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香气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各个工艺的茶叶香气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香气的变化情况,并利用香气指数分析了香气变化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前茶饮料新产品开发在追求茶叶质量、保持茶饮料口感清新的同时,更加突出产品的营养、保健功能等趋势。实验以金盏花、乌龙茶、薄荷叶为原料,研制金盏乌龙茶饮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对产品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薄荷叶可增加茶的清香风味,降低浊度;采用一次抽滤、一次超滤效果最佳。金盏乌龙茶的最佳配方为:金盏花0.6%,乌龙茶0.3%,薄荷叶0.1%,蜂蜜0.5%,柠檬酸0.05%,浓缩桃汁0.2%,抗坏血酸0.05%。  相似文献   

3.
采用SDE法研究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食品科学》2002,23(10):84-87
本研究采用SDE法对速溶绿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对速溶绿茶香气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渐损失,其中在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经喷雾干燥后,某些香气成分有所增加,但成品速溶绿茶的香气与原料的香气无论在含量上还是在数量上均已相差甚远,已不具有原茶的风味。在此过程中不同香气类型和香气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SDE法对香气的提取分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原味红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开发原味红茶饮料,着重对茶叶的原料筛选、茶饮料的稳定性及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对茶饮料的外观进行感官检验,选定了茶叶的最佳浸提参数,并确定了茶饮料合理的配方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复合保健茶饮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叶及几种药食两用植物为原料研制了一种复合保健茶饮料,实验采用脱酚工艺及添加抗坏血酸,解决了饮料混浊沉淀及褐变问题。  相似文献   

6.
无糖绿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开发无糖绿茶饮料,着重对茶叶的原料筛选、茶饮料的稳定性、褐变及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对茶饮料的外观进行感官检验,选定了茶叶的最佳浸提参数,并确定了茶饮料合理的配方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茶叶及几种药食两用植物为原料研制了一种复合保健茶饮料,实验采用脱酚工艺及添加抗坏血酸,解决了饮料混浊沉淀及褐变问题。  相似文献   

8.
巩卫琪  姚毓才  周茹 《饮料工业》2014,17(10):16-20
本实验以红茶粉、生姜粉和浓缩红枣汁为主要原料,制备一种复合茶饮料。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复合茶饮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为红茶粉0.1%、生姜粉0.1%、浓缩枣汁1%、白砂糖9%、柠檬酸0.6%。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护色剂进行护色实验,结果发现采用0.3g/L Vc+0.3g/L的D-异抗坏血酸钠复配护色效果最好。所制的产品色泽鲜明,姜味与枣味突出,风味宜人。  相似文献   

9.
《食品科学》1999,20(10):46-47
近年来,各种风味的液态茶饮料大量在市场上出现,并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绝大多数厂家茶饮料的生产工艺中仍采用茶浸提或直接使用速溶茶进行调配的方式。现以膜浓缩茶计为原料,研究其制备的茶饮料在风味、澄清性、过滤等方面的优缺点。1材料及方法1.1材料1.1.1茶叶:市售绿碎茶、红碎茶、乌龙茶。1.1.2浓缩汁:潮阳华城食品有限公司采用低温膜浓缩技术生产的绿茶、乌龙茶、红茶膜浓缩茶汁,浓度20%.1.1.3速溶茶粉:绿茶、乌龙茶、红茶喷干速溶茶粉。1.1.4添加剂:异维生素C钠,食用级。1.2方法1.2.1工艺流程(1)干茶制备茶饮料工艺流程绿碎、乌龙茶、红碎茶→浸提→冷却→粗滤→调配→过滤→灌装封口  相似文献   

10.
低糖绿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开发低糖绿茶饮料.着重对茶叶的原料筛选.对茶饮料的稳定性、褐变及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对茶饮料的外观进行感官检验.选定了茶叶的最佳的浸提参数,并确定了茶饮料的合理配方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近几年来速溶奶茶的主要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水处理、浸提、过滤、净化、浓缩、调配、乳化稳定、均质、干燥、包装等,以及速溶奶茶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四种干燥方式对云南白茶香气品质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分析阴干、阴晒结合、晒干、烘干云南白茶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检测出91种有效香气成分,以醇类、烯烃类挥发性成分种类为主,芳樟醇、β-蒎烯、水杨酸甲酯、苯乙醇、α-石竹烯、苯乙醛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干燥方式下茶香螺烷、反式青叶醇、己醇、2,2,3-三甲基-环丁酮、1-辛烯-3-醇、3,5-辛二烯-2-酮、苯甲酸甲酯、(E)-2-辛烯醇、苯甲醇的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ROAV法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白茶的主要香气贡献挥发性成分有6种,分别是2-庚醇、1-辛烯-3-醇、芳樟醇、香叶醇、苯乙醛、β-蒎烯。综合评价结果可知:不同干燥方式影响云南白茶香气类型和品质,阴干白茶清香带毫香,加工时间较长。晒干与晒阴结合干燥白茶带有日晒味。烘干白茶显花香,加工周期较短且不易受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干燥成形方式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 采用相同的萎凋、揉捻、初烘程序, 用不同的干燥做形方式制成不同形态的红茶,以感官审评结合理化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形态的红茶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 通过不同干燥成形方式获得了卷曲形、毛峰型、针形、扁形4种形态的红茶。4种红茶茶黄素、茶红素及氨基酸含量稍有差别,针形红茶茶黄素、类黄酮与氨基酸总量略高, 有利于提高其饮用价值,但4种红茶色、香、味感官品质总体接近。二次干燥(足火)-成形过程促使不同形态白叶红茶香气组成发生一定变化, 进而对红茶香型产生了细微影响,4种红茶以甜香为基本香型,卷曲型红茶香气特征偏于花香,扁形红茶略带果香。结论 毛火过程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形成和固定具有关键意义, 干燥成形方式不改变总的香气特征, 但可使白叶红茶的具体香型发生细微分化。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滚筒变温组合、干燥时长、是否耦合热风这些关键工艺参数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利用红外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IRAE-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香气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一步筛选栗香关键差异性化合物。结果表明,以单芽嫩度为制备原料,当电磁滚筒变温组合为180℃/170℃/160℃,耦合110℃热风干燥6 min时制得的绿茶栗香品质最佳。此外,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建立了栗香绿茶的有效判别模型(R2Y=0.997,Q2=0.774);基于VIP>1和p≤0.05,筛选出27种关键差异性化合物;进一步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确定其在栗香和非栗香茶样中的分布规律,发现27种香气物质在栗香绿茶中的含量普遍高于非栗香绿茶。另外,原料嫩度也会影响绿茶栗香的效果,单芽比一芽一叶制得的绿茶栗香品质更好。综合来看,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加工技术,为栗香绿茶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刘素敏  崔磊 《酿酒》2011,38(2):79-80
茶酒是将茶与酒作为原材料,采用特殊的工艺制得的即有茶的香味和色泽,又有酒的特性的一种含酒精饮品.生产方法主要有浸提法、酿制法、配制法.  相似文献   

16.
以石榴叶为原料,采用乙醇浸提工艺,并结合过滤、浓缩、沉淀、萃取、干燥等技术,制成茶多酚成品.着重研究了浸提工艺对茶多酚得率的影响,对浸提工艺中的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3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并对茶多酚得率进行分析,为高得率、高品质荼多酚提取工艺提供参考数据,同时也为大规模生产奠定一定的基础.经研究确定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浸提时间50min、浸提温度80℃,在此浸提条件下浸提茶多酚得率可达27.28%.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空气、金属、波能量三种热导介质对绿茶品质成分及感官的影响。方法:基于氨基酸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感官审评方法,对采用不同热导介质干燥的绿茶进行滋味物质与香气物质及感官品质分析。结果:烘青绿茶清香品质更持久,鲜爽醇厚度和汤色绿亮度最好,其次是滚炒绿茶、微波干燥绿茶。不同热导介质干燥的绿茶氨基酸变化具有相似性,在氨基酸单量上茶氨酸占比最大,其后依次为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丝氨酸,部分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热导介质干燥对绿茶儿茶素总量及分量、咖啡碱含量有影响,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不同热导介质干燥绿茶中微波干燥绿茶的香气物质种类更丰富,但主要香气物质差异不大。烘青绿茶和滚炒绿茶香味成分相对含量更高,其中壬醛、癸醛、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芳樟醇是主要的香气贡献物。结论:不同热导介质干燥绿茶中空气热导干燥更有利于游离氨基酸、儿茶素总量的积累,其清香品质更持久,鲜爽醇厚和汤色绿亮更好,其次是金属热导,最后是微波。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夏季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重庆地产绿茶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供试茶样共检测到120种香气,主要为醇类、酯类、烯类、脂肪烃类。与烘青比较,经晒青结合烘干后,重庆地产绿茶醇类种类增多,其中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4-萜烯醇、2-癸烯-1-醇、橙花叔醇等萜烯醇含量明显升高,醛类、酮类种类无明显变化,酯类种类差异明显,其他香气种类变化规律不一致。总体上60 ℃低温烘干能保留更多的挥发性成分,而相同的烘干温度下,挥发性成分总含量随晒青时间延长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β-紫罗酮、月桂烯是各茶样共有的香气物质,各茶样β-紫罗酮的OAV值在351.4~595.7之间,对香气贡献最大,各茶样月桂烯的OAV值均>1,对茶叶香气贡献较大,故所有茶样均具有清甜香或甜香,这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但部分特殊的花果香或是坚果香并未在审评中表现出来,可能是被晒青产生的日晒味所掩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黑茶传统自然干燥工艺受天气、卫生、效率等因素局限,本文探讨黑茶采用现代机械干燥替代传统干燥的可行性。方法 以云南晒青毛茶渥堆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干燥工艺(热风烘干、远红外干燥、炒干、微波干燥、光波干燥、微波光波混合干燥、晒干、晾干)制成黑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品质成分变化。结果 不同干燥方式加工的黑茶干茶色泽、汤色、叶底基本一致,香气和滋味相差较大。其中热风烘干的黑茶陈香突出,综合品质最高,其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远红外干燥的黑茶滋味略带苦味,陈香较弱,其咖啡碱、儿茶素总量较低,滋味的浓度、协调度均不足。炒干的黑茶条索更紧结,香气带陈香较清新,滋味醇和,其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微波干燥的黑茶滋味甜醇,稍带闷气,其可溶性糖、茶红素含量较高。光波干燥的黑茶茶滋味有甜醇风味及特殊香气,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微光波混合干燥的茶有甜醇味,香气略陈,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碱的含量均介于微波与光波干燥之间,茶多酚的含量高于其他干燥方式。晒干的茶滋味涩,香气为日晒气,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褐素含量高,儿茶素含量较高。晾干的茶滋味有涩味,口感低淡,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褐素含量相对较高。 结论 结合感官品质和理化分析,黑茶加工干燥环节,热风烘干、炒干、微波干燥、光波干燥、微光波混合干燥等现代机械干燥方式可以取代传统的晒干和晾干方式。  相似文献   

20.
白茶加工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得茶叶内部多种生化成分进行交叉转化,形成了独特品质.萎凋作为白茶加工形成的关键工序,对于白茶品质的影响尤为明显.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制茶工艺影响白茶品质研究现状,分析了萎凋方式和萎凋条件对白茶品质的影响,描述了萎凋过程白茶的外形变化及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叶绿素、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