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下二门油田剩余油分布状况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二门油田是典型的断块油田 ,经过长期高速开发 ,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文章概述了下二门油田剩余油总体分布状况和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并从沉积模式、地质因素和井网因素三大方面对核三段剩余油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可应用于井网的进一步优化部署  相似文献   

2.
针对下二门油田中层系处于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平面、层间矛盾突出、动用程度差异大、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井网密度大、综合含水高等,在剩余油分布研究后开展井网适应性研究、井网调整潜力研究、井网调整技术经济界限研究,依此制定了注采井网综合调整对策,进行了井网综合调整部署.  相似文献   

3.
胜陀油田特高含水期油藏矢量层系井网产液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对研究区内平面、层间、层内3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详细分析。平面剩余油主要呈现为普遍分布型和差异富集型;层间剩余油分布呈现为均匀分布型和层间干扰型2种;层内剩余油以顶部富集型、均匀分布型和夹层控制型3种类型为主。在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矢量层系井网调整技术,主要分层间、层内、平面3种矢量调整技术进行了分析。层间矢量调整关键是通过细分层系实现剩余油有效动用;平面矢量调整主要通过井网、井距、液量合理化分析来实现;层内矢量调整的主要手段是水平井优化开发和堵水调剖。通过15个矢量调整区块试验,注采对应率、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现状储量动用程度均达到90%以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井网调整贯穿油田开发全过程,不同开发阶段由于目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以下二门油田下层系为例,根据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潜力类型,针对现注采井网的不适应性,结合高含水期调整的有关技术政策界限,制定高含水期井网优化组合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井网优化方案部署。  相似文献   

5.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重要课题.应用开发地质学对Gh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等,归纳出剩余油类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评价;并分析剩余油潜力类型,进行剩余油潜力评价和储量预测,指出油田剩余油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6.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方法系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方法系统.其中包括三项内容,而每一项又包括若干具体内容.①油田开发分析方法研究,其中包括: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研究;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水驱可采储量与采收率分析;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分析;提高油井排液量分析;注水井吸水指数分析;自然递减分析;存水率与水驱指数分析;油层压力系统分析;油藏水侵计算.②剩余油研究,其中包括: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剩余油微观分布研究;剩余油饱和度研究.③改善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调整方法研究,其中包括:加强管理综合调整;打调整井;水动力学方法调整;提高采收率方法;井下措施;利用水平井调整.并指出这些内容不仅对一个具体油田的调整,而且对一般高含水期油田的调整研究都是适用的.将这套方法系统应用于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_(1-5)层系的调整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表明该套方法系统具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胜坨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动态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日趋严重,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多样,传统的层系井网调整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提出侧缘微相富集型、砂体边缘富集型、非主流线富集型、非主力层富集型、厚层顶部富集型和夹层控制富集型6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上以侧缘微相富集型为主,纵向上多层油藏以非主力层富集型为主、厚层油藏以厚层顶部富集型为主。在矢量开发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胜坨油田开发实践,针对侧缘微相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平面相控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多层油藏非主力层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层系重组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厚层顶部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厚层协同矢量开发调整模式。矿场应用效果证实,在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利用矢量开发调整模式进行开发,能够提高采收率4%以上。  相似文献   

8.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由于储层自身非均质性而导致水淹状况复杂,油层的水淹特征直接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尤其是在海上稠油油田合注合采的情况下,油层水淹程度的不同而导致开发效果变差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认识水驱条件下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及进行有效的调整挖潜策略研究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必要手段。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入手,结合取心井、加密调整井、生产测试等资料总结了多层合采下不同类型砂岩的水淹规律,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合采条件下层间、层内及平面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针对剩余油的分布模式,提出了利用水平井进行调整挖潜的策略以解决开发矛盾。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优选潜力层位进行开发,可有效控制生产含水,提高油田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并为海上类似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评价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为储层评价和油田的科学开发提供依据。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对长6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塞130井区长6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较弱,平面非均质性及储层孔隙结构微观非均性中等。剩余油主要分布在611-2和长611-3两个储层,是油田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10.
剩余油分布特征是调整方案研究的基础,海上油田特点是测试资料少、井距大、多层合采、层间干扰严重,使得剩余油分布研究更加复杂。以海上某稠油油田为例,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时移地震、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剩余油在平面上、纵向上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海上大井距多层合采稠油油田剩余油在平面上、纵向上分布的规律,并且通过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实验分析进一步验证对剩余油分布的认识。该方法可在同类型油田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渤海A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鸟足状浅水三角洲沉积,平面上不同期次河-坝砂体频繁切叠,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样式,极大地制约了油田的开发效果。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运用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方法,进行了精细储层构型解剖,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空间结构样式,探讨了不同单砂体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并建立了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河-坝砂体主要发育分离型、叠合型、切叠型等3种垂向接触样式和分离型、拼接型、侧切型等3种侧向拼接样式;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单砂体内部韵律性、河-坝砂体接触方式及平面非均质性均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主要发育“顶部型”、“垂向渗流遮挡型”、“段塞式”和“欠注型”剩余油分布模式,可以分别采用侧钻水平井、厚注薄采、井间加密、井网优化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该研究成果对海上老油田中高含水阶段的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地质力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地震,测井,油田动态等资料,对盘河断块区构造及微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断块区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构造,经过不同时期应力场的复合与联合形成了棋盘格式断裂体系,5条三级断层贯穿全区,内部还发育多条四,五级断层,由于断层发育,断块破碎,形成反向屋脊式断块油藏,断块内构造高部位多分布在西南方向,在区域构造控制下,受沉积环境,差异压实作用,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正向(小高点,小鼻状等),负向(低点,凹槽等),斜面微构造特征,不同类型微构造对油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正向微构造剩余油相对富集,应用研究成果。调整注采结构,在正向微构造高点及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区实施打调整井等措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中国油田基本为陆相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偏高,注水开发采收率较低,提高采收率有很大潜力。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呈"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因此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应该通过深化油藏描述、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来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结合油藏井网系统的重组,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和方法。提出"3个结合"综合治理方法,即:不均匀井网(在剩余油富集区钻高效调整井)与均匀井网(指整装油田)或相对均匀(断块油田)井网相结合;均匀或相对均匀井网与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或其他高效的剩余油驱替方式相结合;直井与水平井相结合。为此需要综合运用和发展地质、地震、测井、精细数值模拟等学科的新技术确定剩余油相对富集部位和规模,对此提出了比较系统、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具体要求。参13  相似文献   

14.
新立油田V区块水驱油藏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其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仍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以剩余油富集规律为主线,在前期静态地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及其富集规律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规模剩余可采储量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沉积微相、隔夹层、韵律分布等地质因素所控制,总体上是在微相的边部,隔夹层发育的部位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在韵律控制剩余油垂向分布的条件下,可以对剩余油进行有效的挖潜。  相似文献   

15.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储层在层内、层间以及平面都存在非均质性。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带、砂体展布形态控制;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单砂体厚度、砂泥比的影响;而层内非均质性主要与层内夹层、层内韵律性有关。夹层的下部、正韵律层的顶部、层系中物性较差的砂体剩余油相对富集,河道砂体边缘和废弃河道等分布局限的砂体也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宁东油田ND26井区长期关停后地层能量恢复、压力分布及产能变化等问题,综合运用油藏工程等方法开展关停期间地层能量恢复程度、压力分布规律及试采特征等研究。研究表明,油田关停期间地层压力逐渐恢复,影响压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有储层物性、构造部位以及井型;关停期间地层流体重新分布,剩余油向构造高部位富集,油水界面较原始状态已抬升10.0m,构造高部位的复产油井产量恢复快、含水上升幅度小;油井关停再复产不仅能够节能降耗、不改变油田最终采收率,而且有利于地层能量恢复,延长油田的开发寿命。  相似文献   

17.
吴琼 《特种油气藏》2012,19(4):73-76,154
针对吉林新立油田断层发育的特点,以断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机理研究为基础,建立了断层对油气富集的控制模式;综合应用多学科技术手段,研究了断层影响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结合断层附近现有井网类型和剩余油状况,优化确定了合理的高效调整井布井方式。根据研究成果指导实际布井76口,平均单井日产液为11.8 t/d,日产油为6.5 t/d,其日产油是老井产量的5.4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高含水期挖掘剩余油潜力探索出一条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低孔低渗油藏地质特征以及油层层数多、分布井段长、部分零散层动用难度大等问题 ,研究了宝北区有效厚度、油层层数、单井产能及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等层系划分与组合的技术经济界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宝北区层系划分与组合优化论证 ,最终优选出宝北区开发层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大37块的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堵水调剖、补孔换层和储层改造,加大分注力度,水井欠注增注,完善注采井网和确定合理井网密度,油井间开和周期注水,水气交替注入,定向压裂技术,侧钻水平井及选择合理的提液方式等开采策略,进一步提高了地下剩余油的采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