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 引言 近年来,智慧社区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政府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与智慧社区建设有关的意见及指导性文件,加快智慧社区建设速度与建设质量已经成为政府服务民生基本导向.智慧社区是通过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社区管理形态.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而社区则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国家"智慧政务"、"精准化服务"的号召和后疫情时代社区防控治理崛起的背景下,网格化与智慧社区的结合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格化管理起初源于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但在实际的基层治理过程中,网格化管理成为了一种基层新型的行政方式。其运作依托统一的数字管理平台,把全域行政管理区域划分成若干网格,设置网格员在单元网格内进行常规巡查、问题上报、事件处理、信息反馈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广西"智慧城市"掌上门户"爱城市"正式启用发布会在柳州市举行。柳州市成为全区第一个开通使用这一信息化应用的城市。用户可通过手机登陆http://wap.153.cn下载客户端,或百度查询"爱城市"关键字获取,尽情享受智慧应用带来的信息化便利服务——一机在手,整个城市尽在掌握!作为广西信息化建设主力军,中国电信广西公司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截至2012年5月,已与全区14个城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暨"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服务社会、带动产业"的原则,以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三大领域的智慧应用为统领,以智慧政务、政务监管、社会管理、智慧物流、智慧旅  相似文献   

4.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养老服务业均为城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重要机遇。智慧养老是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依托,以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服务内容相结合,所构建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入发展,在社会治理领域,智慧社区建设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创建智慧社区,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能有效助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本文结合社会治理信息化发展历程,梳理分析社会治理信息化的必然性,结合智慧社区的建设意义,从框架设计、内容构成、服务结构等方面,论述社会治理信息化视角下智慧社区的建设实践,结合实践中的理念困境、经营困境、机制困境,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希望更好地为智慧社区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智慧社区”一方面是“智慧城市”的重点发展领域,另—方面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单元,它不仅集成了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安防监控等各类资源,以满足社区管理和居民服务的新需求,而且整合了街道管理和服务运行的关键信息,不断创新街道公共治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智慧社区平台,以"电视、手机、电脑"为展现方式,开展直播电视,电子商务、居家养老、金融理财、社区网格化治理等多种业务,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打造集宣传舆论平台、文化创业产业平台和城市信息化平台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打造的“智慧社区”云计算平台,运用“三网融合”和物联网技术,提升了社区管理,是继四方区国家社区信息化试点项目后又一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9.
以长江水利委员会信息化顶层设计为根本指导,围绕日益复杂的长江流域综合管理需求,总结当前数字长江阶段的信息化现状基础。以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广泛共享、智能应用、泛在服务为提升方向,研究提出智慧长江规划的编制构想,初步描绘最终服务于"安澜、绿色、和谐、美丽"4个长江的智慧长江目标体系,初步构建动态的感知、智联的大数据、智能的应用支撑、智慧的应用,以及运行环境及安全与保障环境等体系的智慧长江框架体系。按照近期打基础、中期见成效及远期现水平3个实施阶段,梳理近期的实施路径,以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综合调度支持系统和全覆盖水监控能力建设2个骨干项目为依托启动智慧长江建设,分步实现智慧长江的远景建设目标,可为智慧长江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芜湖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项目: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那么,实施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针对矿用设备检测实验室管理及服务对象特征,提出了一种符合实验室信息化特色的智慧服务体系;在明确智慧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与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物联网、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库等技术搭建了以数据平台为核心的体系架构。试运行结果表明,该智慧服务体系实现了检测资源和客户服务的高度融合,提高了矿用设备检测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太湖流域治理与管理的要求,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工作总基调要求,以智慧太湖顶层设计为指导,分析流域治理与管理对于信息化方面的主要需求,梳理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信息化支撑强监管在数据监测、信息共享、业务支持、监管应用、基础设施、监督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短板。针对智慧太湖建设中数据整合共享,信息监视预警,调度会商决策,综合业务监管等阶段成果,对信息化补短板支撑强监管作探索思考,有助于智慧太湖建设工作的延伸、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在城市家庭逐渐得到普及,家庭综合服务系统可以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便享受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社会服务。本文通过设计与实现一个社区家庭综合服务系统实例,为信息化应用对社区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可启发业界对社区管理信息化进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全球性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经济的各个方面,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新四化"的目标,将信息化摆在特别重要地位,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改革、提高质量。本文介绍一种构建在智慧校园基础上的公安高校建设新理念,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将学校的各类资源和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项多因素的复杂工程,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来构成应急管理体系,并且通常需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且不容易达到理想效果。文中构建了智慧社区应急服务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平台技术三项主流技术实现了智慧社区的风险监测、应急保障、应急反应等功能。三项技术三位一体,能够与指挥控制管理系统、社区应急管理系统、网格化管理系统等系统数据进行连接,做到及时发现风险、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实现"风险监测—数据上传—启用应急预案—应急处理—应急善后处置—行动评估"一套完整的事件处理流程。此系统的构建可以大大加强对风险的实时监测、实时处理、实时信息资源共享等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社区智能化应急服务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水务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通过阐述治理模式创新与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为背景,探索研究与"智慧水网"发展相适应的水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创新模式,通过多角度思考,针对水务行政改革和业务发展的实际,研究提出包括统筹领导,协调推进、资源管理、市场服务的水务信息化建设管理新模式,进而建立权责统一又规范制约的现代治理体系,促进互联网时代"智慧水网"协同融合、开放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谢旭东 《软件》2022,(9):142-144
区块链技术已经实现了在很多行业领域的应用,甚至可以扩展至任何有需要的领域,例如法律、零售、医疗等。而智慧养老社区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区块链技术的根本,在智能化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下,将区块链技术切实应用于智慧养老社区信息化系统中,据此建设可靠性与可信性较强的养老社区系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化养老问题,最关键的是能够加速社会养老体系发展进程。以此本文主要对区块链技术在智慧养老社区信息化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能够为智慧养老社区服务优化与社会养老体系完善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智慧新春游     
《中国信息化》2014,(2):14-15
要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三方面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和整合,促进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智慧水利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新时代智慧社会建设的需要和实际工作的开展,提出智慧水利内涵是水利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和拓展,其理念是集约建设、实用安全、云端部署、大数据应用、智能开发、泛在服务,是全方位解决水资源、水管理、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等涉水事务的智能化超大型系统,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技术保障。阐明智慧水利的目标和六大体系内容等,对开展智慧水利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智慧医院的医疗、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以“三个一体化平台+二大体系”的建设主线框架,提出智慧医院信息化平台设计建设方案,为医院智慧化与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