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酱油渣是酱油酿造中产生的残渣,产量巨大,其处理问题是酱油酿造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酱油渣营养丰富,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力。但是由于其中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高、油脂含量高,对酱油渣开发利用之前需先进行降盐、脱水、脱脂、脱酸等加工处理。该文总结了酱油渣综合利用的加工技术,以期为酱油渣资源的全组分利用和高值化利用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酱油渣中油脂的提取及其质量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酱油后剩余的渣中含有30.9%~36.5%的油脂(干基计)。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从酱油渣中提取油脂,比较其提油效果。同时结合油脂的质量指标评价各种提油方法的优劣。分析结果显示,压榨法不能从酱油渣中提取到油脂,而应采用浸出法。压榨浸出法的提油率为33.4%,直接浸出法为26.1%,压榨浸出法提取的油脂其过氧化值比直接浸出法高26.09%。另外,从酱油渣中回收的油脂已发生酸败,不宜作为食用油,只适用于生产生物柴油或生产脂肪酸等化工产品。  相似文献   

3.
利用酱油渣开发单细胞蛋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单细胞蛋白(SCP)饲料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一种新型饲料,用于单胃动物的饲养成分。目前,单细胞蛋白用于饲料的主要产品为饲料酵母,饲料酵母的厂家一般以豆粕为主料采用固体发酵法生产。豆粕又称脱脂大豆,其粗蛋白含量在45%左右,赖氨酸含量为又5%,目前市场售价约2500元八。酱油酿造的主要原料为豆粕,淋油后酱油渣中,仍含约27%(干基)的粗蛋白,工厂作为下脚料销售,湿渣难保管,运输费用高,且售价低廉。如以酱油渣为主料,添加部分辅料,采用固体厚层通风发酵工艺生产具有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酵母,酵母细胞数>12亿/g…  相似文献   

4.
酱油渣的再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油渣是酱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本文对酱油渣的综合利用现状做了简要的概括,如将其用作饲料、肥料,或从中提取膳食纤维、油脂、大豆异丙酮等功能性成分,为今后更好地利用酱油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食品工业科技》2013,(05):384-387
酱油渣是酱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本文对酱油渣的综合利用现状做了简要的概括,如将其用作饲料、肥料,或从中提取膳食纤维、油脂、大豆异丙酮等功能性成分,为今后更好地利用酱油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比较六种不同的蛋白酶对酱油渣中蛋白的水解效果,筛选出最适合生产抗氧化肽的Alcalase+中性蛋白酶反应体系,在加酶量6000 U/g、pH=8、60℃、水解2h得到产物具有最好的抗氧化活性.从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DPPH清除能力研究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10 mg/mL水...  相似文献   

8.
酱油渣沼气发酵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酱油渣为原料,以厌氧污泥为接种物进行实验室水平产沼气实验.结果表明厌氧污泥与酱油渣总固体(TS)比例为4∶6,温度35℃时产气效果最好,对最佳条件下产甲烷情况进行动力学模拟,发现整个产甲烷过程可以用Cheynoweth方程来描述,但反应速率常数k并不固定,0d~2d内k=0.0978d-1,2d~7d内k=1.147d-1.  相似文献   

9.
酱油渣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其功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酱油渣为原料,采用酶法辅助碱法制各不溶性膳食纤维,并测定不溶性膳食纤维的膨胀性、持水力、抗脂质过氧化以及吸附亚硝酸根离子等功能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不溶性膳食纤维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aOH浓度为4%,碱解温度为50℃,碱解时间为70min,酱油渣不溶性膳食纤维得率达37.89%.酱油渣不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膨胀性、持水力、抗脂质过氧化和吸附亚硝酸根离子的作用,在胃液pH值条件下,在120min时不溶性膳食纤维吸附性能趋于饱和,吸附率达到72.6%,根据模拟方程求得在48.8min吸附率达到50%.  相似文献   

10.
以酱油渣为主要原料,通过微波与酶法结合提取抗氧化性物质,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以料液比、微波火力、时间等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提取时间为65 s、料液比为1∶12、微波火力为60 W.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酱油渣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1.
铁强化酱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酱油酿造过程中发酵与温度、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重点对铁强化剂的选择、铁强化剂添加量的确定及控制、铁强化剂添加工艺、含铁量测定等进行了研究,并研制出铁强化酱油。结果表明,在酱油中添加180~210mg/100ml的NaFeEDTA,相当于20~30mg/100ml的铁,即在强化食品的允许剂量范围内,不影响制品的色、香、味、体及各项理化指标,包括pH、密度、氨基氮、固形物含量、糖分、总酸,且制品含铁量高,性能稳定,口感好。  相似文献   

12.
将一种新型防腐剂DMF添加到酱油、食醋中,对引起酱油、食醋白花变质的酵母菌群和格兰氏阴性菌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延长酱油、食醋的存放时间而不影响其口感、颜色、体态、香味与成份。证明酱油添加0.010%DMF、食醋添加0.012%DMF,在北方夏季敞开条件下,可以存放1月之久,不白花变质。  相似文献   

13.
半化学酱油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多菌种半化学法生产酱油的新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RSA),对豆饼的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水解条件为:液固比LR=3,温度T=110℃,时间t=30h,盐酸浓度为9.0%。 用GC-Head Space法结合其它方法对4种酵母进行了试验,结果认为Zygosaccharomyces SRO66性能优良。 酿造试验的结果显示最佳的发酵条件为:混合曲的添加量为所用豆饼量的30%,发酵3天后将发酵温度由50℃降30℃,随后以4%的接种量接入SRO66酵母,再经12天发酵得到产品。 感官鉴定的结果认为,产品优于所选的3种市售高档酱油。产品的含盐量为9.8%,氨基氮(AN)=1.10g/100ml,总氮(TN)=1.79g/100ml。蛋白质利用率和氨基酸游离率分别达到90.5%和61.50%。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几年来国内铁强化酱油中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的检测方法。科学评价了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极谱法、毛细管区带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背景颜色的校正以及测定结果的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酱油沉淀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了国产酱油原沉淀、一次沉淀及二次沉淀的成分组成和氨基酸组成情况,提出高蛋白质和多糖是造成酱油沉淀的主要原因,高盐份不会促进沉淀产生。文章中对糖类和蛋白质的来源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异黄酮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大豆和大豆制品中含量十分丰富。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酱油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研究概况,主要包括各种提取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大豆异黄酮作为保健食品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味精厂大米糖化后以残渣代替部分豆柏为蛋白质原料,以沪酿3.042为菌种,采用低盐固态发酵的方法酿造酱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最佳投料比、制曲时间和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18.
菜籽饼粕与酱油渣混合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筛选优良菌株 ,采用菜籽饼粕与酱油渣混合发酵生产蛋白饲料 ,克服了酱油渣单独发酵水分和食盐含量过大以及营养不全面的问题 ,有利于基质营养互补和发酵菌的生长繁殖 ,提高了菜籽饼粕脱毒率和饼粕、糟渣发酵饲料的粗蛋白增加率。 2种物料按重量 1∶1混合 ,经曲霉菌在 (30± 2 )℃下固态深层通风发酵 2 4h ,菜籽饼粕中的ITC(异硫氰酸酯 )和OZT(唑烷硫酮 )的总脱毒率可达 89.8% ,粗蛋白质提高 16 .9% ,粗纤维下降 ,适口性改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大豆、豆粕混合料进行酿造酱油的工艺。研究表明用混合料发酵,酱油的产率高、质量好和生产成本合理。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work, microfiltered samples of a traditional soy sauce containing 15.1 ± 0.3% (w/v) of sodium chloride were desalted using a laboratory-scale electrodialyser equipped with a stack composed of nine cation- and eight anion-exchange membranes so as to minimise the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high-salt foods, as well as to allow its full freezing at the current industrial freezing temperatures and accurate dosage in the formulation of multi-component ready-to-serve frozen me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