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城镇广场由于其独特的空间形态,丰富的层次性,区别于平原城市广场,从社会文化演进规律,生活方式的变迁,城镇景观需求等方面,对三峡地域城镇广场的出现与发展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广场与街道的关系,空间尺度关系,多维集约型广场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结构形态的基本特征,包括其平面形制,分区结构,空间形态的特点。论述了中国古代城市结构形态长期稳定的根本历史原因,指出它主要是受到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即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经济结构系统整体的长期稳定的影响而形成。  相似文献   

3.
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标建筑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从地标建筑的历史本源特征和作用入手,采用实例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在古代城市中地标建筑的产生的目的、建筑设计特点和其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同时,论述了古代与今天的城市中地标建筑具有形态相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特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城市中的地标建筑应当具备标定空间领域、组织空间秩序、丰富空间层次和表达空间意义等作用.最终结论是,古代城市产生地标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城市的防御安全,而现代城市中的地标建筑则应当表示城市所具有的独特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某一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本文对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归纳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探求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城市空间中的公共精神,较多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公共设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艺术已经开始走入我们的城市生活。我们的社会开始自觉地迈向不可逆转的现代化、都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我们才谈论公共艺术与实践及其载体这个当代问题。倘若我们暂且撇开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物化形态的特征,而就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及社会伦理来看,或许“公共精神”便是公共艺术的要义抑或灵魂了。那么什么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其实就是生活在此城市市民文化的内在表现。对市民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联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公共艺术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从艺术、历史、文化角度分析"昭陵六骏"独特的审美维度、意思识形态功能和初唐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成果.认为"昭陵六骏"不仅是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藏;宣扬了大唐史诗般的英雄气概,展示了其文治武功."昭陵六骏"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堪称古代纪念碑式雕刻的不朽杰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孩童形象在艺术世界里成为人们喜爱的对象,特别是少儿游戏,被艺术家们以写实的手法鲜活地记录了下来。这些呈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少儿游戏被后人称之为婴戏图,它不但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少儿游戏的形态,游戏的组织、形式与内容,而且,还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还原出了一幅幅古代民众生活世界。婴戏图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形态和内涵,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规划有着独特的处理新、旧城空间秩序的规划经验,本文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提出古代新城建设的三种模式,重点分析了不同模式下城市空间形态的具体特征及其动力影响因素.总结了古人通过延续原旧城空间轴线,建立新旧城多轴的空间格局,以及结合关键地段营造城市地标建筑体系,以实现新、旧城市空间秩序的整体构建的规划设计方法.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新城空间的建设过程,不仅是城市生用空间增长的过程,也是城市对自然环境美的发现过程,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过程,更是以文化的视角再次思考城市内涵与整体空间秩序的二次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家院到城市:中国古代城市空间中心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心是人类文化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人类的立足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空间中心的研究,归纳出聚、居、事、思、逸、礼、市七个方面的特点,由此分析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我们思考城市空间的历史承传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0.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镇协同与制约关系的空间呈现.通过立足城镇体系的“三结构”,运用手机信令数据,从流空间的视角构建多尺度的城镇体系结构测度框架,对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进行整合.测度过程中通过耦合联系流量和联系流向改进了城镇等级规模测度模型;同时从城镇分布、联系及组合状态三个方面测度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最后,以宁波市乡镇为对象展开测度,结果表明该市呈现“一主四副,五轴四区”的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了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继而验证了该框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并提出了市域空间格局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溧阳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变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根据溧阳市城市空间形态特点及自然景观特质,对溧阳城市空间形态设计进行定位,并确定溧阳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引导的框架、设计引导原则以及设计要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建康城是中国古代城镇建设史中因地制宜的典例,借助于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从建筑学科学角度,对其空间结构及环境建设艺术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肌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科技进步,现有城市人口,经济领域的各种产业都在不断兴亡,繁衍生息。永恒是的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载体-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城市物质环境空间和灿烂的城市文化。如能将城镇这个物质环境空间开发成如同成都平原一样,有一望无际肥沃的田园,阳光充足,得宜于都江堰充沛水源的浇灌,气候温和,人民勤劳智慧,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14.
从建筑学学科角度,借助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对北魏洛阳城的空间形态结构及其布局艺术的特点作一探讨,并从美学艺术及审美认知,城镇空间艺术,东方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跨省域经济区的形成是经济、社会、生态和城镇整合发展的结果,城镇体系作为经济区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规模和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经济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基于分形理论对经济区意义上的城镇体系进行研究,不同于单纯对城镇体系的考量,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城市职能,进而进行城镇体系的规模和空间整合。以中原经济区为例,选择星座型作为城市体系空间整合的主要,推动城市规模与职能定位、空间分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6.
特色城镇的历史是个持续积累的过程,随着人口的大量集中和城镇经济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独具特色的名城、名镇的历史环境渐渐消失之后,我们才深刻意识到,由自然与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构筑的特色城镇,曾给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带来过多少心灵上的安慰,这种不可再生的历史环境对当地文化基础的形成是多么重要.作为人类文化的历史遗产,特色城镇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创造性智慧,其珍贵之处还在于包含了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特别是情感价值,其内容的核心可以是一种"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文化认同,是人民生活和行动的框架,十分重要."其表层的含义为每个民族在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能找到自身落点的依凭,深层的作用则通过这种文化落点和文化归属的认同,在强调本体价值、尊重多元并存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凝聚作用,以期达到民族之间的共处.对于这种重要性,正是今天我们在特色城镇的保护中所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历史积淀,形成了以“重生意识”为主体的民族性格特征,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国家、风水、城市和院落的空间模式特性的探讨,指出其共同的特性—围合,并将不同层面上的空间模式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总结出“重生意识”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图式—多重围合。同时,将物质建设活动延伸到社会文化层面,试图找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式与民族性格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宜居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理想形态,也是城市治理的一种体系。现代城市在建设宜居城市的时候,一般注重物理空间环境,但从根本上理解,宜居城市更是一种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的综合诉求。立足十大维度,系统梳理宜居城市的发展方略,以期为中国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一种更宽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一种积极的城市空间——文化游憩广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文化游憩广场的设计研究为主题,在对国内外的城市文化游憩广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从城市整体环境,空间形态,建筑构成和交通组织等物质环境的角度以及历史、地域、社会生活等人文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城市文化游憩广场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城市文化游憩广场的设计原则,以期使城市空间变得更为美好宜人。  相似文献   

20.
淮安市主城区的公共艺术按其存在空间的类型可分为街道空间的公共艺术、广场空间的公共艺术、公园空间的公共艺术和其它空间形式的公共艺术。淮安市主城区的公共艺术总体上处于初级和起步阶段,在发展上有很大的空间。淮安市应根据自身的城市特点、文化脉络以及公共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合理地规划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优秀的公共艺术可以成为淮安市的名片,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淮安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