙体均为重型结构,尤其是在优化内隔墙材料方面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4.
热压自然通风设计是一种有效的被动式节能技术手段。分析了常规热压通风设计的应用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热压引射通风设计模式,并初步探讨了该通风设计的工作原理、应用技术,说明了其节能及理论设计上的可行性。结论指出了这种新的设计模式可广泛适用在夏季温热地区,特别是多层内廊式建筑的竖向集中排气系统中,也为深入研究和应用热压自然通风新技术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及自然通风热舒适评价指标,探讨了建立适合我国自然通风热舒适的评价模型,对进一步研究自然通风热舒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通风可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减少建筑能耗,并能保证一定的热舒适性。理论分析了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下某大学建于20世纪30年代大礼堂的通风量、通风路径和人体热舒适性情况。结果表明,热压作用下的中和面高度变化较小,气流流向稳定,在非极端气候下,通风量大,室内的热舒适性及空气品质良好。一些经典建筑的设计理念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依然能够为现代节能建筑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